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战略实施的阶段及成功要素

战略实施的阶段及成功要素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略实施的阶段战略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动态管理过程。所谓“自上而下”主要是指,战略目标在公司高层达成一致后,再向中下层传达,并在各项工作中得以分解、落实。同时,由于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集体考虑的基础上的,从而提高了战略实施成功的可能性。

战略实施的阶段及成功要素

企业在经营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在制定战略时未估计到或者不可能完全估计到的问题。要保障战略成功实施,就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

(一)战略实施的阶段

战略实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动态管理过程。所谓“自上而下”主要是指,战略目标在公司高层达成一致后,再向中下层传达,并在各项工作中得以分解、落实。所谓“动态”主要是指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常常需要在“分析—决策—执行—反馈—再分析—再决策—再执行”的不断循环中达成战略目标。因此,它比战略的制定更加重要。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有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战略发动阶段

对于一个新的战略,在开始实施时相当多的人会产生各种疑虑,而一个新战略往往要将人们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如果员工们对新战略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它就不会得到大多数员工的充分拥护和支持。因此,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发动广大员工的过程,管理者要向广大员工讲清楚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旧战略存在的各种弊病,新战略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风险等,使大多数员工能够认清形势,认识到实施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树立信心,打消疑虑,为实现新战略的美好前途而努力奋斗。在发动员工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努力争取战略的关键执行人员的理解和支持,要考虑人员的认识调整问题,扫清战略实施的障碍

2.战略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将经营战略分解为几个战略实施阶段,并确定分阶段的目标、政策措施、部门策略以及相应的方针等,同时还要制定分阶段的时间表,要对各分阶段目标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并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对于远期阶段的目标方针可以概括一些,但是对于近期阶段的目标方针则应该尽量详细一些。如战略实施的第一阶段更应该使新战略与旧战略有很好的衔接,以减少阻力和摩擦,因此,第一阶段的分目标及计划应该更加具体化和操作化,应该制定年度目标、部门策略、方针与沟通等措施,使战略最大限度地具体化,变成企业各个部门可以具体操作的业务。

3.战略运作阶段

企业战略的实施运作主要与下面6个因素有关,即各级领导人员的素质和价值观念、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文化、资源结构与分配、信息沟通、控制及激励制度。通过这6个因素使战略真正进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成为制度化的工作内容。

4.战略的控制与评估阶段

战略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实践的,企业只有加强对战略执行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完成战略任务。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控制系统、监控绩效和评估偏差、控制及纠正偏差3个方面。

(二)战略实施的模式

在企业的战略经营实践中,战略实施有5种不同的模式,分别为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

1.指挥型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总经理考虑的是如何制定一个最佳战略的问题。在实践中,计划人员要向总经理提交企业经营战略的报告,总经理审核批准后,向高层管理人员宣布企业战略,然后强制下层管理人员执行。

这种模式的运用要有以下约束条件:第一,总经理要有较高的权威,靠其权威通过发布各种指令来推动战略实施。第二,本模式只能在战略比较容易实施的条件下运用。这就要求战略制定者与战略执行者的目标比较一致,战略对企业现行运作系统不会构成威胁。企业组织结构一般都是高度集权制的体制,企业环境稳定,能够集中大量的信息,多种经营程度较低,企业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资源较为宽松。第三,本模式要求企业能够准确有效地收集信息并能及时汇总到总经理的手中。因此,它对信息条件要求较高。这种模式不适应高速变化的环境。第四,本模式要有较为客观的规划人员。因为在权力分散的企业中,各事业部常常因为强调自身的利益而影响了企业总体战略的合理性。因此,企业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有全局性眼光的规划人员来协调各事业部的计划,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总体要求。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把战略制定者与执行者分开,即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强制中基层管理者执行战略,因此,中基层管理者缺少了执行战略的动力和创造精神,甚至会拒绝执行战略。(www.daowen.com)

2.变革型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经理考虑的是如何实施企业战略。在战略实施中,总经理本人或在其他方面的帮助下需要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如建立新的组织机构,新的信息系统,变更人事,甚至是兼并或合并经营范围,采用激励手段和控制系统以促进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增强战略成功的机会,企业战略领导者往往采用以下3种方法:一是利用新的组织机构和参谋人员向全体员工传递新战略优先考虑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把企业的注意力集中于战略重点所需的领域中;二是建立战略规划系统、效益评价系统,采用各项激励政策以便支持战略的实施;三是充分调动企业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各部分人对战略的支持,以此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

在企业实践中这种模式比指挥型模式更加有效,但这种模式并没有解决指挥型模式存在的如何获得准确信息的问题、各事业单位及个人利益对战略计划的影响问题以及战略实施的动力问题,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即企业在通过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及控制系统来支持战略实施的同时,也失去了战略的灵活性,在外界环境变化时使战略的变化更为困难,从长远观点来看,对于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应该避免采用不利于战略灵活性的措施。

3.合作型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的总经理考虑的是如何让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从战略实施一开始就承担有关的战略责任。为发挥集体的智慧,企业总经理要和企业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一起对企业战略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制定出战略,再进一步落实和贯彻战略,使每个高层管理者都能够在战略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做出各自的贡献。

协调高层管理人员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有的企业成立由各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战略研究小组”,专门收集在战略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并进行研究分析,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出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等。总经理的任务是要组织好一支优秀的战略管理团队,并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合作。

合作型的模式克服了指挥型模式和变革型模式存在的两大局限性,使总经理接近一线管理人员,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同时,由于战略的制定是建立在集体考虑的基础上的,从而提高了战略实施成功的可能性。

该模式的缺点是由于战略是不同观点、不同目的的参与者相互协商折中的产物,有可能会使战略的经济合理性有所降低,同时仍然存在着谋略者与执行者的区别,仍未能充分调动全体管理人员的智慧和积极性。

4.文化型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总经理考虑的是如何动员全体员工都参与战略实施活动,即企业总经理运用企业文化的手段,不断向企业全体成员灌输这一战略思想,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所有成员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参与战略的实施活动。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战略制定者与执行者的界限,力图使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制定实施企业战略,因此使企业各部分人员都在共同的战略目标下工作,使企业战略实施迅速,风险小,企业发展迅速。

文化型模式也有局限性,表现为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企业职工都是有学识的假设基础上的,但在实践中职工很难达到这种学识程度。受文化程度及素质的限制,一般职工(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职工)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极为强烈的企业文化,可能会掩饰企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企业也要为此付出代价;采用这种模式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企业的高层不愿意放弃控制权,从而使职工参与战略制定及实施流于形式。

5.增长型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总经理考虑的是如何激励中基层管理人员制定实施战略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为企业效益的增长而奋斗,即总经理要认真对待中基层管理人员提出的一切有利企业发展的方案,只要方案基本可行,符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在与管理人员探讨了解决方案中的具体问题的措施以后,应及时批准这些方案,以鼓励员工的首创精神。采用这种模式,企业战略不是自上而下的推行,而是自下而上的产生,因此,总经理应该具有以下的认识:一是总经理不可能控制所有的重大机会和威胁,有必要给中基层管理人员以宽松的环境,激励他们集中精力从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二是总经理的权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组织成员;三是总经理只有在充分调动及发挥中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制定和实施战略,一个稍微逊色的但能够得到人们广泛支持的战略,要比那种“最佳”的却根本得不到人们热心支持的战略有价值得多;四是企业战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靠一个人很难做出正确的战略。因此,总经理应该坚持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并努力减少集体决策的各种不利因素。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企业界认为管理需要绝对的权威,这种情况下,指挥型模式是必要的。60年代,钱德勒的研究结果指出,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需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这样就出现了变革型模式。合作型、文化型及增长型3种模式出现较晚,但从这3种模式中可以看出,战略的实施充满了矛盾和问题,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只有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才能使战略获得成功。

上述5种战略实施模式在制定和实施战略上的侧重点不同,指挥型和合作型更侧重于战略的制定,而把战略实施作为事后行为,而文化型及增长型则更多地考虑战略实施问题。实际上,在企业中上述5种模式往往是交叉或交错使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