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因为热爱而渴盼您以更完美的姿态前行(自序)
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推进率先跨越发展(代序)
总前言 创新发展战略是内陆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课题
绪 论 实现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跨越
第一章 “再造兰州”之幕(战略背景)
一、国际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
(二)世界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
(三)国际间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综合化的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我们的发展已处于关键之境的背景
第二章 “再造兰州”之机(遇)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调整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下的世界经济形势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三)金融危机对兰州的影响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三、《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带来的机遇
(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的机遇
(二)国办29号文件《若干意见》的机遇
四、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的机遇
(一)兰州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带来的机遇
(二)兰州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机遇
第三章 “再造兰州”之镜(借鉴经验)
一、发达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一)发达国家城市再造的理论
(二)发达国家城市再造区域发展的实践
二、我国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城市再造区域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城市再造的实践
第四章 “再造兰州”之义(战略意义)
一、对兰州未来发展的重大深远意义
(一)优化城市布局,实现城市要素聚集。
(二)拓展城市空间,形成科学合理的都市圈层结构
(三)再造城市,发展都市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促使政府转换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发展城市文化,形成文化优势,进而产生文化胜势
二、对解决兰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间,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二)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三)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距
(四)有利于“国办47条”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五)有利于提高兰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 “再造兰州”之蕴(战略内涵)
一、理论内涵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
(二)都市经济理论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二、实践内涵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步骤:
(三)主要任务
第六章 “再造兰州”之规(基本原则)
一、规划为本原则:
二、基础先行原则: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二)提高能源支撑能力
(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产业驱动原则:
四、模式创新原则:
(一)以生态资本发展战略为模式选择
(二)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五、要素聚集原则:
(一)城市要素聚集就是把“城市分散化的集中”,市城市资源高度集中
(二)实现资源要素聚集
(三)努力聚集产业资源
六、协调发展原则
七、宜居宜业原则
第七章 “再造兰州”之重(战略定位)
一、准确定位
(一)必须要有世界眼光从国际层面定位
(二)国家层面的定位
(三)从中观层面上定位
(四)从微观层面定位
二、科学规划
(一)必须要有国际眼光从世界层面规划
(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
(三)从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视域来科学规划
(四)从兰州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第八章 “再造兰州”之力(优势基础)
一、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特征明显
(二)石油炼化加工能力优势
(三)商贸中心格局业已形成
二、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具备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物质基础较为雄厚
(二)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
(三)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
(四)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九章 “再造兰州”之困(瓶颈约束)
一、“再造兰州”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约束因素
(二)制造业约束继续存在
(三)市场约束尚未克服
(四)体制性约束还在继续
二、“再造兰州”的发展瓶颈
(一)资本瓶颈是突出问题
(二)建设的环境问题强劲
(三)新老城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四)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五)落后的观念依然是强力约束
第十章 “再造兰州”之路(径)
一、“再造兰州”战略的建设基本路径
(一)推进“六个一体化”,用“要素两轮”驱动“新旧城区两轮”
(二)重点突破,实现两个转移
二、路径实施的动力机制
(一)应用市场机制的内生力
(二)应用政府的引导机制
(三)应用市场与政府有效互补的合力作用
第十一章 “再造兰州”之(区)域
一、“再造兰州”之区域的总体思路
二、再造兰州的空间布局
(一)四个中心:
(二)四个发展区
三、再造兰州区域架构的设计依据
(一)按照经济增长极理论和都市圈理论
(二)兰州老城空间面积有限,不适合工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三)自然条件有限承载力弱,不可能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四、“再造兰州”区域发展对策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树立全面开放共同发展的新理念
(二)产业优先,整合资源,构建新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有序推进,协作共赢,形成新区发展新机制
(四)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创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第十二章 “再造兰州”之(产)业
一、再造兰州现代产业体系框架
二、“再造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四大原则
三、“再造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三大重点领域
(一)夯实基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三)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四、再造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模式
(一)再造兰州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的方法途径
(二)发展集群化产业园的重点任务
五、再造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完备的投资体系建设
(二)优化现代产业发展环境的良好政策法规体系
(三)集聚人力资本,形成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
(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自主创新体系
第十三章 “再造兰州”之枢(纽)
一、交通运输圈决定经济辐射圈
(一)交通运输对经济圈域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集聚扩散效应
(二)建设兰州交通运输圈,形成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能力
二、区域经济的竞争实质是枢纽的竞争
(一)区域竞争的核心是尽快建成区域枢纽
(二)枢纽是建设和打造出来的
三、打造兰州的交通运输圈,形成真正的枢纽
(一)打造以铁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打造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航空运输的交通体系
(三)交通运输的规划要融入区域经济的大战略目标下
(四)从单纯区域性陆路枢纽向全国性空间交通枢纽转变
(五)兰州交通枢纽快速通道网络的建设
第十四章 “再造兰州”之商(贸)
一、“再造兰州”离不开商贸服务业
(一)老城改造、新区建设需要商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产业升级、新产业发展都要商务经济的强力介入
二、“再造兰州”之商贸的重大作用
(一)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商务经济是有力“杠杆”
(二)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离不开市场化这条“腿”
(三)实施“再造兰州”战略流通商贸是“发动机”
(四)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抓手
三、“再造兰州”之商贸的自身制约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低端形态的比重较大阻碍了产业的叠进型增长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仍处在累进型增长阶段
(三)缺乏行业龙头导致辐射效应难以发挥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低水平均衡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
四、“再造兰州”之商贸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兰州新区商务发展体系建设
(二)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智能立体交通体系、电子货币应用等新型支持体系,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三)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
(四)形成良性循环的区域产业链,为商务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扩大城乡居民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六)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持续发展
(七)优化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商务发展良好氛围
(八)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商务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
第十五章 “再造兰州”之(生)态
一、“再造兰州”生态建设要运用生态资本战略
二、发达国家和我国生态资本战略最新理论与实践
(一)发达国家生态资本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二)我国生态资本战略实施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
三、实施“再造兰州”生态资本战略的现实依据
(一)“再造兰州”生态建设模式选择的优劣势分析
(二)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对“再造兰州”的重大作用
四、实施“再造兰州”生态资本发展战略的模式架构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战略
(二)“再造兰州”发展新兴产业的创新战略
(三)建设“森林城市”的新发展方向战略
(四)“城市要素”集聚,实现老城新区内生性有机扩张战略
(五)建设生态龙头工程,夯实“再造兰州”生态“有形化”资本战略
(六)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实现旅游“旺市”战略
五、实施“再造兰州”生态资本战略的支撑体系
(一)建立保障生态资本战略实施的法律支撑体系
(二)提供相关政策支撑体系
(三)制定规划目标实施体系
(四)形成生态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的资金支撑体系
(五)与具体工作结合建立联动开发工作机制体系
第十六章 “再造兰州”之(行)政
一、提高效能,“再造政府”
(一)实行“政务外包”,提高行政效能
(二)加快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
二、改革体制机制,破解体制障碍
(一)建立更加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的体制机制。
(二)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
(三)全面推进各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机制保障
(四)进一步探索城市“再造”的相关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建立行政区域改革试验区
第十七章 “再造兰州”之形(象)
一、建设“宜居城市”,树立宜居形象
(一)兰州宜居城市建设现状
(二)再造兰州生态城市,树立宜居宜业城市形象
二、建设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树立宜业的形象
(一)建设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要解决突出问题
(二)营造安商、爱商、助商、乐商”的软环境,树立宜业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树立开放的形象
(一)兰州对外开放的现状
(二)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展示兰州开放的形象
四、“一心一意搞建设”,树立发展的形象
(一)兰州市经济运行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明显
(二)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三)经济基础得到加强,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社会发展态势保持良好城市管理提高到了新水平
五、全力打造“黄河之都”,树立品牌的形象
(一)兰州品牌形象树立中存在的问题
(二)兰州品牌形象树立中的选项
第十八章 “再造兰州”之文(化)
一、再造兰州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现代时尚文化
(一)挖掘优秀特色文化资源,让文化优势产生经济胜势
(二)培育现代时尚文化,发展时尚经济
二、发展老城新区的文化产业,成为多元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
(一)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筑牢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
(三)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吸引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四)改革文化投资体制,形成多元文化投资体系
(五)挖掘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第十九章 “再造兰州”之河
一、再造兰州黄河水环境,建设“高原水城”
(一)南线:引黄济兰,“垃圾沟”变成“景观河”的“百河之城”工程
(二)北线:从八盘峡引黄河水入安宁,建设“桃花坞”水景观工程
二、在秦王川城市新区修建“秦王湖”,建设“千湖之城”
(一)引大入秦工程为建设“千湖之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千湖之城”,重塑魅力兰州
三、再造兰州黄河水环境的预期效益分析
(一)环境效益分析
(二)经济效益分析
(三)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十章 “再造兰州”之(精)神
一、发扬“兰州精神”,创造“再造兰州”建设奇迹
(一)艰苦创业的人文精神
(二)百折不饶的创新精神
(三)背冰上山,创造辉煌的创业精神
(四)心胸开阔的开放、包容精神。
二、用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文明,成为“再造兰州”巨大精神动力
(一)全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市民素质。
(二)以“再造兰州精神”为载体,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三)开展“彰显兰州精神,创造‘再造兰州’建设伟业”的活动。
(四)紧紧围绕“再造兰州”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并举
后 记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