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眉吐气的一天
扬眉吐气的一天
1980年5月16日,我国从甘肃省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向太平洋的预定海域发射了第一枚射程万里的洲际导弹。这枚导弹在空中飞行了30分钟以后,准确地落在预定的南太平洋海域,从而打破了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才有的洲际导弹制造技术,为中国人民争了气。
这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计划是1974年10月份提出来的。我国已故著名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教授对此项计划明确要求:这是一次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导弹试验,一次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一定要完成好。
向公海发射远程导弹,一般都要划定导弹的降落地区向全世界公布。因为公海上来往的商船较多,划定导弹预定落区以后,可以防止误伤别国船只,同时,从禁区划分的大小,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导弹命中精度,从而衡量出一个国家的导弹发展水平。禁区大,说明导弹的命中精度可能比较差。前苏联人1960年首次向太平洋进行远程火箭试验时,划定的区域是一块500千米长、300千米宽的长方形水域,1975年前苏联在太平洋进行第31次火箭试验时,宣布的试验禁区是半径为240千米的圆形海域。为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能力,钱学森要求我国的洲际导弹落点禁区,一定要比前苏联、美国首次发射时的禁区小。
经我国派船调查,终于确定了以南纬7°、东经107°33'为中心,半径为130千米的圆形海域为导弹的落点禁区,大大小于苏美初期的导弹试验所划定的禁区,充分显示了我国科研人员的自信心和技术水平。
1980年5月16日上午,太平洋上,我国政府划定的落点禁区两侧,一艘艘测量船、打捞船整齐地排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舰在周围巡逻,船上的各种测量设备正在开动,紧张地搜索着火箭的踪迹。
发射后半小时,只见落区的西北上空出现一个亮点,它钻出云层,带着耀眼的白光向预定海域飞来。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千米高度时,装有飞行记录参数的仪器舱,自动地从火箭上弹射出来,张开降落伞,徐徐地飘向海面。当仪器舱落水时,它随身携带的染色剂将湛蓝的海水染成翠绿。直升飞机很快地找到落点,悬停在30米的空中,潜水员跳入水中,只用了5分钟的时间便将仪器舱打捞上来,至此,我国的第一枚洲际导弹试验以成功宣告结束。
中国人成功地发射洲际导弹,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