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震的周期性

3.地震的周期性

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

一般认为地震活动的这一周期性,是由于在活跃期中,地震释放了大量能量,需要有足够的时间重新积累能量,当能量足以使岩石变形、破裂,地震活动方能再次活跃。活跃期中的地震,除次数增多外,大地震也增多。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区之一,因此,中国人自然会保存有大量的地震记载。从古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到1644年为止,有记录的地震有908次,从1372年到1644年则不下110次。主要震区都位于长江以北和西部各省。19世纪末到20世纪,我国已经历了1895年~1906年、1920年~1934年、1946年~1955年、1966年~1976年四个地震活跃期。在第二个地震活跃期,我国大陆共发生12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万~30万人死亡。在第四个活跃期的十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在此地震活跃期,发生过1976年巴音木仁6.2级地震,也发生过1970年西吉5.5级地震,有117人死亡。

根据多数地震专家的研究判定,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甚至个别更大的地震,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根据记载,从宋末到清初出现过12次地震高发期,并且表现出32年的周期性(数据来源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从1976年的唐山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隔也是32年。这会是一个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