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容框架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容框架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述非常丰富,在最初提出后相继作出了多次深入论证与解读。在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经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以此为基础,他又说明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机遇。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容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述非常丰富,在最初提出后相继作出了多次深入论证与解读。归纳起来,主要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

1.作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判断

2014年5月9日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这里首次公开提出了新常态。在7月29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他再次用新常态来概括当前形势。在同年年中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对“三期叠加”阶段进一步作了分析,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指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必然反映。”[2]这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全面界定,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要判断。

为了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证其必然性。在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经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他着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作出分析,指明“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3]。从时间上看,他回顾了我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工业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等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认为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从空间上看,他又分析了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分工模式面临的新挑战,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详细的论证表明,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是有充分依据和科学的。

2.概括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征

在2014年11月9日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概括了新常态的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此为基础,他又说明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机遇。[4]

3.梳理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变化

在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内外就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而产生的议论指出,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三大特点的基础上,又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九个趋势性变化。[5]主要内容为:

第一,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消费拉开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第二,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国际收支顺差局面正在向收支平衡方向发展。

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度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创新方式层出不穷,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人家不给了,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www.daowen.com)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竞争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的竞争,必须把握市场潜在需求,通过供给创新满足需求。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第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

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面临的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定时间。

第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需求方面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供给方面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适度干预但不盲目,真正形成市场和政府合理分工、推动发展新模式。

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新常态的内在动因。显然,这些趋势性变化的分析做到了细致化、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成为论证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

4.揭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分析了趋势性变化之后,对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总结,指出了四个转向,即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这些概括有助于我们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的认识。

5.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路

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逻辑,并提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在2016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根据情况变化,将总体思路表述为“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彻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6]。同时就认识方面,他还强调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即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分析了对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在看待新常态方面,要求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克服困难、闯过关口,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新常态怎么干方面,要求实现多方面工作转变:第一,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二,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第四,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第五,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第六,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第七,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八,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待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第九,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重要。第十,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7]这十个“更加注重”体现了问题导向,属于顶层设计,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同样具有统领性、系统性、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分析内容非常丰富,用一个框架作出归纳是一种探索,但是仅就上述分析已经说明,这些内容已经构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对于制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指导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整个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