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步伐

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步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与妥善安置相关人员统筹协调起来。未来的服务业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重要产业。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推动其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短板、转换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步伐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在这种现代产业新体系中,发展实体经济是纲,是目标和导向,任何脱离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状态都会制约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都需要加以纠正;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代金融不仅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血液系统,也是科技创新的支撑;人力资源则是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第一资源。

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看,传统产业粗放的发展模式已与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升级。要认识到,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只要进行科学的改造升级,大都能焕发生机活力。融合同时还是新动能形成的关键词。新旧产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都存在被改造的机会,而新动能的形成还要依靠有庞大存量的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升级,创造新增长点。例如传统租车行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创新商业模式,就成为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应从整体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既不能超越实际,也不能听之任之。应强化科技创新,使传统产业释放新的活力,推动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夯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落后产能的生产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淘汰。只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才能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当前,应继续加快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为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与妥善安置相关人员统筹协调起来。在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冒进,要注意“软硬兼施”。仅仅引入先进技术,而管理跟不上,对改进生产制造效果不大,要结合精益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软实力,才能提升效率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总体方向不变,但其任务和要求却在变化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长期主线,具体任务在不同时期也会有变化,新时代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就有拓展。比如除了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每一条都为改革发展指明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为结构调整要产生新的支撑产业,这些产业发展的背后要求中国必须拥有技术话语权,而技术话语权将影响和带动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估计在未来七年左右的时间,可能有三个产业要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重点和焦点。只有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世界产业竞争中把握战略制高点和主动权。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依托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比如,“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效率明显提高。自动化技术解放了许多劳动力,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许多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从未来20年左右时间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8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在这方面的一些领域,我们处于世界前列。应进一步巩固优势,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当前,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未来的服务业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重要产业。服务以人口为基础,我们的人口接近14亿人,更要大力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76.2%,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在消费中的贡献率大幅上升,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在2018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9.7%。未来中国服务业领域将产生许多新的增长贡献和投资贡献。要适应经济发展大趋势,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新动能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和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对于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推动其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生活性服务业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程度,应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促进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改善的同时,推动服务业“走出去”,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

制造业分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凡是生产私人产品的(吃穿用),都被称为传统制造业;生产公共产品的被称为现代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给我们的支撑点差不多饱和,但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生产公共产品的现代制造业就逐渐上升为支撑的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重在五个方面:航空器制造与航天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电装置、现代船舶和现代海洋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这五个方面将会给我们每年增加巨大的GDP总量。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融合。融合是新一轮产业革命最本质的特征,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词。传统产业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优化升级,最终实现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实体企业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再造是一个大趋势。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融合来企业提升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智能化生产制造和服务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需求。(www.daowen.com)

目前,传统产业低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而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短板、转换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育更多新增长点。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此外,应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我国钢铁、水泥等部分传统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比较突出,“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过剩仍然存在。同时,实体经济的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物流成本偏高,削弱了中低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阻碍了高端产业竞争力提高,增加了经济运行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破除不适应市场需求、污染严重的低端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经济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应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为增强产业竞争力腾出更多资源。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内因看主要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即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有效供给不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生产端入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和新经济增长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而社会总供给结构优化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础。因此,从供给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现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

近些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大力支持,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够快,特别是还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不仅抑制产业自身的发展升级,还占用大量资源,导致新兴产业和新供给的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化解过剩产能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针对产能过剩现状,一方面应通过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供给质量,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应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进产业整合,节约成本及资源,使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到优势产业和企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必须改变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支撑发展的路径,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制造业创新投入,完善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

市场机制的根本作用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效率变革,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制造业部门、环节集聚。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遏制金融界“脱实向虚”倾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坚持国际化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决定了制造业的发展质量。要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当前,传统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依然较高,其发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必须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这也是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的需要。从技术发展、产业形成规律看,大部分新兴产业正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孕育成长起来的。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质层次,使高品质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