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技术推动下,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蓬勃发展

技术推动下,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蓬勃发展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外市场的机遇不断吸引着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积极布局海外版图。在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中,技术仍是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面临转型升级的大潮,缺乏技术引领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显然难以顺利行进。独特的消费者可识别技术成为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塑造品牌差异化优势的有效路径之一。

技术推动下,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蓬勃发展

海外市场的机遇不断吸引着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积极布局海外版图。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对外出口总体平稳,大家电出口增长形势好于内销。其中彩电全年出口量达到8,011万台,同比增长11.8%;空调出口量4,698万台,同比增长16.6%;洗衣机出口2,249万台,同比增长6.4%;冰箱出口2,679万台,同比增长11.7%。[1]但与此同时,外贸的风险也伴随而来。首先,大宗商品价格及汇率波动为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增添了不安定因素,尤其是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我国家电企业过去所依赖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其次,缺乏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是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走出去”的隐痛。“彩电的核心部件还依赖于进口,多数利润都被日本等国家电企业拿走。”[2]因此,我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也在逐渐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成本优势的商业模式,开始努力尝试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格力电器海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陈致安曾表示:“我们要利用自身的核心科技,以及我们在智能、环保、高效方面的产品,通过我们海外的渠道建设,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

在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中,技术仍是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长远发展的关键要素。面临转型升级的大潮,缺乏技术引领的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显然难以顺利行进。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起步晚、起点低,在长时期内依靠模仿和代工一步步成长起来,核心技术的缺失和技术创新的不足成为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软肋。但是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迎头赶上,如一直被业界诟病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的“缺芯少屏”局面就在不断得到改善。华星光电战略规划中心总监连怡芬在“2017光电显示及半导体产业论坛”中指出,2007年至2014年,我国大陆前六大品牌厂电视机年复合成长率达39%,从600万台成长至6,100万台。2011年以前的面板供应基本上由韩国及我国台湾面板厂所掌控。为了摆脱“缺芯少屏”的产业格局,我国大陆自2012年起开始积极发展面板产业,京东方与华星光电陆续量产之后,大陆电视面板的自给率逐年提升。2014年,大陆电视面板的自给率首度突破50%,2016年自给率已达80%,预估2017年可突破85%的水准。[3]

历史的视角来看,韩国知名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三星也曾面临与中国品牌相似的遭遇,但在积累了一定实力后已然顺利实现了技术突围,成长为技术领先的国际知名品牌。上世纪,三星在进入欧洲市场时同样被贴以“廉价产品”的标签。三星研究院的金炳完曾这样写道:“三星电子只不过是快速模仿者,它没有生产出一部具有创新价值的手机。不管我们认不认可这一点,这就是2000年之前三星电子的发展现状。”[4]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三星在累积了一定实力后决定扭转这一状况,并于1993年6月在法兰克福召开了高管会议,发布宣言,矢志改革,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则是其品牌升级的关键抓手。时任三星社长的李健熙公开表示:“现在是产品信用和形象的全球化时代,品质才是竞争力的衡量标准,它关系到三星的生存。”[5]

当今的消费升级和智能化浪潮对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应正视技术差距,把握机遇,弥补不足,以更好地迎接未来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品牌转型升级之战。

技术不仅仅是产品功能的一部分,独特的技术还可以成为品牌基因表达的一条路径。ThinkPad作为经典的商用笔记本电脑品牌,其标志性的小红点(TrackPoint)已然成为ThinkPad的图腾,人们只要看到黑色带着小红点的笔记本电脑便马上知道这是ThinkPad。ThinkPad小红点对光标的控制方式完全不同于鼠标和触摸板,而是通过检测支杆上的受力情况来确定光标的移动速度和方向,这一革新性的技术正是ThinkPad商务思考精神的风格化表达。近年来,在小家电领域冲出的“黑马”戴森也是凭借数码马达核心技术在“风”领域大显身手的,无风轮电风扇、无线吹风机等独特的工业设计为其锦上添花。同样,一些中国品牌也在积极构建独特的技术传达品牌个性。例如OPPO自主研发了VOOC闪充技术,引领了手机行业快充技术的热潮,vivo则以拍照技术和HIFI音质技术建立“拍照+音乐”的技术识别。独特的消费者可识别技术成为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塑造品牌差异化优势的有效路径之一。

国际上,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当年企业营业收入的5%-8%,但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对研发的投入普遍较少。2014年中国部分上市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普遍在2%-3%之间(表14-1)。2016年《广州日报》记者梳理的14家中国家电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比则仅为3.42%,而同时期国外家电巨头中,德国博西家电集团2015年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为4%。[6]值得一提的是,华为2015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达到了15%,超过了微软,据华为内部人士称,“任正非希望未来公司投入更多费用用于研发,这或许是华为能在国际市场表现优异的重要原因”[7]

表14-1 2014年中国部分上市家电企业研发投入占比[8]

与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直接相关的制约家电企业技术水平的另一个因素是研发人才比低。以韩国三星公司为例,2014年媒体报道称,三星公司当时的研发人员有6.93万名,研发人员占比是24.23%;其中博士毕业人员有6400名,即每11名研发人员中有1名为博士毕业。[9]华为2014年的研发人员比是45%,华为对研发的重视引起了韩国媒体的注意,韩国IT专家认为,如果有中国企业将超过三星电子,那一定是华为。[10]就目前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总体情况来说,康佳集团2015年研发人员占公司全体人员比例仅为6.54%,海信电器为9.83%,TCL集团为9.11%,四川长虹为11.85%,白电三巨头海尔最高,达15.8%,美的集团的为9.30%。[11]它们的研发人员比均远低于三星和华为。实际上,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白电“三巨头”为例,非本科以上学历职工占职工总数比例均在80%左右。[12]

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考虑到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目前整体上仍处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时期的现状。正如有业内人士所指出的:华为的研发成本高是因为其已经站在了全球技术的最高端,华为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本驱动效率创新,保持领先,但家电行业技术目前仍不是全球最领先的,还有很大的空间。[13]

国内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采取跟随战略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技术创新。一项基础技术从研发到产出产品需要7-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技术产出效益的滞后性以及巨大的风险,让专注于眼前利益的中国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跟随性技术研发战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通常是看到国际上出现了什么新技术,就马上跟进。这虽然让我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迅速取得了规模上的成功,但这种战略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要想真正主宰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市场,显然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战略眼光,肯为企业的长远领先优势放弃一部分当下的短期利益[14]。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看来,以前TCL更多的是跟随全球领先企业的技术,现在则要在技术领域力争成为全球同步、未来局部领先的企业。

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带有鲜明的贴牌生产特征,品牌技术积淀主要体现在整机组装加工方面,而核心零部件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品牌。核心技术缺乏一直是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发展的隐痛。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曾说:“我们现在是制造大国,但都是在价值链的低端阶段,我们过去讲微笑曲线,实际上一端是技术、一端是品牌,今天中国企业依旧回避不了这两个基本规律,现在到向技术和品牌两端去发力的时候了。”[15]在家电业内,董明珠式的自主研发技术执着尤为可贵,然而在国内消费升级和国际家电及消费电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急需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补足技术短板,此时跨国并购成为较优选项。在2016年一年内,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行业并购频频,不仅涉及的金额巨大,而且收购的品牌大都赫赫有名。美国通用电气(GE)、东芝夏普等国际老牌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都在收购或兼并范围之内。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品牌动用资本的力量“取长补短”,在收购中更是对技术和研发人才求之若渴。2016年,美的以6.93亿美元收购东芝白电部分业务,获得了东芝的5,000多项专利授权以及研发团队,在对机器人企业库卡的收购中更是对其核心技术青睐有加。[16]但在完成技术并购后,中国企业尚需注意结合自主技术创新进行有新的技术整合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战略投入,避免因技术并购而抑制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避免企业战略资源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研发经费投入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保障,只有依靠持续不断的资金及资源支持,企业才能顺利地开展创新工作并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有业内人士认为,“过于关注成本,缺乏长期系统持续投入的计划,是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的通病”[17]。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在核心技术上难以突破国外技术壁垒,产品附加值低,毛利率低,且受原材料价格影响大,低盈利水平又进一步导致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捉襟见肘,形成恶性循环。对此,企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持续的战略性技术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重点转向人才、研究资源上。

研发人员的配置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效率,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和智库的研究资源实现前沿突破;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签订人才合作协议,企业可以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惠普公司和斯坦福大学就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惠普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实施优秀员工培训计划,并授予员工硕士或博士学位。这项计划使惠普从全美各大学招聘高水平的工程专业毕业生成为可能。[18]我国家电及消费电子企业在全球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除了与国内高校、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外,还可以积极与国外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譬如西门子清华大学、美国与加州柏克莱大学合作研究节能建筑,华为与TELUS、与卡尔顿大学成立华为-TELUS企业云业务联合创新中心等,这些都是企业积极利用全球高校合作资源,实现互利共赢的典型范例。

[1] 陈建明.透视广交会:中国家电企业拓展海外思路生变[EB/OL].(2017-04-19)[2017-09-30].http://www.guangjiaohui.net.cn/zhxw/20170420493.html.

[2] 肖隆平.日系家电没落,中国成全球家电新霸主?[N/OL].(2016-03-30)[2017-09-27].http://www.chinacaixin.com/newsview.asp?id=34740.

[3] 缺芯少屏”快成过去式?2017年大陆电视面板自给率达85%[J].电子产品世界,2017(6).(www.daowen.com)

[4] 蓝科技网.中国家电军团不缺技术缺品牌[EB/OL].(2015-09-05)[2017-10-23].https://baijia.baidu.com/s?old_id=156829.

[5] 秦朔.品牌,品牌,中国和世界差多远[EB/OL].(2017-06-26)[2017-10-25].http://www.yicai.com/news/5305676.html.

[6] 国内14家电企业研发投入比仅3.42%[N/OL].(2016-08-10)[2017-10-21].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6-08/10/c_129217883.htm.

[7] 肖隆平.日系家电没落,中国成全球家电新霸主?[N/OL].(2016-04-02)[2017-09-27].http://www.sohu.com/a/67349772_350488.

[8] 肖隆平.日系家电没落,中国成全球家电新霸主?[N/OL].(2016-04-02)[2017-09-27].http://www.sohu.com/a/67349772_350488.

[9] 同①.

[10] 研发投入更强,华为会超过三星吗?[N/OL].(2014-05-25)[2017-10-02].http://tech.163.com/14/0525/11/9T3BN7KA000915BE.html.

[11] 研发那么抠,康佳如何自救?[EB/OL].(2016-09-26)[2017-09-30].http://money.163.com/16/0926/21/C1U071T7002580S6.html.

[12] 罗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国家电强大起来了吗[EB/OL].(2017-06-28)[2017-09-24],http://m.yangqiu.cn/jiadianxfs/3034887.html.

[13] 同①.

[14] 肖隆平.日系家电没落,中国成全球家电新霸主?[N/OL].(2016-04-02)[2017-09-27].http://www.sohu.com/a/67349772_350488.

[15] 科技圈扒哥.中国家电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能否成功?[EB/OL].(2017-04-20)[2017-10-04].https://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3631846625821247246%22%7D.

[16] 同②.

[17] 罗晨.智能制造背景下,中国家电强大起来了吗[EB/OL].(2017-06-28)[2017-09-24],http://m.yangqiu.cn/jiadianxfs/3034887.html.

[18] 岳瑛.“惠普之道“的魅力[N/OL].(2017-06-09)[2017-10-21].http://firm.workercn.cn/497/201706/09/170609061716562.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