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内涵和特征

生态农业:内涵和特征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生态农业内涵的界定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应该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生态农业:内涵和特征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缩写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1.生态农业内涵的界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应该根据土地形态制定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我国生态农业的核心是实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良性循环是生态农业实现高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运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组装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合理配置与开发自然资源;在增强农田系统生产力的同时,使农牧或农林牧产业优化组合,构成农业资源增值与开发同步的农牧、农林或农林牧复合系统;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顶级群落的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技术,进行立体种植与养殖,结合工程措施治理生态环境,在改变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状况的同时,增强生物多样性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与自组能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②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组建种、养、加、贮、运、销的农副产品及资源开发增值链,促进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的适应性,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经济系统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持续性,特别是通过产业结构、技术与管理的调控,将乡村企业纳入生态农业的体系之中,与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开发当地资源,也有利于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经济的稳定性。③运用生态食物链原理开发宏观与微观生产的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增强可再生资源利用,减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2.生态农业的特征(www.daowen.com)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固碳减排,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