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95年山西临汾地震
6.1695年山西临汾地震
山西省汾河流域的临汾盆地1303年在洪洞附近曾发生过一次8级大地震,造成极其严重的灾难。392年后的1695年几乎在原地又发生一次8级地震,两次震中的距离仅相距40千米,震源体基本是重合的,这在我国大陆地区是罕见的,类似的震例在世界各地也极其稀少。
1695年5月18日傍晚8点前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时),临汾盆地内发生8级大地震,史称“平阳地震”或称“平阳—潞安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0度,东经111.5度。地震时有声如雷,地动山摇,城倒屋塌,加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使平阳府治临汾城顿时浸没在滚滚烟尘之中。地震波及范围,北到山西右玉,南达湖北谷城,西至甘肃平凉,东抵山东滕县,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甘肃、江苏等省均受到震动,其中有125个府州县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
当时的平阳府治临汾城地处临汾盆地中心,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官署林立,民房栉比。据记载,地震时“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各州县一时俱震,临汾、襄汾、洪洞、浮山尤甚”。“平阳(即临汾城)东关城楼庙宇不留一间,压死人民无数。”临汾城东、南十几公里范围内,从一般民房到比较坚固的庙宇,均遭到毁灭性破坏。临汾城东的堡头村,村庄四周沟壁大规模崩塌,居民不得不迁至村西另建房舍,遂有东、西堡头村之称。襄汾县“黑水涌地”,“城垣、学校、公署、民居倾覆殆尽,死者不可胜记”。浮山县“坏房舍十之五”,“百姓困苦数十年”。洪洞“地裂涌水,衙署、庙宇、民居半为倒塌,压死人民甚众”,护城沙堤亦遭破坏。临汾、襄陵一带烈度达到十度强。从北部的平遥到南部的闻喜,从西部的石楼、隰县到东南部河南的获嘉,长300多千米、宽200千米的范围内,建筑都遭受严重破坏。
这次地震造成的伤亡十分惨重。临汾城“压死男女二万有奇,有阁门尽毙不留一人者”。襄陵县“共压死男女七干有奇”。据嘉庆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彦宝在勘验平陆地震的奏报中称:“检查平阳地震原卷,当时受灾共二十八州县,内受灾较重十四刚县,统计压毙民人五万二千六百余名。”
山西临汾地震造成灵光寺塔顶部震坏
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地震以后,临汾一带“城廓房舍存无二三,居人死伤十有七八。更可惨者,斯时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厥后之夏田腾烟,秋陌浮蛙。伤残余生,何克堪此了!”伴随如此严重的火灾和水患,在古今地震史上尚属首次记录,为我们今天的防震抗震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次地震还使汾河两岸的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临汾通利渠是长达50千米的大型灌溉渠道,“地震将渠塌断”,“合渠民田昔成旱埠”。洪洞县利泽渠在赵城卫店村西,引导汾水灌溉洪洞、临汾两县农田,其规模与通利渠相当,地震时也完全坍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