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2.防震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建筑质量在地震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质量有保证,人员伤亡和地震损失就小;建筑质量不可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会非常惨重。在汶川地震中,有的学校的教学楼屋顶采用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预制板,而不是钢筋水泥现场浇注;有的学校建筑的倒塌废墟中,我们根本找不到真正的钢筋,而只有很细的铁丝。难怪有人说:“杀死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如果说劣质建筑对生命构成威胁的话,那么坚固的建筑则是对地震中人们生命进行保护的第一道屏障。刘汉希望小学和安县桑枣中学就是例子。另外,前面提到的日本岩手县7.2级地震,伤亡情况非常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筑质量的可靠,具体而言,就是当地的建筑物已经按照抗震标准的要求进行了设计建造。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对地震的长期预报也较有把握,即对于在未来某时间段内可能发生某级地震的预测校准。因此日本政府以这种长期预报的结果为依据,制定出强制性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所以才会出现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整幢办公大楼被整体震倒,但是楼内所有的人都从窗户里“走”了出来,整座建筑的结构依然能够保持完整。可以预见,如果在地震中的所有建筑都有这样的抗震性,那伤亡和损失就要小得多。有鉴于此,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地震多发国家,在住宅建筑和重大工程建设上,都把建筑的防震水平作为了首要的考虑因素。
以北京为例,民用住宅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设防的建筑一般能抗6级左右的地震;如果一旦发生影响烈度为8度左右的地震,北京市正规设计和施工质量有保证的建筑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可以说不需要个别维修或经过一般维修仍可继续使用,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对于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奥运工程及城市重要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准更高,遭遇这类地震时能够正常运行。
由于重大工程涉及公共安全,因此在重大工程的审批、选址、验收等方面都应加强防震因素的考虑,严格把关,做到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这对于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是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
国家体育场——鸟巢
校舍的建设和维护问题,成为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校舍安全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建设高质量的校舍是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因此把防震作为学校建筑的首要考虑因素成为共识。定期对学校建筑进行排查,校舍建设高度设防,防震安全校长负责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另外,和大家密切相关的房屋装修中,也应该考虑防震的因素,如果不扫除这方面的知识盲区,就可能给未来的安全埋下隐患。房屋的装修过程中,要注意墙体的保护,尽量不要拆除阳台窗下墙,地面的装修不要过厚,阳台勿加压,物品的固定要规范和安全。特别要提醒的一点是,很多人认为非承重墙并不承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相对于承重墙来说,非承重墙是次要的承重构件,但同时它又是承重墙极其重要的支撑。它至少要承受两部分载体,一部分是墙体的自重,它要承受上面各层墙体的重量;另一部分从结构上讲,非承重墙通常还是设计上的抗震墙。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地震,这些非承重墙将和承重墙一起承受地震力。所以,就某一个家庭来说,拆除其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整栋楼都这么做的话,将大大降低楼体的抗震力。在地震中,6至7层的多层楼房其受力点多在2楼,而高层建筑的受力点则在4、5楼,因此这些楼层在装修中更应该考虑到防震的因素。
除了考虑建筑上的安全,做好公共避险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也是很重要的。建筑安全,是为了让我们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不至于发生建筑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悲剧,而公共避险场所的存在则是为人们在地震发生以后提供避险的场所。其实,这样的避险场所就在我们身边,像平坦的广场、大片的草地、学校里的学生操场本身就都是紧急情况下的避险之地。通过对建筑质量的控制和公共避险场所的建设,把这些防震因素的考虑落到实处,再加上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就是抗震的最有力武器。
绿地可作为临时避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