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怎样在救援中发挥作用

卫星怎样在救援中发挥作用

1982年10月某天上午,由3名水手驾驶的冈佐号三体赛艇在大西洋楠塔基特岛以东约555千米的海域中被狂风巨浪打翻,陷入了任凭风暴摆布的境地,处境极其危险。

美国海岸警卫队营救中心得到呼救信号后认为,在如此浩瀚的水面上搜寻遇难者也许得花上好几天时间。他们认为要营救遇难者,首先必须测出遇难船的精确方位。这最好请前苏联的宇宙1383救援卫星提供帮助,因为该卫星能把监测到的国际民用呼救无线电频率自动地转发到北半球的地面接收站网络系统里,由那里的计算机计算出遇难船只的精确方位。第二天早晨,美国海岸警卫队派出飞机,根据卫星提供的方位,很快找到了遇难船只。救援人员兴奋得叫了起来:“那颗卫星竟然把发现目标缩小在18千米的范围内。”于是他们从飞机上放下绳索把3名遇险的水手救了起来。这次救援是西方利用前苏联“宇宙”1383号卫星进行的首次国际救援合作。

在这之后,有关国家谋求建立一个全球性卫星与地面站海空难人员救援系统,以便随时测定出陆上或海中遇难者,旨在拯救他们处于绝境的生命。这个营救系统拥有4颗人造卫星和11个地面接收站。这些地面接收站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挪威以及前苏联境内。自从该卫星营救系统投入使用后,发挥的作用超出了设计人员的原来预估。仅自1982年底到1984年止,这个营救系统已协助营救341名遇难者。在这些人中,有些是因飞机失事抛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些则是因为船体触礁被弃在汪洋大海之中。据统计,如果遇难者能在8小时内获救,幸存率可达50%,如果两天后方能获救,幸存率不到10%。实践证明,卫星营救系统提供信息的速度快、准确度高,提高了海空难人员救援的效率,因而也大大帮助了遇难者获得生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