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第八章 地震带来的启示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让世人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到地震上来,有关地震的预测预报问题引发了更为激烈的争论,同时,更多的人也开始从地震中反思,思考地震都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对比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然而人类真的在地震面前无所作为了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地震发生后,人们有了更为积极的防震减灾意识,懂得了居安思危,树立起了忧患意识。人们对于建筑安全的重新认识,把建筑的防震功能作为了首要的考虑因素,追求更为安全的居所和公共设施。地震的发生,也让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加紧了地震研究的脚步,而不是坐以待毙。地震,也让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开始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提高

作为灾害的地震难以避免,针对地震的预报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防震减灾意识的有无往往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大小。其实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学者已经做出过在几年之内四川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对于地处地震发生概率极高地区的学校,加强学校建筑质量维护和进行防震安全演练是应该采取的最基本措施。然而,在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我们发现,大批的学校校舍发生倒塌,学校没有能够有效地进行撤离组织,导致师生伤亡数字巨大。

地震给我们带来最大的警示和思考就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流传在汶川大地震中的两个人的两个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一是北川刘汉希望小学捐助人、汉龙集团老板刘汉打造的“最坚固小学”令500余名师生安然无恙;一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奇迹般地让2200余名师生毫发未伤。

北川刘汉希望小学500余名师生及时疏散,安然无恙,源于他们这座小学三层教学楼的坚固。当时虽然在一二楼的学生及时跑到操场,但在三楼原地蹲下的学生也未有危险,其原因是这座楼经受住了大震的检验。在投资这座希望小学时,做建材和贸易起家的刘汉对建筑进行了严格把关,保证了资金全部用于建筑上,保证了建筑质量的可靠,最终也保证了师生的安全。

img106

刘汉希望小学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常年坚持对教学房屋进行加固,定期演练紧急情况下师生疏散。5·12地震发生时,全校共2200名学生、上百名教职员工全部按平时演习路线冲到操场以班级为方队集中,毫发未损,整个过程仅用时1分36秒。

img107

震后的桑枣中学宿舍

灾区在重建过程中更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上述两人的做法值得推广。作为个人,无论是发生过地震的地区,还是没有发生过地震的地区,都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树立一种防震减灾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当然并不限于地震。

img108

日本岩手地震造成公路中断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对于保护自己至关重要。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但伤亡非常小。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拥有防震减灾意识有多么重要。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其成功的地震减灾对策,对民众进行的防震知识教育对于减小地震损失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的防震减灾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要进行这类训练。一般的日本人都具备这些知识:家里常备一瓶水、一点食品,放在容易取到的位置;地震来了不坐电梯;楼层太高的话,就不跑楼梯,而是躲进厕所这种结构较小的房间里。另外,适时进行的防震演习活动也对减小损失有帮助。地震演习主要是在演习中发现问题,提高整个社会在地震到来时的行动、救灾效率。实践已经表明,地震真正发生时,这种模拟演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提高地震预测、预警的准确性,也是防震减灾的重点。日本在这次强震中新使用的一套预警速报系统,抢先几秒钟预报了地震的发生,从而也减小了一些损失。以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现实来看,加强防震减灾的意识,以减灾为主,比依靠尚难实现的准确预报要好得多。

青少年要注意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掌握防震减灾和次生灾害防范的常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保护自己,在保证自己安全的状况下,学会施救别人。青少年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组织的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参与公共场合的演练演习来提高自己的抗震水平。总之,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能否拥有防震减灾意识和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和素质修养的重要标志。提高防震减灾提示,懂得保护自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

2.防震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建筑质量在地震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质量有保证,人员伤亡和地震损失就小;建筑质量不可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则会非常惨重。在汶川地震中,有的学校的教学楼屋顶采用了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预制板,而不是钢筋水泥现场浇注;有的学校建筑的倒塌废墟中,我们根本找不到真正的钢筋,而只有很细的铁丝。难怪有人说:“杀死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如果说劣质建筑对生命构成威胁的话,那么坚固的建筑则是对地震中人们生命进行保护的第一道屏障。刘汉希望小学和安县桑枣中学就是例子。另外,前面提到的日本岩手县7.2级地震,伤亡情况非常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筑质量的可靠,具体而言,就是当地的建筑物已经按照抗震标准的要求进行了设计建造。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对地震的长期预报也较有把握,即对于在未来某时间段内可能发生某级地震的预测校准。因此日本政府以这种长期预报的结果为依据,制定出强制性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所以才会出现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整幢办公大楼被整体震倒,但是楼内所有的人都从窗户里“走”了出来,整座建筑的结构依然能够保持完整。可以预见,如果在地震中的所有建筑都有这样的抗震性,那伤亡和损失就要小得多。有鉴于此,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地震多发国家,在住宅建筑和重大工程建设上,都把建筑的防震水平作为了首要的考虑因素。

以北京为例,民用住宅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设防的建筑一般能抗6级左右的地震;如果一旦发生影响烈度为8度左右的地震,北京市正规设计和施工质量有保证的建筑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可以说不需要个别维修或经过一般维修仍可继续使用,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对于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奥运工程及城市重要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准更高,遭遇这类地震时能够正常运行。

由于重大工程涉及公共安全,因此在重大工程的审批、选址、验收等方面都应加强防震因素的考虑,严格把关,做到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为这对于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是对整个社会有益的事。

img109

国家体育场——鸟巢

校舍的建设和维护问题,成为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校舍安全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建设高质量的校舍是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因此把防震作为学校建筑的首要考虑因素成为共识。定期对学校建筑进行排查,校舍建设高度设防,防震安全校长负责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另外,和大家密切相关的房屋装修中,也应该考虑防震的因素,如果不扫除这方面的知识盲区,就可能给未来的安全埋下隐患。房屋的装修过程中,要注意墙体的保护,尽量不要拆除阳台窗下墙,地面的装修不要过厚,阳台勿加压,物品的固定要规范和安全。特别要提醒的一点是,很多人认为非承重墙并不承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相对于承重墙来说,非承重墙是次要的承重构件,但同时它又是承重墙极其重要的支撑。它至少要承受两部分载体,一部分是墙体的自重,它要承受上面各层墙体的重量;另一部分从结构上讲,非承重墙通常还是设计上的抗震墙。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地震,这些非承重墙将和承重墙一起承受地震力。所以,就某一个家庭来说,拆除其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整栋楼都这么做的话,将大大降低楼体的抗震力。在地震中,6至7层的多层楼房其受力点多在2楼,而高层建筑的受力点则在4、5楼,因此这些楼层在装修中更应该考虑到防震的因素。

除了考虑建筑上的安全,做好公共避险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也是很重要的。建筑安全,是为了让我们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不至于发生建筑倒塌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悲剧,而公共避险场所的存在则是为人们在地震发生以后提供避险的场所。其实,这样的避险场所就在我们身边,像平坦的广场、大片的草地、学校里的学生操场本身就都是紧急情况下的避险之地。通过对建筑质量的控制和公共避险场所的建设,把这些防震因素的考虑落到实处,再加上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就是抗震的最有力武器。

img110

绿地可作为临时避险场所

3.地球科学研究加快脚步

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活动,对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地球科学的整体发展,地球科学各学科也都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地形学、土壤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大地测量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当然,地球科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就其分类和包含的学科还有其他的表示方式,比如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也可以算入地球科学的范畴。

在很多情况下,地震学研究和地质学、地形学、水文学、大地测量学等学科本身就是同时进行的,并且彼此之间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像大地测量学、地质学本身就是地震研究进行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反过来,地震研究的深入也对这些学科产生反哺的作用。地震与气候、环境的密切联系也使得环境科学、气候学的研究与地震学研究密切相连。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和地震学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地震研究的深入,使地球科学研究加快脚步,反过来也可以说,地球科学的日益进步,为地震学的前进铺平了道路。我们知道,科学是无止境的,我们对地震的研究也不会停止,地球科学的发展也永无止境。

除了对地震的形成机理和预报进行探索外,人类也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地震产生的能量了。地震的破坏是巨大的,是因为地震发生时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关于地震能量是否能够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变害为宝”也成了科学家们探索的方向。世界上有记录的最大地震为8.9级,如果把这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换算成电能,约相当于一座100万千瓦的发电厂,连续发电25年所发出的总电量。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实现对其的利用,一是没有什么设备能力吸引并储备起来如此大规模的能量,二是没有什么技术能够在地底把地震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且最为主要的是,地震能量的释放是不可控的且极不稳定。人类已经可以对“温和”的火山能量进行利用,相信随着人类对地震规律的更深刻认识,人类一定可以找到控制这些能量过程的方法,到了那时,地震这个今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瘟神”将会显露出其有益的一面,甚至因为人类在地震能量的孕育过程中就对其进行了“化解”利用,有破坏的地震也许根本就不会再发生在我们的地球家园里。

4.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们知道,地震的发生大多数情况是地球内部热运动的结果,但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可能会引起地震,比如地下核爆炸或是开矿爆破就可能引发地震。从更广的角度上看,人类在为世界创造财富,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时候,本身就会对地球产生影响,而且有些影响是巨大的。这些人类的行为会不会是造成地震产生的一个原因呢?这也应该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地震的发生,尤其是有巨大破坏力地震的发生,与其他的自然灾害一起,让人类蒙受巨大的损失。无数无辜生命的伤亡和巨额的财产损失,除了让我们痛彻心扉,并坚定起战胜未知世界,去探索自然的奥秘的同时,也应该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产生这样的启示:善待自然,节约能源。

img111

保护地球,珍爱生命

你是否会在并不是很热的房间里,随手就打开了空调?

你是否会在天还没黑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灯来照明的时候打开了灯,又或者是离开房间的时候总是不及时关灯呢?

你是否把还很干净的水直接倒掉,而去重新接水来冲洗拖把呢?

你是否经常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并制造了大量的白色污染呢?

……

其实,我们在爱惜生命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去爱惜自然。唯有如此,地震造成的伤害才算是有“意义”,所有的灾难造成的伤害也才算是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