中日口琴艺人的口琴交流
第二节 中日口琴艺人的口琴交流
据资料记载,口琴音乐在亚洲传播开展以来,民间艺人的交流活动就十分活跃。北京燕京大学口琴队曾两度到天津公开表演;天津扶轮中学口琴队曾在北京演出。1935年日本人松原、井上到天津、北京献艺时,燕大学生赵续也应邀同台演出,开中日口琴音乐交流之先河。
1934年天津组织成立各校联合口琴乐团,口琴在天津得到广泛宣传和普及。此后平津口琴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1935年赵续应天津口琴界之邀于2月24日在天津举办独奏会,取得成功。独奏中最受欢迎的有川口章吾编曲的《茶花女》、守田淑编的《乘风破浪》,还有《吉卜赛舞》等曲目。
1935年8月31日,为赈水灾,平津两地口琴名手约30人举行联合义演,参加表演者有魏士杰、刘白雪、柳涛等,大合奏指挥由赵续担任。其中大合奏《军队进行曲》,气势磅礴,颇具特色,是平津口琴名家联合演出的代表作。朱崇有的《扫落花》(国乐)曲调优美、技巧娴熟,使口琴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发挥。赵续、潘传恒的二重奏《威廉退尔》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整场演出大获成功。
同年的10月1日,日本口琴家井上尚志、松原千加士、古城贵代士在天津举行口琴演奏会,并邀请赵续同台演出。松原独奏《快乐的家庭》,井上独奏《鸽子》,赵续独奏《威廉退尔》,古城独奏《越后狮子》。随后又合作两次小型演奏。整场演出获得极大轰动,博得雷鸣般的掌声,反响极佳。
随后10月5日,日本艺术家在北京师范大学表演,松原独奏18首曲目,让所有听众尽兴而归。松原一行是中日口琴界的第一次直接交流,对两国口琴艺术方面的互相了解起到了一定作用。1936年5月至1937年7月这一段时间,华北的整个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但是平津两地的口琴演出活动依然很活跃,直至“七七”事变后,平津口琴演出的热烈场面才不复存在。天津几位口琴爱好者如汪家宝、赵续、李雪、徐海等宁死不做亡国奴,纷纷南下参加抗日工作。
天津沦陷后,日本人统治势力暂时没进入租界,在音乐界有一些不愿意为日伪效力的人士,如张肖虎、陆以循等全力在租界内创办了一所私立“天津音乐专科学校”(现南京路公安医院住院部的对面)。该校师资力量很强,具有一定规模,使人们所喜爱的口琴艺术在战乱年代也得以在此有一个暂时的立足之地,当时在校师生中有100多人参加了口琴队。口琴队曾在中国大戏院举行过两次颇受欢迎的演出。后来日本人佐藤秀郎来到天津,他看上了这家私立音乐专科学校,要求合作。张肖虎等不愿日本人介入,借口经费拮据,于1939年将音专解散,口琴队也随之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