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爆发地震的区域

4.易于爆发地震的区域

从全球范围看,地震的震中并非均匀散布,而是相对集中于一定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我们称之为地震带。地震带内显示的各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性与该地带地壳介质性质、构造形式和构造运动强弱有关,如板块接触、洋脊扩张、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大断裂带,此外还有由人为活动所引起。在各地震带内还划分出不同的区段,作为独立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域划分的统计研究单元。

地震带一般被认为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带。各地震带的大地震发生方式有单发式和连发式之分。前者以一次8级以上地震和若干中小地震来释放带内积累的能量;后者在一定时期内以多次7~7.5级地震释放其绝大部分积累的能量。同时,地震带内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显著活动和相对平静交替存在,一定时期后又重复出现。各地震带的重复期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发生约占全球85%的浅源地震、全部的中深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其他地震带只有浅源地震,一般来说地震频度和强度均较弱。

img34

世界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它是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动带,横贯欧亚并涉及非洲地区,全长两万多公里,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3)海岭地震带

又称大洋中脊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它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①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自斯匹次卑尔根岛经冰岛向南沿亚速尔群岛、圣保罗岛等至南桑德韦奇群岛、色维尔岛,沿大西洋中脊分布,向东与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岭地震带相连。

②印度洋海岭地震带:由亚丁湾开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岭,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岭;向北在地中海与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相连;向南到南印度洋分为两支,东支向东南经澳大利亚南部,在新西兰与环太平洋带相接;西支向西南绕过非洲南部与大西洋中脊地震带相接。

③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从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岛起向南至复活节岛一带,分为东西二支,东支向东南在智利南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西支向西南在新西兰以南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海岭地震带相连。以上三带皆以浅源地震为主。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这两个地震带都是老的地震带,同时又都位于几大板块的边缘,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主要地震带就有23条,此带内常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少数深源地震。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0多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地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地震区散布范围广且震中分散,不易预报;我国地震约2/3发生在大陆地区,且这些地震绝大多数是震源深度在20~30千米处,属浅源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破坏较为严重,而我国境内的深源地震只是在西部等地发生过;我国约有3/4的城市位于地震区,人口密集,设施集中,地震灾害必然严重,同时由于我国从1974年才开始实施在新建筑物中进行抗震设计,那么在此以前留下的大量建筑物抗震能力极差,历史上大地震所造成的震害,主要是发生在未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中;由于强震重演的周期长(多在百年乃至数百年之上),故其紧迫性易于被忽视。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是众所周知的。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这一地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另外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带,被称为南北地震带。该带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内,向南可到缅甸。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地震带上。

img35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