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的政策移民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中国传统的政策移民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的政策移民理论主张把政策法规视为移民的准则,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管仲的利益徕民理论、商鞅的明惠徕民理论和晁错的移民戍边理论。(一)管仲的利益徕民理论春秋时期,为了齐国富国强兵,管仲主张在以政策法规留住本国劳动力的同时,运用利益导向的经济政策,招徕他国劳务移民。(三)晁错的移民戍边理论西汉初年匈奴不断侵扰边境时,晁错曾明确主张制定移民戍边的政策。

中国传统的政策移民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唐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集·论缘边守备事宜状》曾主张“募少壮而愿往边城者”[72]驻守边疆。中国传统的政策移民理论主张把政策法规视为移民的准则,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管仲的利益徕民理论、商鞅的明惠徕民理论和晁错的移民戍边理论。

(一)管仲的利益徕民理论

春秋时期,为了齐国富国强兵,管仲主张在以政策法规留住本国劳动力的同时,运用利益导向的经济政策,招徕他国劳务移民。在留住本国劳动力方面,《国语·齐语》中说:“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73]在招徕他国劳务移民方面,《管子·牧民》中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74]那么,怎样才能使劳务移民达到《管子·禁藏》中说的“不推而往,不引而来”[75]的境界?《管子·形势解》中认为,“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76]因此,《管子·轻重甲》中明确主张:“州有一掌,里有积五窌。民无以正籍者,予以长假;死而不葬者,予以长度。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赈,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此之谓致天下之民。”[77]

(二)商鞅的明惠徕民理论(www.daowen.com)

战国时期,为了秦国变法图强,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前来开垦荒地。《商君书·算地》强调:“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78]商鞅的观点与管仲一致,为了人地相符,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应该遏制劳务移民输出,同时更应积极吸纳外来劳务移民。在《商君书·徕民》中,商鞅先是算出了方百里可耕地足以居住五万耕作的农夫的“先王制土分民之律”[79],然后分析了秦国地广人稀和相邻的韩、赵、魏三国人多地少的不同国情,最后明确提出:“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80]“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81]此后,秦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徕民法》,吸引了众多前来秦国垦荒、耕地和织布的外来劳务移民。

(三)晁错的移民戍边理论

西汉初年匈奴不断侵扰边境时,晁错曾明确主张制定移民戍边的政策。《汉书·晁错传》说,移民戍边“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82],节约了朝廷的开支。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指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83],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汉书·西域传》中说,西汉时的桑弘羊,也曾建议实施“谴屯田卒”[84]之类的屯田戍边的政策。东汉时期,崔寔在《政论·通典一》中也明确提出了移民实边理论,指出,“今青、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嫁”;因此,应该应制定政策“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85]此后,直到清代龚自珍、吴大澄等人,都曾提出过移民戍边的政策主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