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品牌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

探析品牌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概述了集聚区的品牌、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结构、性质与特征、功能与要素等,着力分析了集聚区品牌与集聚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外机制、主要途径和能力培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在专题调研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层次分析了上海品牌发展特点和衰落的原因。2018年4月颁布《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探析品牌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

本节概述了集聚区的品牌、文化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结构、性质与特征、功能与要素等,着力分析了集聚区品牌与集聚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外机制、主要途径和能力培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一、集聚区品牌与集聚区文化

(一)集聚区品牌概述

目前学术界针对集聚区品牌的研究相对匮乏,建设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定论。鉴于集聚区与城市发展的特殊关系,笔者认为成功且具备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条件的城市品牌研究对探析集聚区品牌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城市品牌概述

近年来,城市品牌化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城市管理者关注的热点,并把打造城市品牌作为一项重要战略。

(1)城市品牌的含义

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城市品牌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定义。在此仅选取国内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期望从中寻求城市品牌概念的共同特性。见表3.1。

表3.1 国内外关于城市品牌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学者主要从城市内部出发,根据城市自身的特定质素和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对于什么是城市品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具识别度的标识,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广义的品牌,不再局限于具体的商品商标层面,更是在某个领域由资源禀赋、优势特点形成的独特口碑、无形资产。一个城市的品牌,往往会与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相关,有些品牌甚至会深深融入城市精神,与城市的气质和品格融为一体。

综合众多定义之所长,笔者将城市品牌定义为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个性化优势资源的总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的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公众的独特价值体验,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城市品牌建设内涵,一般包含城市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等两个层面。城市品牌建设是一项事关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科技和消费者,其中企业是核心。

(2)关于上海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

笔者曾主持的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上海品牌衰落的原因与再崛起对策》对上海城市品牌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振兴和复苏老品牌以及加快上海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路,以期为上海城市品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4]

首先,对上海城市品牌发展特点及衰落的原因加以评述。我们认为,从历史上看,上海品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轻工、纺织品牌,如正广和饮料、冠生园食品、华生电扇、三枪内衣和培罗蒙西服等。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上海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涌现了上海牌手表、英雄自来水笔、红灯牌收音机凤凰自行车、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大白兔糖果等。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创造出金星彩电、上菱冰箱水仙洗衣机、霞飞化妆品海螺牌衬衫、凤凰牌毛毯等。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和服务品牌异军突起,如宝钢、上汽、振华重工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工区、新天地、锦江等。在专题调研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层次分析了上海品牌发展特点和衰落的原因。上海品牌发展特点是上海是中国品牌的摇篮和品牌市场的高地。如今,当年叱咤一时的上海老品牌、老商标,大多已成明日黄花。上海著名品牌衰落的客观外在原因主要有市场环境变化、经济发展取向改变、产业结构转换、部门干预过多、法律保护欠缺、海派文化局限。企业自身的深层原因主要有观念落后、体制束缚、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手段单一、运作乏力、忽视保护、管理轻视。上海诸多老品牌的萎缩和消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技术创新和强烈的品牌意识

其次,应加快上海城市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路。上海品牌还有没有再次辉煌的可能?面对现状与未来,振兴复苏老品牌,加快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的核心路径是什么?纵深推进实施上海品牌战略的对策措施有哪些?上海品牌“再崛起”不仅可能,而且能够再创辉煌。笔者通过调研分析与研究认为,上海品牌有过辉煌的历史、闪光的足迹和良好的基础,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品牌呈现出新的特点及发展态势。一是“大”,二是“强”,三是“高”,四是“广”,五是“响”,六是“升”。但上海品牌的发展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要求还存在着有竞争力的品牌数量偏少、总体品牌价值较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以及品牌营销和宣传意识淡薄等方面的差距。对此,上海品牌“再崛起”,不仅要振兴复苏老品牌,而且要加快培育发展自主品牌。其推进思路是培育一批新品牌,创新自主品牌和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其战略对策有:第一,企业要成为创造自主品牌和做响自主品牌的真正主体;第二,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和推进,重点是整合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第三,以“振兴、引进、培育和保护”为抓手,把培育自主品牌工作提到更重要的位置;第四,加大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再次,做强做响上海城市品牌的原创性16条建议。笔者为彰显上海实力,提出了做强做响上海城市品牌的16条建议。一是组建上海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二是建立上海品牌交易所;三是组建上海品牌发展基金会;四是新建上海品牌视窗与群墙;五是率先建立上海品牌博物馆(园);六是专设上海知名品牌展示厅;七是拓展上海国际时尚品牌文化街市;八是专辟上海老字号品牌“街、廊、馆、店”;九是组建上海品牌管理学院;十是设置上海品牌管理师专业职称岗位;十一是首推《上海市品牌培训账户卡》;十二是推动名牌企业、自主品牌“走出去”战略;十三是探索推进企业与院所合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十四是树立一批典型范例;十五是开展上海市民话品牌活动;十六是制定上海市相关配套政策。

(3)全力打响上海品牌,构筑新型战略优势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应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2018年4月颁布《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工程。其主要内容如下。

《意见》包括七个部分十八条内容。第一部分提出了打响“四大品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与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与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相结合,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相结合。

《意见》明确,努力实现“四大品牌”建设总目标:“四大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彰显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标杆引领效应显著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企、名家、名师、名校名医、名院、名胜、名品、名园、名店、名街、名展、名赛、名节、名会等。

《意见》明确,打响“四大品牌”,要放在服务全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要紧密结合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把打响“四大品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再聚焦、再落实、再提升,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服务全球的能力,增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意见》提出,“四大品牌”各自领域的具体定性和定量目标。

第一,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到2020年,服务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建设形成10个左右服务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服务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上海服务=优质服务”的感受度和认知度全面加强。

第二,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33%左右,打造2个、培育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品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领域名品、名企、名家、名园。

第三,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打造2条世界级商业街、10个国内一流商圈、20个特色商业街区,打响50个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和50个老字号。

第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以上,打造2个以上平台级新媒体、2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意见》围绕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品牌,确定首批43个专项行动,描绘出上海城市在未来三年发展的“发力地图”。

2.集聚区品牌理论概述

集聚区品牌作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但迄今为止,它属于城市而又不等同于以往的城市功能,对集聚区品牌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都十分有限。

(1)关于集聚区品牌的内涵特征

①集聚区品牌的概念。集聚区品牌是一种类型的区域品牌,它是通过一种品牌的概念传递给社会公众核心价值。在此仅选取国内外关于区域品牌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期望从中寻求集聚区品牌概念的共同特性。见表3.2。

表3.2 国内外关于区域品牌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从国内外对区域品牌的研究来看,区域品牌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a.没有明确、统一的称谓和定义。“区域品牌化”一词的英文表述尚未统一,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称谓,但各称谓间的种属关系尚未界定清楚。至于“区域品牌”的概念,学术界至今亦未给出清晰、完整的定义。[5]b.缺少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借助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合相关和邻近学科的知识,探讨区域品牌化理论与公司品牌化理论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揭示区域品牌化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品牌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6]c.缺少定量研究的工具和方法。目前定量研究还十分薄弱,仅有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定量方法,至今国外学术界还没有开发出区域品牌化方面的量表。

关于区域品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a.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定义区域品牌,将区域品牌等同于集群品牌。该观点认为区域品牌是某地域产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着一个产业集群产品的主体和形象。[7]b.从地方名特产品的角度定义区域品牌。该观点认为区域品牌是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地方名特产品为载体、以悠久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为内涵,冠以行政区域或当地景象名称,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较高的美誉度,极具商业价值的品牌,也称为传统区域品牌。[8]这类区域品牌是依托稀有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以地方农产品和基于特色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居多。这类品牌的地域属性具有刚性,无法脱离其生存的地域环境。[9]c.从一定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的角度定义区域品牌,将区域品牌界定为国家、区域、城市等某个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的品牌。该观点认为区域品牌是受众对一个区域,包括城市、地区、国家等核心价值和特色的认知,是一个区域与受众关系的载体。[10]

②集聚区品牌的性质。集聚区品牌作为一种类型的区域品牌,对其性质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a.两要素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区域品牌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两方面属性。区域性是指区域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是指区域品牌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b.三要素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和品牌营销等行为活动的复合,包含区域特性、品牌内涵和产业基础三个要素。区域特性是区域品牌的重要组成要素。区域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和地理的概念,一般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12]任何区域品牌的形成都与本区域的特色密切相关,区域内的经济、自然、历史文化和社会资源都影响到本区域内产业的选择和发展。[13]品牌内涵是构成区域品牌的基本要素。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拥有品牌的一般内涵。④产业基础(或称产业实力)构成了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区域内特定产业、产品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覆盖面、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所体现的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成同向关系。⑤区域品牌的建设是区域特定产业不断发展、成熟和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⑥c.四要素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区域品牌具有公共品牌的性质,而这一性质是它与一般产品和公司品牌的本质区别所在。因而,区域品牌具有区域性、产业特性、品牌特性和公共性四个基本属性。[14]

笔者认为,集聚区品牌作为一种区域品牌,除了具有一般区域品牌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主体性。包括该集聚区内的政府主管部门、运营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需要各主体通力合作,整合各项资源,合力打造。二是区域性。集聚区品牌属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位,具有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各因素共同作用,提升了区域品牌的文化底蕴。三是产业性。集聚区品牌是以某一产业为依托,建立在区域产业特色与产业形象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产业特性。四是公共性。集聚区品牌是区内组织、企业、公众的公共产品,是一种公共资源,能够为区内的组织、企业和公众所共享和使用的无形资产,具有非排他性。五是持久性。集聚区品牌具备一般品牌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持续的品牌效应与更强大的吸引力。

基于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笔者认为,集聚区品牌在品牌主体、品牌效应、载体依赖度等方面,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存在着差异。如表3.3所示。

表3.3 集聚区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笔者认为集聚区品牌是城市品牌的一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的区域品牌,从字面含义来说,它由“集聚区”和“品牌”两部分构成。简单地说,“集聚区”是指具有共同特点和特性的地理区域或功能区划,其范围可大可小,本书是指城市内按其功能(职能)划分的区域。“品牌”重点由区域特性、品牌内涵和产业基础三方面要素决定,并受到集群效应与品牌效应交互作用。其中,区域特性包括资源优势、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等,品牌内涵包括产品属性、利益、个性、价值观、文化和顾客群体等,产业基础则包括产业规模、市场覆盖、技术水平和合作程度等。因此,笔者在以下论述中并不严格区分“集聚区”与“区域”,并来解释集聚区(区域)品牌的诸多问题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如前面所述的“集聚区”可以包括狭义和广义的两方面含义,集聚区品牌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狭义的集聚区品牌是指集聚区企业(产品)品牌。广义的集聚区品牌不仅包括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也包括政府品牌、机构品牌、员工品牌以及在全产业链、全区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品牌。

概括地说,集聚区品牌是以某一特定的区域为载体,由某一具有鲜明个性的优势产业,经过长期经营与努力而形成或创建的为该产业内企业所共同拥有的,在产业市场具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知名度,并以区域地名和产业名称组合标示的公共品牌。

具体来说,集聚区品牌是指某一特定区域或空间内,其区域划分和地标比较明确,景观或标志性建筑等比较集中;有统一的组织,实施区域管理及其投资、开发和建设,区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有统一的品牌规划和对外品牌运作及宣传,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大;有统一的产业或服务布局;城市功能标志或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相对明确;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对集群;区域综合利用效率和竞争力相对较高;业态规模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具有集聚、辐射、示范和提升、带动作用。

全球化竞争使区域品牌化对于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的优势发展变得比过去更为重要。集聚区品牌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有显著的作用。

③集聚区品牌的类型。Kavaratzis和Ashworth(2005)认为,至少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品牌化。第一种以地理术语来标示,第二种是“产品+区域”相结合的品牌化,第三种是区域管理。国内区域品牌的存在方式主要有市场认可、行业认可、法律认可等基本类型。

有关集聚区含义的讨论实际上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发展理论、技术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现象,形成不同的概念与类型,如《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围绕上海转型发展和功能升级需求,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等集聚区联动发展,打造业态高端复合、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也就是说《规划》把“集聚区、园区和功能区”都归为一类,即“集聚区”。

根据集聚区品牌的内在和外在的不同特性,集聚区品牌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划分。一是按形成划分,集聚区品牌可分为企业主导型集聚区品牌和政府主导型集聚区品牌。企业主导型集聚区品牌,是集聚区内自发形成产业集群,重视品牌建设,最终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集聚区品牌。政府主导型集聚区品牌是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推出相关优惠的政策措施(如税收、奖励政策等),重点扶持集聚区内某行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建设品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集聚区品牌。二是按行业划分,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集聚区品牌,如制造业型集聚区品牌、服务业型集聚区品牌、综合型集聚区品牌、现代农业集聚区品牌等。例如“陆家嘴金融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豫园”“朱家角”“八号桥”“田子坊”等品牌。三是按职能划分,集聚区品牌可分为集聚区开发机构品牌、集聚区运营机构品牌和集聚区开发建设运营机构品牌。机构职能以开发为主为“产业集聚区开发机构”,机构职能以运营为主为“产业集聚区运营机构”,机构职能以开发建设运营为主为“综合型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运营机构”。

(2)关于集聚区品牌形成的机理

关于区域名牌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区域品牌形成的要素与内在机理等,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如下。

区域名牌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条件。张光宇、吴程彧认为,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因素有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15]邵建平等认为,区域品牌是由区域的经济、文化、地理和自然资源共同作用和发展的产物。[16]顾强、任宝、张彦明认为,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专一化优势和差别优势等是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17]喻卫斌认为,集群的集聚、竞争、合作、学习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产业集群的营销优势,从而促成了区位品牌的形成。[18]马骁和肖阳认为,区域品牌的生成条件包括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条件、产品优势条件和产业优势条件。市场优势是指产品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和产品创新能力,企业优势是指区域内强势企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核心企业的聚集能力。[19]集群区域品牌的形成主要受集群所具有的产业优势、良好的区域环境、龙头企业创牌和优势名牌群体的聚合效应、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与效能四个维度的影响。其中,集群所具有的产业优势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性条件,良好的区域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的重要保障,集群内龙头或骨干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和带头创牌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关键或必要条件,政府作用是区域品牌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变量。

区域品牌形成的要素与内在机理。熊曦认为,区域品牌的形成主要依赖三个要素:区域特色、品牌内涵、产业基础。第一,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而区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底蕴、工艺技术特色等。区域特色为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奠定了地域根植特点和资源基础。第二,品牌内涵是构成区域品牌的基本要素。一个成功的区域品牌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产业价值观念、文化等。区域品牌也是某区域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拥有品牌的一般效应,是区域内企业和产品的大“伞”。第三,产业基础构成了区域产业品牌的基本内容。而区域产业基础主要体现在产业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技术和质量水平等,其所体现的实力水平与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力成正向关系。[20]

(3)关于集聚区品牌经济研究

发展品牌经济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集聚区品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品牌经济的概念与内容。一般认为,区域品牌经济,就是在区域的范围内,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与区域资源,带动区域经济整体运营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也是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到新高度的经济文明。区域品牌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但又具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不具备的新经济要素乃至新文化要素,具有一系列新的结构、规范、秩序。构成区域品牌经济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品牌化运营。企业是区域品牌经济的主体,并应自觉地以品牌为核心来策划发展思路,指导整体运营。二是政府对区域品牌经济的规范、引领、支持、服务。政府帮助企业为品牌发展战略做出前沿化定位,使得区域品牌经济跨域化与国际化,并不断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三是区域品牌经济合作网络。纵向包括由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用户组成主导合作网络,横向包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大学、研究机构、法律机构、行业协会、中介咨询机构等。四是区域品牌组合产业集群。以龙头品牌为核心组成的品牌产业集群,包括上下游企业品牌的联动、区域内同类产业的品牌协同。五是区域品牌经济系统链,包括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及品牌市场、品牌管理、品牌营销、品牌消费等。区域品牌经济借助品牌效应整合区域内各经济要素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其核心在于利用和建设区域内各层次品牌。

区域品牌经济发展机制。通过对区域品牌经济发展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品牌要素构成方式、发展导向的来源、组织演化的动力以及各个经济主体对品牌要素运营组织的过程,在形成机制、市场引导机制、发展动力机制以及治理机制的耦合下,合理配置区域内资源,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区域品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肖艳、张利群(2017)认为,区域品牌经济发展有赖于区域品牌形成机制、市场引导机制、动力机制以及治理机制的耦合作用。它是一种以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为基础、市场引导机制为辅助、动力机制为主导、治理机制为有益补充的多元配置机制组合。其中,形成机制是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构成的综合性、多层次的要素集合;引导机制受市场完整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影响;动力机制源于品牌溢价效应、集聚效应和创新效应;治理机制主要依靠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履行相应职能。四大机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最终推动区域品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是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孙丽辉(2007)指出,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受产业优势、区域环境、龙头企业创牌和优势名牌群体的聚合、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与效能四个维度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关注了企业品牌和产业集聚,忽略了产品品牌的形成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还有学者指出,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特色构建特色产品和品牌,形成市场优势,生成区域品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出了区域内产品品牌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忽略了企业品牌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品牌形成的推动作用)。肖艳、张利群(2017)认为,区域品牌形成机制是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等构成的综合性、多层次的要素集合。其中产品品牌是各类要素的基本单元,也是核心价值体现,消费者对区域内品牌形象的认知最终都依赖于对市场上产品品牌的消费。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以及经济特点促进了产品品牌的形成,产品品牌又造就了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壮大促成了相关产业的集聚,推动和促进区域品牌的形成。周建波、陈亮(2009)指出,区域品牌经济中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

二是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市场引导机制。在市场机制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或淘汰将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行为。同样,区域品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的引导作用,市场通过对品牌要素价值的认可和选择,引导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个品牌经济主体对品牌要素进行经营和策划。因此,市场完整性、竞争性和开放性能够促使市场做出正确的选择,借助市场选择的结果,企业可以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进而达到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是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周建波、陈亮(2009)指出,溢价效应、集聚效应和创新效应从不同角度为品牌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最终提升区域品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品牌经济的发展也会为区域带来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形成正反馈的动力循环系统,为品牌经济的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四是区域品牌经济发展的治理机制。区域品牌治理机制主要依靠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采取不同措施履行监督、激励、指导、制衡等职能,保障和促进区域品牌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是区域品牌经济的发展主体,对区域内资源进行运营管理和合理配置,通过品牌化促进经济增长。

(4)当下集聚区品牌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

鉴于以上文献综述与分析,笔者认为全球化竞争并随着中国国家品牌日的设立以及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使区域品牌化对于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的优势发展变得比过去更为重要。因此,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是集聚区品牌发展内涵与构建策略研究。如何从推动文化认同、夯实产业基础、培育区域特色和推进制度创新等维度对我国集聚区品牌发展现状特点进行一体化分析?我们认为,第一,文化是集聚区品牌的特质内涵,集聚区品牌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建设品牌集聚区需要不断强化文化自信的同时,有效推动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第二,强区品牌必须依靠雄厚的产业基础,建设品牌强区需要在产业结构上和后发优势上向品牌产业靠拢;第三,丰富多彩的集聚区品牌是建设品牌强区的独特魅力资源,集聚区品牌的发展,只要坚守特色,有效控制规模,是最有可能向高层级品牌转型与升级的;第四,建设品牌强区必须要有所突破,必须坚持制度创新。

二是集聚区品牌生态化管理研究。如何基于品牌生态的理论,建立区域品牌生态系统模型?在对区域品牌生态系统概念与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品牌建设方向的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并进而构建区域品牌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以评促建”和“奖励补贴”的支持模式,打造一批代表品牌区域专属气质、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政府在创建、保持区域品牌生态环境中将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区域品牌生态系统指数是由经济、环境、消费、产业和文化五个不同维度的支撑力指数构成的。经济支撑力反映所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支撑力反映品牌所在区域的生态宜居水平;消费支撑力反映品牌所在区域的综合消费能力;产业支撑力反映品牌所在区域的第三产业布局特点;文化支撑力指数反映品牌所在区域的消费文化特征。构建完整的品牌生态系统,将成为大势所趋的区域品牌创新模式。

三是集聚区品牌培育与创新实践研究。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在中观理论层面上为增强集聚区品牌培育能力提供一种学理分析,并在实践层面构建一种具有体系化思维的策略选择与实践方式?基于“双体”(即“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和“BCMS培育理论体系”)框架,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推进品牌培育创新实践工作,探索“工业互联网+”时代下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的新模式、新路径及其对策建议,以指导企业提升品牌培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加快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打造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探索宝贵经验。

(二)集聚区文化概述

1.集聚区文化内涵与功能

目前人们对集聚区文化概念、范畴及构建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但可以尝试通过对实践领域业已取得的集聚区文化建设的成果总结及经验审视,并借鉴园区文化和企业文化塑造的共性理论和内在逻辑,提出集聚区文化建设的概念框架。

(1)集聚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笔者采用了“集聚区”+“文化”的偏正式解读方法,采用了泰勒所倡导的“整体说”,即将文化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我们认为,集聚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集聚区文化,是指人们在集聚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大都市服务业集聚区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区制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之基础,是集聚区所有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集聚区文化就是城市文化,研究集聚区文化就是要研究城市文化的发展。

狭义的集聚区文化是指集聚区主体(政府、运营商、企业、员工等)在建设与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共同思想、基本信念、道德规范、城市精神、社会意识、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集聚区的灵魂与核心,是集聚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和强大支撑。狭义的集聚区文化包含在广义集聚区文化之中,是集聚区文化的精神层面。

(2)集聚区文化的功能

集聚区文化越来越受集聚区的重视,其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它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功能。集聚区文化的功能,是集聚区文化与其内在构成要素及外部运行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集聚区文化作为一种理性与自觉的文化,具有其特定的功能,认识、把握、实现集聚区文化的特定功能,对于促进集聚区文化成果运用具有积极广泛的意义,也是开展集聚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在集聚区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发展中,一般认为集聚区文化具有导向、约束、指导、改善、润滑、凝聚、激励等功能。

一是凝聚精神的功能。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潜在凝聚功能,使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同一文化类型或模式中得到教化,从而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形成强有力的集体意志和凝聚力。优秀的集聚区文化,以沟通、交流、灌输为形式,把全体集聚区人员的信念、理想凝聚成大家的共同追求,使集聚区人们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和培养,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团队精神,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形成有机统一整体。

集聚区文化的凝聚功能是基于集聚区职能的定位和集聚区队伍的共同价值追求而产生的集聚区文化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集聚区文化的同化、规范和融合作用。先进的集聚区文化能够打造先进的团队精神,形成团队的精神支柱,把集聚区组织中每个人的目标同化为组织目标,改变组织成员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体系,形成一个具有职业归属感、共同价值观认同和团队精神的高凝聚力。

由于集聚区文化在集聚区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有效地发挥精神凝聚功能,紧紧围绕提高集聚区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用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法治信仰来凝聚人心,共同打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是辐射带动功能。任何先进的文化理念,如不能经过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传导、带动和辐射,成为普遍、真实的信仰,就不能发挥作用,文化自信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集聚区文化亦不例外。集聚区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体现在其不仅在集聚区内部发挥作用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项集聚区活动向社会传达、辐射集聚区群体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和职业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外部积极影响和作用。

集聚区文化的辐射带动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为了充分发挥集聚区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把集聚区文化建设渗透于思想建设、产业建设、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进集聚区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创新引领功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集聚区文化也是如此,继承与创新是集聚区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不会有集聚区文化的美好明天。(www.daowen.com)

集聚区文化的发展、集聚区产业的发展,就是要用创新思维谋划发展,把蕴藏在广大干群心中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使文化创新理论充分涌流,创新实践充分开展,加快集聚区文化建设创新成果转化,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集聚区文化的创新引领功能,第一,通过以文化建设创新作思路,创新举措、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切实增强集聚区文化与思想工作的融合度和有效性,不断丰富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第二,充分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和现代声光电等艺术展示形式,着力提升集聚区文化的时代性和吸引力。第三,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在办公环境、标识等物质载体建设中,注重体现集聚区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通过不断创新的理念表征、多方支撑、形象塑造、氛围营造和环境熏陶,来凝聚人心、引领思想、规范行为、塑造形象,教育引导广大干群坚定不移作特色集聚区的建设者。第四,通过集聚区文化建设推动集聚区服务工作创新发展。不断打造集聚区工作品牌和亮点,激发广大干群投身改革创新的激情活力。

四是展示交流功能。展示交流是集聚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文字展示、行为展示、模型展示、职能展示等。通过展示交流,充分把握干群的潜力、创造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群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展示交流的氛围中表现自我,体验文化的力量和欢乐。集聚区文化的展示交流功能具体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交流,可以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书画展、读书会、阅读分享、讲小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干群情操,展示干群才华,提供集聚区干群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载体,为集聚区机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集聚区公信力提供基础和保障,使集聚区人员借助先进文化进一步认识集聚区工作,促进各级集聚区之间的交流,不断拓展先进文化理念的影响力。

对外展示,可以通过集聚区文化墙、宣传栏、教育基地等文化阵地建设,运用图片、展板、文字、电子显示屏、图板、雕塑、办公楼墙面等宣传设施和方式展示集聚区文化,打造优质集聚区文化产品,围绕主题,以艺术的形式引导广大市民。利用“两微一端”大力宣传集聚区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组织集聚区干群宣讲团进行巡回宣讲,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2.集聚区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1)集聚区文化的性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定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省。这句话指出了狭义文化的本质。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理论、哲学、艺术等,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来决定的。集聚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领集聚区各项工作。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贯穿于集聚区治区理政的新实践“治区有常,而利民为本”。在执政理念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发展目标上,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举措上,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导向。在制度建设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充分的发展权。在发展成果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总之,集聚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是突出特色。特色即个性、差异,是集聚区文化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优秀的集聚区文化一定是有自身特色的,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员工言语、行为和集聚区的整体形象上,还内化于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包括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等。建设集聚区特色文化首先就是从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四个层面挖掘和塑造集聚区的独特个性特征,从实际出发,明确重点,展现亮点,突出特点。

三是勇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超越,创新是集聚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为此,建设集聚区文化,一定要主动了解集聚区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制定新举措,创出新路子。建设创新文化,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强化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责任意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企业管理文化中的开放性、融合性、竞争观念和成本效率观念,着力培养打破常规、攻坚克难、勇于挑战、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及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平台,激发创新热情,大力营造“敢创新、愿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大好氛围。

四是强调廉洁。集聚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部分和板块,是培养和造就干部的好地方、前沿阵地,但同时也为意志薄弱者产生腐败和走向犯罪深渊提供了可能,因此,集聚区文化建设中的廉政要素必不可少。廉政文化,要以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适时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和教育,大力倡导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廉政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监督体制机制,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五是重在高效。效率是集聚区工作的生命线,效率因素是集聚区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显著区别。集聚区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出成绩、出形象,是因为它的效率高和执行力强。对此,要大力培育和强化集聚区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调精诚合作、补台、补位、协作、奉献。要建立和执行以提高绩效为重点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要把文化驱动战略上升为集聚区战略,把文化建设上升到与集聚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列的高度,在认识和实践中真正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集聚区文化的特点

集聚区文化的上述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地域性、差异性、集聚性、辐射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一是地域性。集聚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在,一个集聚区文化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形成过程中还要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外部交流、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的地区会形成具有一定差异的地域文化。集聚区坐落于大都市地域的中心,承载着整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因而对于本地区会有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迅捷的传播手段使得集聚区生活具有许多的共性色彩,集聚区生活具有了许多统一的步骤和节奏,但是这也不能完全取代地方文化的存在,多数集聚区文化之间的共性的刺激有可能使得当地集聚区文化向着相反的更具地域性的文化方向发展。集聚区文化的地域差异是集聚区特色的体现,是当地市民对本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的综合评价的认同与继承,是集聚区文化形成的基础。

二是差异性。集聚区文化的差异性是一个集聚区区别于其他集聚区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类型差异。目前,国内外的集聚区主要分为商务区、高科技、金融、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类型。不同的产业类型还可以针对其相关的行业进行细分,如软件园、文化创意园、保税区、旅游休闲区和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主题园区。产业类型的不同,其文化具有差别。第二,体制差异。集聚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没有顺应变革,部分集聚区管理模式甚至发生了逆向变化,行政化倾向加大、管理权分散化,对集聚区文化和发展强大带来较大挑战。第三,能级差异。因为层级不同,可分为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县镇级等类型。因为面积不同、体量不同、运营方式不同,可分为政策支持型、土地厂房开发型、投资捆绑型、战略合作型和品牌管理输出型等。不难看出,这些能级上的差异决定了集聚区的发展空间和定位,文化建设的个性化需求也完全不同。第四,不同集聚区的文化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当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集聚区在其地理环境条件背景下,各种人员、物质、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不同的文化传统在集聚区中进行碰撞融合,形成汇集了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集聚区文化,即文化本质的差异化。

三是集聚性。集聚区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同时也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之地。集聚区的本质特点就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和建筑是集聚区的特征,集聚区同样也是文化集聚地。集聚区自其形成之初就是集聚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集聚区文化的传承的重要载体,所以说我们在建设集聚区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集聚区文化。在集聚区发展的不同时期,集聚区文化表现形式不同,各个时期的集聚区文化共同在集聚区内部集聚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集聚区文化的主题。因为集聚区文化是在集聚区不断发展中形成的,是集聚区主体所认同的共同体,所以其对城市市民有巨大的凝聚力,应展示本区的形象与个性。一个具有鲜明集聚区主题形象的集聚区则是具有较强文化凝聚力的。集聚区的文化设施具体形象有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图书馆以及集聚区建筑设计风格、各种大学教育机构、研究院等,这些集聚区文化设施与其他文化设施有着较大的区别。各种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聚集在集聚区中,使得集聚区成为各种思想、艺术相互融合、交锋的载体。集聚区以其特有方式来吸引社会中的文化财富、文化信息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等,这使集聚区文化更加社会化。集聚区吸引范围以及吸引力的大小制约着集聚区文化集聚性的大小。

四是辐射性。集聚区一般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等中心,区域内的其他地区的文化则要受到区域中心集聚区的文化辐射。集聚区不仅是文化的集聚地,同时也是文化的辐射地,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各种物质、信息等载体从集聚区中心向外扩散,从而带动了集聚区文化的向外辐射、扩散,伴随着集聚区文化扩散的还有其他的思想、知识、观念、技能等。集聚区文化凝聚力越强、内涵越丰富、认同性越强,那么集聚区周围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强,集聚区作为区域文化的中心地位则会更强。集聚区文化的辐射性使得集聚区影响其他区域的文化,其他区域的文化在部分接受集聚区文化辐射的同时还会相应地抵制部分集聚区文化的侵蚀,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从而不会导致全区域形成共同的集聚区文化,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特点。

五是多元性。集聚区一旦进入社会化,必然会产生特定的集聚区文化。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应当具备包容性,包容集聚区内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经营模式的企业文化;又应具有融合性,把这些不同的文化融合成为具有集聚区自身发展特色又让所有集聚区成员认同的文化;还应具有引领性,引领集聚区内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升集聚区的精神境界;更应具有特色性,反映各地集聚区的独特的“文化”特性。集聚区多元文化共存,从整体上说,是海纳百川,气象宏大;从每一地域文化来说,是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场所;从各种地域文化之间来说,是提供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机会和场所。多元文化并存,有利于上海文化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这就像硕大的什锦拼盘,既各具滋味,又相得益彰。

二、品牌与文化软实力

尽管集聚区品牌与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如果从文化视角看,前者表征了一个集聚区文化的内在竞争优势,而后者代表了集聚区文化的外在影响。总的来说,集聚区品牌与集聚区文化软实力之间是一种叠加、耦合和协同的互动关系。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

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层次延展。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既是在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实施文化强省(市、区)战略的过程中提出的,又是在我国学术界对区域软实力问题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但是目前学术界针对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相对匮乏,建设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定论,鉴于大都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的特殊关系,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行界定,从战略的高度论述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对探析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文化软实力,一般是指城市通过诉诸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式,激发和吸引城市内外的积极因素自愿参与城市建设以达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主要涵盖文化整合力、社会凝聚力、人口素质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辐射力等基本要素。

(1)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汪胜洋、沈杰(2011)认为,中国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指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并弘扬城市自身蕴含的文化特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所形成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树立城市的品牌,从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他指出了文化软实力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一是有助于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二是有助于上海挖掘文化新业态的巨大潜力;三是有助于上海塑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精神。[21]陈海燕(2011)认为,城市精神、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城市政策、城市形象是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五个基本要素,并呈现出了归属意识增强、主体性选择突出、意识形态强化、竞争力内涵丰富等特征。[22]陶建杰(2011)认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竞争中,建立在文化传统、文化现实、文化制度环境、文化影响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对公众的感召力、说服力、影响力。它不仅包括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吸引,还包括文化物质价值的投资与拓展,以及文化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等。从构成要素上看,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基础力、城市文化保障力、城市文化生产力、城市文化传播力、城市文化吸引力、城市文化创新力6个方面。他认为,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在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台北、悉尼、北京等城市中居末位,其中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是最薄弱的环节,并详细分析了上海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优劣势及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23]贝兆健(2011)在关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调研与思考中,提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5个方面,即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引领力、提升文化统筹力。[24]胡劲军(2013、2015)认为文化活力作为城市文化发达的标识元素、文化形象的生动演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所谓文化活力,概括地讲,是指一个城市在非物质层面表现出的对内向心力、融合力、凝聚力以及对外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25]杨剑龙(2011)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与上海“十二五”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与军事、经济、科技、资源等硬实力不同的与文化相关的实力,包括与文化相关的文化传统、文化政策、文化艺术、文化传播、文化创造等的吸引力、感召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与该城市相关的此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建立在该城市的硬实力的基础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将影响该城市硬实力的提高,硬实力的加强又会促进该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2)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注重发挥重大设施、重大活动和大师级文化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增强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地位是国际上著名大都市重要的发展经验与趋势。2020年即“十三五”末,上海将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航运、贸易、经济、科创中心与国际大都市。城市宏伟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迫切需要上海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建设与“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因而,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应该体现为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力,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造力,以文化输出为核心的文化辐射力,以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和历史文化风貌为核心的文化识别力。从现代城市的发展路径来看,以创意为要素、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造力培养是其关键。

2.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与要素

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延伸概念,并成为推动集聚区文化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成为促进集聚区乃至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之一。

(1)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广义上的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城市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有着非常丰富与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灵魂性。集聚区自觉服从服务于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自贸区等大局、全局的需要,是海派文化魂核心之所在。更加充分地融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以及文化民生工程,是海派文化魂根本之牵引。在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创新当代海派文化;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提倡多元文化;在增加文化供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需求引导;在不断优化文化硬件布局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文化软件功能的拓展,是海派文化魂构成之要素。二是人文性。集聚区文化地标成为上海城市最重要的人文亮点,开辟了千万上海普通人最长久的生活空间,构成了上海文化最具地标意义的组成部分。集聚区的历史文化风貌、优秀历史建筑等,不少与海派文化关联。集聚区内外众多的厂房、仓库、码头都是海派文化的历史见证。一个集聚区文化的建设,因为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才上演得更加有声有色。三是包容性。集聚区文化是从黄浦江、苏州河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出发,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趋性文化,是黄浦江、苏州河流域及海派文化圈文化特性、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以金融贸易文化、航运文化、高科技创意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时尚文化、会展文化、休闲文化为主体,包含景观文化、建筑文化、码头文化、文博文化、传播文化、社区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等层次交融构成的庞大文化系统。总之,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即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它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衍生概念,体现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流、方向和要求,负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责任。

(2)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要素。狭义上的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集聚区发展战略、经营管理之道。它在集聚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具有统领和支撑功能。所谓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应当是这样一种“力”,它依托集聚区文化资源和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产生,以无形和有形的态势,成为推动集聚区文化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成为促进集聚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持续的辐射力和支撑力,并由此与更多的集聚区一起形成力的集合,成为提升集聚区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简要地说,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指在一个集聚区基于先进文化而具有的文化基础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如下。

文化基础力。文化基础力是文化发展、进行文化生产和创造、提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基础条件和环境;不同的产业结构和水平、不同的经济基础,都潜在地制约着集聚区在文化生产、发展等方面的水平和潜力。

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构成,是推进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整体水平提高的根本动力。

文化传播力。文化传播力是文化通过传播方式的组合而得到彰显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物质载体和作用发挥的传导机制。

文化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是通过区际文化互动对整个集聚区环境施加的实际影响,是文化软实力状况产生的客观效应和发展水平的外部显现。

文化保障力。文化保障力是在文化方面的政策扶持、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力是在文化方面对要素进行内在变革,获得与其他集聚区的差异化能力,是推动集聚区文化软实力发展和水平提升的不竭动力。

服务业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及构建要素,见表3.4。

表3.4 服务业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及构建要素

续 表

总之,服务业集聚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指标体系及构建要素是文化基础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创新力等。

(二)集聚区品牌和集聚区文化软实力

从集聚区(区域)建设发展视角来看,集聚区品牌和集聚区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的区域文化是集聚区品牌的特质内涵,又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

通过区域文化打造集聚区品牌,既是集聚区品牌战略的实际步骤,也是发挥集聚区文化作用的重要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集聚区品牌的形成和塑造,就是独特优秀区域文化的展现,在集聚区品牌身上集中体现了区域文化的深刻内涵,集聚区品牌是区域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有三:一是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是在传递区域品牌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形象之间也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感知。三是区域文化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一方面,区域文化能够为区域品牌的定位提供参考。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对区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在区域品牌化过程中,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和影响着定位。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会随着时代发展,包容新的元素。创新的文化也会为区域品牌赋予新的能量。因此,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显著,能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区域品牌形成。此外也可以利用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

2.集聚区品牌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载体

集聚区品牌是区域历史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浓缩,通过商品、商标、历史古迹、广告、旅游、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对外传播集聚区的独特文化,从视觉、观感、体验、嗅觉等方面影响消费者及相关利益群体,使他们被区域文化所征服。从品牌到知名品牌再到世界著名品牌的轨迹,是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经济体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和重要标志。集聚区品牌创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品牌的基础是质量,质量的基础是生产力水平,性价比优秀的企业就是市场上的天之骄子。纽约、巴黎和东京等CBD的实践表明,出精品、出名牌,是集聚区转型升级的载体和抓手。

品牌是形象,也是城市名片,代表着文化、实力和品质。上海服务业集聚区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曾是中国品牌的“摇篮”,涌现过一大批具有民族原创性的品牌,长期以来享誉全国,为人津津乐道。品牌战略在集聚区经营运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显突出,品牌战略在集聚区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营背景,其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集聚区品牌作为“知识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不仅是集聚区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象征。只有通过品牌塑造,才能更好地提升产业的价值空间,增强整个经济的辐射能力。

3.集聚区文化软实力能够提升集聚区品牌的价值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克服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矿产等“硬资源”的要素依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扩大内需、自主创新等“软方式”加以实现。“软方式”的精髓,主要是指知识、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创意等非物质性资源,其中知识及知识创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一个集聚区文化影响力的高低取决于其所拥有的“品牌资产”。集聚区进行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集聚区原有形象与目标形象之间的差距,促使大众改变对该集聚区产品过时或片面的印象,利用集聚区软实力中相关资源体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宣传,使群众接受所宣传的新的良好形象。集聚区经济发展要摆脱资源和环境的束缚,关键在于减弱要素的规模驱动力,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集聚区品牌建设是创新的重要部分,没有品牌就谈不上对市场的占有和控制,创新成果也难以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同时,集聚区品牌是集聚区企业走出去的坚实保障。在全球总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在发生转化,要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引导集聚区企业走出去,使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这些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集聚区品牌作保障。可以说,集聚区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集聚区品牌和集聚区文化一样,都是区域民族精神的书写和表达。可以说,集聚区品牌就是对这个区域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的精彩表达。因而,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整体战略中,品牌正在成为集聚区发展的新动能、驱动的新模式、增长的新力量。

(三)集聚区企业品牌与文化软实力

对集聚区内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软实力与企业品牌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企业品牌的影响、打造品牌是企业的战略任务等方面。

1.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企业理念是由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经营哲学、使命、目标、精神、道德、作风等构成,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它对品牌具有决定作用,并通过品牌等载体表现出来。这就好比一个人具有的内在独特气质只能通过他的行为和外表才能感受得到。品牌的打造将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等理念内容,用具体化的、视觉化的传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准确、快捷地传达出来,使社会公众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能力,并产生认同感。

2.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也就是说品牌是公司创造的信誉或附加于产品、服务之上的文化的吸引力,它存在于客户的心灵中,标志着客户对企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是企业的一种市场号召力。企业对外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企业的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资源之一。

3.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象征

品牌的“品”是由三个口构成的,三个口形成三个品,即品质、品格、品位,而这三品又与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品质、品格、品位三者深度逐渐增加。品质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这个品牌的物质载体,是信得过的产品,能够实现客户的价值;而品格,体现了品牌意义的延伸,不再是物质的代名词,它已经上升到了企业文化的高度,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关怀、对社会的奉献,实现客户、社会价值为追求,从而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一个有品位的品牌,则达到征服客户、社会,从而赢得广大消费者永远的忠诚。通过创建一个有品质、品格、品位的品牌,对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对内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品牌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4.企业品牌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资源

品牌在企业软实力建设中具有识别、价值积累、契约和溢价等功能。品牌可以帮助消费者辨认出品牌的制造商、产地等基本要素,从而区别同类产品。产品没了,但品牌可以还在。只要品牌在,尽管企业一个产品失败了,还可以接着利用品牌价值,开发一个新产品。品牌是为消费者提供稳定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障,消费者则用长期忠诚的购买回报制造商,双方最终通过品牌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契约关系。而且企业品牌还有溢价功能,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理念、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最重要的价值。因此企业的品牌属于软实力,但是又高于企业软实力,它是软实力其他资源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

(四)集聚区文化创建与品牌建构

通过分析文化创建与集聚区品牌建构的关系,形成一条基于文化创建的集聚区文化品牌建构路径和机制:通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挖掘集聚区优势文化资源,按照预定的战略目标,形成公认的具有价值的品牌。通过获得性策略和保护性策略,建构一个集聚区的文化品牌。此外,在集聚区文化品牌建构过程中,激发文化工作者、企业和居民的创业精神,利用新型业态融合和技术进步,合理分配创业收益,建立完善的收益分配体系来形成一个良好的集聚区文化创建环境和氛围。主要体现如下。

1.文化创建与文化品牌形成机制

集聚区文化资源的挖掘,要有前瞻性的市场定位,依据市场需求,通过精选、精加工后的文化精品,形成文化品牌,在市场上形成特殊的地方名片。因为文化资源随机分布于一些集聚区,所以文化资源中的精粹筛选必须依靠合力。文化品牌的形成必须扎根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领域,通过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建构具有经济价值的集聚区文化品牌。

2.制度创建和文化品牌建构

首先,文化资源转化需要建构一个有效的制度创建路径,无论是挖掘一个集聚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发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支持,需要一个制度创新过程。其次,企业、传媒和高校为文化资源挖掘和集聚区品牌的形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最后,从居民、企业和公众参与的视角出发,一个集聚区的文化品牌,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地方居民和企业的认可,通过集聚区认同才能影响本地之外的人员。

3.精神创新与文化品牌建构

文化精神创新在一个集聚区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化精神来源于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居民、企业和制度的文化过程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当地独特的精神文化,是文化维度内的核心。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传统的文化才能被赋予时代的生命力,这也是集聚区特色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生态创建与文化品牌建构

集聚区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品牌的建构,需要与生态自然和谐共生,集聚区文化是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符号,具有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集聚区文化品牌的建构,离不开文化与生态和谐,这需要在文化生态方面进行创新。

5.文化创建与文化品牌发展机制

集聚区文化发展的规律包括文化群落共存、文化重演周期和文化进化振兴三大规律。集聚区文化品牌的建构同样需要遵循这三大规律,从文化品牌建设过程来看,集聚区文化品牌塑造成功之后,存在着一个演化和发展的活动。

6.文化创建和文化品牌发展互动机制

一是建立基于“互联网+文化品牌”的发展模式。集聚区应借助互联网强力打造集聚区文化品牌。二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品牌传播策略上更应该注重同互联网思维的结合,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特性与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对接,建构文化创意的品牌线上传播策略。三是构建一个创建导向的文化品牌建构体系。一个集聚区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活动,才能形成品牌的动态核心竞争优势,这需要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树立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创新导向理念,通过持续的文化创新推动品牌的发展和优化。

以上,从集聚区自身建设发展和集聚区内的企业视角以及文化创建与品牌建构的内在关联,论述集聚区品牌与文化软实力的互动的内外机制、主要途径和能力培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可以看到:集聚区的特色文化是集聚区品牌的特质内涵,又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集聚区品牌是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载体,集聚区的文化软实力提升集聚区品牌的价值。因此,构筑集聚区品牌是提升集聚区文化软实力的直接途径,是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