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在特定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在特定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看法占有支配地位。上面谈到的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说成是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的糊涂看法,也同样植根于不懂得市场经济在特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的错误认识基础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邓小平依据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商品关系或市场经济的地位问题,作出了准确的概括。

市场经济在特定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关于上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问题上的糊涂看法和未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都与对这一理论理解上的偏差有关。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看法占有支配地位。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一,一些过于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人认为市场经济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它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要想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变公有制为私有制。其二,有的人则认定社会主义不能实行市场经济,否则必然背离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理由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把自己称作市场经济国家,而那些搞市场经济的原社会主义的国家都解体了,所以,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别称”。上述两种不同看法虽然绝对对立,但他们错误看法产生的基础却是共同的,都是没有弄清楚市场经济与它所附着的特定生产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正因为缺少这一基本理论,从而从不同立场上得出了不符合实际的片面结论。这种不科学的观点已经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被否定了。上面谈到的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说成是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的糊涂看法,也同样植根于不懂得市场经济在特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的错误认识基础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科学地认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之前,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到庸俗政治经济学,以及现代西方经济学,都是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其原因一方面是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提,另外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剩余价值只不过是价值的一个部分,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归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但是,商品价值关系与剩余价值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价值的一部分表现为剩余价值,是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的根本转变为基础的,即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私有制转变为少数人垄断占有生产资料,而广大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雇佣劳动者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所以,一般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是本质上决不能等同的经济制度。把一般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是资产阶级的障眼法,就是用一般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自由平等关系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为了把这种剥削关系说成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

为了揭露资产阶级辩护士们这一不光彩目的,马克思花了很大力量把一般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剥离开来。那么,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尽管商品生产和流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是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但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关系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他说:“在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上,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3](P20)这就是说,市场上商品等价交换的平等关系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现象背后隐藏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强制、剥削关系,所以,马克思批判说:“还有些人错误地把这种表面关系,把这种质的形式化,把资本关系的假象看做是资本主义关系的本质本身,因而试图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说成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以此为这种关系辩护并抹煞这种关系的特征。”[4](P126)马克思的关于商品关系只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表面过程、表面现象的观点,是关于商品交换关系在特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普遍适用的观点,也是我们观察商品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方法。

正是运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在阐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中商品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时,斯大林做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是“外壳”的概括。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观察问题的方法,他说:“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来看问题,即把经济过程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把深处的发展过程和表面现象严格区别开来。”[5](P579)运用这一方法,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国内经济流通领域内,生产资料却失去商品的属性,不再是商品,并且脱出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等)。”[5](P578)斯大林上述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他把社会主义下的商品关系认为是“外壳”,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表面过程、表面现象,这里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在特定生产方式中只是表面过程的理论,把它运用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系的认识中去,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生产理论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但我们也会看到,一种新理论在建立初期总不会一下子就是完备的,斯大林的上述论断有不科学的因素。例如,他把“外壳”的规定,不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而只是从产品实体上来加以区分;只限于生产资料,而不包括消费品,这显然是片面的。另外,他把这种“商品外壳”的作用仅归结为计价,也是不恰当的,这与他否定价值规律对生产起调节作用的认识有关。虽然此后有人曾批评斯大林的上述观点,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观点,不是从物上看,而是从生产关系上看,商品关系只是“形式”“外壳”,不能只限于生产资料,也应当包括消费品在内的全部产品(指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关系)。[4]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新的重大理论贡献。

邓小平依据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地位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商品关系或市场经济的地位问题,作出了准确的概括。他不是一般地把商品经济表述为只是“形式”“外壳”,而是更明确地把它表述为经济手段或经济方法,把它表述为社会主义利用来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这种表述一方面说明了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的本质关系,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范畴,它是一种经济手段,因而是从属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它来发展生产力,从而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另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这种规定也必然得出如下结论,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把它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www.daowen.com)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只是方法、手段的理论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既极大地推动了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大胆学习、运用资本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又自觉地把市场经济的作用规制、限定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范围之内。

依据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只是经济手段是方法的理论,我们就能科学地认识我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真谛是什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不是从本质上认为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而是要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的缺点不在于搞了计划经济,而在于把计划搞得过于集中和覆盖面过宽,完全排除了市场机制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他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7]这丝毫没有否定计划的重要作用和要用市场经济完全取代计划经济的意思。

我们党在准备把经济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8]

不少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成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这显然不符合我们改革的真实含义。我们并不是要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而是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不能全部搞市场化,也不能全部经济的改革都要市场取向。譬如,全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产业政策不能是市场取向的,而是依据反映生产力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观来决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精神产品、公共产品的生产等等,也不能完全市场化。主张市场化的提法,一开始就受到理论界一些人的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