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紫外望远镜发现的超新星是什么天体

太空紫外望远镜发现的超新星是什么天体

天文学是得益于航天科技最多的一个领域之一,太空紫外天文望远镜首建奇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87年3月31日发射的,并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在一起的“量子”号天体物理实验室,其中安装了一个紫外天文望远镜。自从该天文望远镜工作以来,已经拍摄到临近银河系超新星爆发的极其珍贵的照片,被认为是20世纪天文学中的最重大发现。这颗新星距地球约16万光年。

新星和超新星是极罕见的天象,中国古代就有了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当然,都是肉眼所见。

img42

超新星

超新星,并不是指新生的恒星,而是一些原来很暗弱并不引人注目的衰老恒星的“回光返照”。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依靠自己体内热核反应发出光和热。反应的燃料最初是氢,产物是氦。当氢燃料即将烧完时,恒星就发生收缩,收缩后产生能量达到使氦进行热核反应的着火点。经过热核反应的氦,变成了碳,碳又被星体收缩后产生的能量点燃,变成氧……这些反应都属核聚变,使恒星的原子核不断变大,直至聚合为铁原子。这时聚变无法进行下去便反过来改成裂变,产生了大量无缝不钻的中微子。中微子逃离恒星时不断带走能量,使恒星内部更加虚亏,于是,恒星发生了最后一次也是灾难性的剧烈收缩,收缩的结果是一场猛烈的大爆发,形成超新星。

超新星爆发时,被抛出物质的质量可能有一个太阳质量那样大,而物质向周围空间散开的速度达到每秒钟几百和几千千米,形成一条星云,那时原本暗弱的星会突然发亮,其亮度要比原来亮上一亿倍。如果爆发的超新星放在我们太阳的位置上,恐怕整个太阳系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都会化成蒸气!

大爆炸也向恒星内部施加压力。美籍印度人科学家钱德拉塞卡提出一个限度,如果它的残余物不足1.44个太阳质量,便变成一颗暗淡的白矮星。因这项理论,钱德拉塞卡获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如果超新星爆发后的质量大于1.44个太阳和小于由原子弹之父奥本海姆提出的3个太阳质量的限度,则变成更暗和更致密的中子星。如果质量大于3个太阳,将成为不发光的黑洞。

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许多恒星在质量、成分和温度方面可以和太阳相比拟。恒星也有生有灭,但是类型不同的寿命很不一样。寿命长的恒星可活几十亿年、百亿年甚至更长;寿命短的只能活几千万到几亿年。太阳是一颗恒星,已经活了大约47亿年或50亿年不到,它还处在壮年期,它的寿命可达到100亿年以上,科学家估计,太阳上的氢大概只燃烧了5%,世界上的万物生命,包括我们人类,还将享受太阳的温暖很多亿年,因为目前太阳没有到晚年,还不会爆发成超新星。然而并不排除靠近太阳系较近的恒星会爆发,或许有距离太近的可能会伤害地球上的万物生灵。近年来科学界对地球上恐龙灭绝事件众说纷纭,有人提出可能是一颗靠近太阳系的超新星爆发,强烈的核辐射消灭了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然而这仅是一种推测,让我们深入研究宇宙,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生成与演化,就有可能解开各种万古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