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城市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种意义上,如同面对迅速发展但又问题众多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一样,要想对当代城市研究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众声喧哗”和“谱系杂乱”是当下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与我们在研究中缺乏具有独立形态的城市科学体系的逻辑规约和价值引导直接相关。

中国城市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 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达到51.27%。(1)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在直接考验我国城市发展的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城市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如同面对迅速发展但又问题众多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一样,要想对当代城市研究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总体上看,可以用“模仿中有创造、杂乱中有逻辑、自发性中有自觉性”来描述和概括当代城市研究所走过的学术历程。

首先,我国城市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落后和迟滞现状,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西方理论与话语影响,并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等问题与症状的根源。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我国城市研究者在其必经的“拿来主义阶段”中的多向探索与努力开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界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学派的学术自觉与理论建构,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价值的城市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模仿中有创造”。

其次,“众声喧哗”和“谱系杂乱”是当下中国城市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与我们在研究中缺乏具有独立形态的城市科学体系的逻辑规约和价值引导直接相关。在当下的城市研究中,既包括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人口学、公共管理、传播学等社会科学,也吸引了中国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参与,此外,还包括近年来新兴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学、文化遗产学、都市文化学、城市设计、城市哲学等交叉研究。尽管在表面看来,这些研究在经验基础、知识谱系、理论方法、价值立场上显得比较混乱,研究水平与成果质量也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不仅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研究队伍恰好对应于当代城市发展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更为重要的是,出于对提供和创造“美好生活”这一城市最高本质的理论自觉,以及对当今人类城市从“经济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这一转型发展进程的现实自觉,它们本身就是推动这些学科相互渗透、转益多师、扬弃对立、走向综合创新的逻辑—历史力量,因而可以说,在表面上看似杂乱、相互冲突的相关学术话语与理论研究,正是在“文化型城市化”进程和“有价值有意义的城市生活”理念的引领、规范和影响下,逐渐找到了自我扬弃、自我超越和自由生成的内在根据。这是所谓的“杂乱中有逻辑”。(www.daowen.com)

再次,尽管我国的城市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自发的研究”,同时,由于学科分散、理论谱系杂多、研究方法差异很大,在很多关键与重大现实问题上很难形成共识和开展协同攻关。但正如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世界的城市化和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我国城市理论研究一直十分活跃并寻求建立知识规范及学科共识的深层原因。近年来,围绕着城市发展中的环境交通、生态、管理、设计、文化、历史、精神、心理等问题,既有各种专门性的城市研究成果大量出现,也有一些涉及城市一般发展与演化规律的共性探索。前者如各种城市发展报告,其中既包括全局性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和区域性的《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河南城市发展报告》等,同时也涉及宜居城市、休闲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创新城市等,甚至还有《中国摩天城市报告》、十大最休闲城市排名、十大最具魅力城市排名等“八卦”报告。后者如对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本质、规律与整体特征的研究,如借鉴西方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论,同时吸收国内“都市圈”(史育龙)、“大都市圈”(张颢瀚、张超)、“大都市带”(周一星)、“大都市连绵区”(王旭)等研究,提出当代城市化进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展开的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模式。在都市化进程中,并不是说城镇化、中小城市化等传统城市化模式已不复存在,而是说它们不再占有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每况愈下。与此同时,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并不限于数量有限的都市人口或大都市与都市群。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不仅成为一般中小城市乃至乡村竞相模仿的中心,其自身在发展中所有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也都超越了都市空间乃至于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以及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问题。这些研究和探索表明,在强大的社会需求的刺激与鼓励下,我国的城市研究在经历了最初分散的、偶然的自发性研究之后,正在走向主动承担解释和改造“城市世界”的理论使命的自觉阶段,这就是所谓的“自发性中有自觉性”。

城市化进程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同时也是当代人所有现实矛盾与思想问题的根源。面对依然万象纷乱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城市化现实,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的背景下,和许多新兴交叉学科一样,城市研究正在获得更重要的学术话语权及更广阔的现实应用空间。但就现状而言,由于在传统上形成的学科壁垒,我们对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本质、特点和趋势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面对高速发展、层面众多和环境复杂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这个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中长期与当下需要、总体目标与局部利益、空间资源与现实条件、物质文明与文化生态等方面矛盾冲突和紧迫需要,我们的城市研究可以说是严重不适应和不相对称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世界城市化和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城市研究理应在认真清理早期经验和深入反思其得失的基础上,努力开展更有创造性、更符合逻辑进程以及能更主动承担历史必然要求的城市科学研究,在全面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城市化背景下进行学术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同时,为人类在城市时代提供科学的理论工具和真实的生存智慧,为中国城市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