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国内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等特点。地震灾害在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群灾之首,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自然灾害死亡人口中,死于地震灾害的占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特大地震,其中以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最为典型,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制约作用。
早在1997年,我国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标志着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已经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吸取了地震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又组织专家、学者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订,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通过,并于2009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地震灾害的重视程度。
提高包括青少年朋友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和应对灾害的能力,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宗旨。
本套“认识地震”丛书,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普及地震常识,教给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方法。通过介绍各种避震的要诀,让人们掌握基本的避震方法,以及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技巧。
第二,介绍一些急救的知识,让人们学会紧急救护的方法。地震发生以后,往往会发生伤员出血、骨折等各种伤害的情况,因此,掌握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救治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介绍震后的防病防疫知识,让人们能够做到自觉远离病疫。震后的灾区,面临着病疫流行的威胁,因此,针对震后灾区的防病防疫就必不可少,这也是人们应该了解的基本常识。
第四,介绍震后的心理康复知识,帮助受灾群众早日走出心理创伤的阴影。地震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地震中的心灵创伤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地震灾后的心灵创伤与地震瞬时的伤害相比,要更为持久、更为严重,因此,地震灾后的心理康复问题,是所有经历地震的人们都必须经历的个人心理调适过程,也是一个包括震区在内的全社会的心理重建的过程。
目前,人类还无法完全控制地震,但只有全面认识地震,才能正确地对待地震。通过增强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们防灾害避害的信心,真有一天地震不幸来临之际,我们才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勇气,去面对地震,并将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成都市社科联副主席、社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