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贫困者收入来源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贫困者收入来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无序化的农村非农就业负向冲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要素配置和政策倾斜的双头“挤压”。最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协调发展机制。(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策略前文研究表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贫困者收入来源

正如第四章所述的那样,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了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两种类型的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在不同视角和层面增加农村贫困家庭的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因此继续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减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处在自发阶段,缺乏足够的政策引导和产业规划,从而其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一种自发性和无序性。具体来说,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无序化的农村非农就业负向冲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广大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就要求这些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转向其他产业。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升级转型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很明显的无序化特点,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盲目采取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从而在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阻碍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杨钧,2016)[120]。在人力资源方面,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经济中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劳动力匮乏的困境;在人力资本方面,使得人力资本本就较低的农村农业产业面临人才奇缺的窘境,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导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机制。

其次,要素和政策“挤压”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要素配置和政策倾斜的双头“挤压”。在要素配置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把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向城镇区域集聚,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进而缺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资源。在政策倾斜方面,部门地方政府对城镇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优惠,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则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这就使得本已基础较弱的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政策基础,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目前在一些地方的城乡规划中存在较为偏激的土地城镇化策略,使得高度依赖于土地的农村经济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再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于重视资本要素的领引而忽视劳动要素整合。在以往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财政资金的扶持调节要素资源在农村内部各产业间流动,以此改变农村各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关注的是城镇化进程,却忽视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时,地方政府过于强调资本要素对产业结构的领引,通过各种政策倾斜引导资本流向农村新兴产业,而未能对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劳动力要素进行合理引导,从而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资源整合

最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协调发展机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延伸,也是城乡协同发展的需要,整个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却将农村产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分离开来,未能从城乡协同发展视角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未能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模式,这明显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策略

前文研究表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为了有效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www.daowen.com)

首先,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加快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产业的调整、优化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等资源通过重新配置实现不同产业不同增长比例,从而改变产业结构和比例。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要素的合理流动无论对城镇经济还是农村经济都能使其得到发展。要素在收益率的驱动下在农村三次产业间的流动导致其产业存在优胜劣汰的格局,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这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和政策倾斜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实现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充分利用城镇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增加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承载力。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在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的趋利性吸引大量的要素流出利润空间相对较小的城镇区域而转向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不断承接城镇经济发展的产业转移,形成农村产业的升级。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挤占农村要素资源,弱化地方政府对农村发展的理念,加快农村经济的“空心化”,因此,在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引导要素配置,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产业的发展,科学规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

再次,合理引导生产要素配置,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资金要素、技术外溢、土地要素等视角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一是要推进农地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他们面临着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转让、还耕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重要问题,需要明晰土地产权,让农民充分享有土地物权。当前各区域应该首先做好宅基地、农地等的登记、确权和发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探索这些离开农村人口的宅基地和土地的退出和补偿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以推进农村征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为基础,农民可以将土地使用权抵押得到贷款,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土地利用的动态平衡、调整补偿和增减核查机制,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三是要集约节约使用城乡存量土地。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安排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和产业集聚建设用地,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另一方面要推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不仅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建立评估指标,加强土地供应的政策调控,也要推进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闲置建设用地要加大处理力度,促进土地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完善。

(三)努力拓展贫困者增收空间

前述研究表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贫困者增收开拓了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村贫困农户参与其中,增加其工资收入和经营收入,为其脱贫创造基础。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引导农村贫困者从事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工资收入水平。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贫困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农村工商企业解决贫困农户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鼓励农村贫困家庭的劳动者在农村工商企业就业,从而使其能够获得高于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工资收入。

其次,鼓励农村贫困家庭适时开展农村工商业经营,增加其工商经营收入。目前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小作坊和服务性小商铺为主,这种形式的工商业有利于农村贫困者加入。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贫困家庭通过合营、联营或合作化形式开展工商业经营,可以在政策方面和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扶持其工商业由小到大稳定成长,从而使农村贫困家庭从中获取高于农业利润的工商经营收入。

其次,激励农村贫困家庭开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增加其农业经营收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贫困农户也可以通过专业化农业生产参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贫困农户从事专业化种植,包括专业化粮食种植和专业化经济作物种植,鼓励贫困农户从事专业化养殖。具体来说要为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使其专业化生产得到稳定发展,贫困农户从中得到较为丰硕的农业经营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