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产主流大片:加强叙事 坚持多样 注重创新

国产主流大片:加强叙事 坚持多样 注重创新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叙事坚持多样注重创新——论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发展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在中国电影应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竞争的过程中,在中国电影实施“走出去”工程,努力拓展海外电影市场的历程中,国产主流大片也应运而生。回顾总结国产主流大片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应该看到,加强叙事,坚持多样,注重创新,乃是其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直至《集结号》诞生以后,才使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折。

国产主流大片:加强叙事 坚持多样 注重创新

加强叙事 坚持多样 注重创新——论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发展

在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在中国电影应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竞争的过程中,在中国电影实施“走出去”工程,努力拓展海外电影市场的历程中,国产主流大片也应运而生。它不但有效地激活了国内的电影市场,遏制了国产电影票房持续滑坡的势头;而且打开了国际电影市场,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影响。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已经达到的水准。可以说,国产主流大片的问世,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创作的勃兴也适应了中国电影市场和国际电影市场的需要。

但是,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发展也经历了起伏和波折,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应该汲取的教训;其优劣长短不仅成为众人评说的话题,而且也应该成为理论研究的课题。因为深入总结探讨国产主流大片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其创作生产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不断提高艺术质量,以赢得更多的观众,拓展更大的市场,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持续健康的发展,并在国际影坛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回顾总结国产主流大片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应该看到,加强叙事,坚持多样,注重创新,乃是其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

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1至1992年拍摄的《大决战》(3部),以恢弘的气势和宏大的场面,全方位、立体化地描写了解放战争史上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史诗化的美学风格首开主旋律战争大片的创作模式,使之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有明显的差异。但当时“大片”这一概念尚未盛行,广大中国观众还未真正了解和熟悉各种类型的大片。从1994年年底开始,随着《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等一批从域外进口的分账式大片(主要为好莱坞大片)的陆续引入,既使广大中国观众见识了域外最新的商业大片之风貌,也对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和电影市场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由此,“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大片意识开始广为人知,并逐步深入人心。此时,绝大部分国产电影仍为中小制作的影片,尚缺乏与好莱坞大片抗衡和竞争的实力。同时,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仍局限于一些主旋律战争大片和历史大片,如相继拍摄了《大转折》(1996)、《大进军》(4部,1996—1999)、《鸦片战争》(1997)等影片。前者使战争史诗片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后者则是为纪念香港回归而创作的一部献礼片,对中华民族那一段历史屈辱进行了反思。由于这些影片均以真实记录历史和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重,并不注重于走向市场,故而当时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还在下滑,电影市场仍在萎缩。1989年的国内电影票房收入为27亿人民币,观众人次达293亿。到了1999年,电影票房收入仅为8.1亿人民币,观众人次已不足3亿。由此可见,电影的创作生产和发行放映亟需进行变革。

2000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一鸣惊人,让华语武侠大片享誉全球。该片不仅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4座金像奖,成为奥斯卡有史以来获得奖项最多的华语影片和华人导演;而且其全球总票房达到了2亿1300万美元。美国影评人大卫·舒特曾说:“《卧虎藏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改变了整个对武侠电影的观点。我写了一本书,也做了一些访谈,中国的武打片对美国人来说太难了,也太复杂了,好像看不懂,但是《卧虎藏龙》这个电影比较简单,比较易懂,而且比较漂亮,大家就更加能够接受。”[1]《卧虎藏龙》虽然是中外合拍片,但因为导演李安是台湾人,且又主要在美国工作,所以称其为华语商业大片,似乎更为确切。“从创作人员来讲,《卧虎藏龙》在奥斯卡的成功,就像给华语电影人树了一个标杆,指出了一条鲤鱼跳龙门的捷径。你要成为一个既有艺术成就又有票房价值的大导演,能不能拍好古装大片,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硬标准。”[2]为此,古装大片的创作便吸引了一些国内一线的著名导演,成为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索的新类型。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问世,拉开了国产商业大片创作生产的帷幕。由于《英雄》不仅在国内电影市场上获得了2.5亿人民币的票房,而且在北美电影市场上也赢得了537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故由此引发了历史题材之古装大片的创作热潮,先后出现了《十面埋伏》(2004)、《无极》(2005)、《七剑》(2005)、《神话》(2005)、《夜宴》(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墨攻》(2006)等一批同类影片。它们一方面不断地创造着票房奇迹,有效地激活了国内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各种批评指责,乃至网络恶搞;其结果总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形成了一种“叫座不叫好”的“大片现象”。当然,在此期间拍摄的武侠功夫大片《功夫》(2005)、《霍元甲》(2006)等,票房和口碑都不错,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象。直至《集结号》(2007)诞生以后,才使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发生了重要转折。该片突破了浮华空洞的大片模式之束缚,在银幕上真实生动地抒写了人性之美,歌颂了献身精神;因而使之不仅赢得了2.6亿多人民币,的票房,而且还获得了广泛好评。例如,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映礼上,“20余次热烈的掌声,一万余名观众久久不舍离开”;而在上海的首映礼上,观众则“集体起立叫好”。该片“用一张质朴的面孔、感人的故事和久违的昂扬精神,实实在在地感动了广大观众,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3]。《集结号》的成功不仅为国产主流大片赢得了好声誉和好票房,而且也开启了国产主流大片创作的新风气,使其创作开始趋于多元化,并日渐走向成熟。

当然,由于“在华语电影中,古装大片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类型片的模式,是最具有类型结构特征的一种。也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古装大片依然是目前华语电影市场最有生机的主力军”[4]。为此,在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中,古装大片仍占有较大比重,如近两年就相继拍摄了《投名状》(2007)、《赤壁》(上集,2008)、《画皮》(2008)等多部影片。但是,其他题材类型的大片也开始在电影市场上显示出强盛的市场竞争力和艺术生命力。如2008年的国产主流大片中,除了上述几部古装大片外,还有传记片《梅兰芳》《叶问》,科幻片长江七号》,喜剧片《非诚勿扰》,神话武侠片《功夫之王》,喜剧动作片《大灌篮》等多种类型,从而改变了以往国产主流大片题材类型较狭窄单一的局面,丰富和活跃了电影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2009年的国产主流大片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无论是春节档上映的《赤壁》(下集),还是紧接着在春季档上映的《南京!南京!》,以及在国庆档上映的《建国大业》《风声》等影片,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孔子》等一批各种题材类型的国产主流大片也正在紧张拍摄之中,预计这些影片上映之后也会产生不小的反响和影响。

尽管如今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已经有了很大拓展,开始趋于理性和走向成熟,并有较多的好作品问世;但是,来自观众和评论界的批评之声仍然时有所闻。例如,《赤壁》(上下集)就曾受到多方诟病,而《南京!南京!》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种现象的确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同时,也说明广大观众对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十分关注和重视,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二)

从观众和评论界对国产主流大片的各种批评意见来看,无论是指责其思想主旨的肤浅、情节细节的不合理、人物形象的单薄,还是认为其台词“雷人”而造成笑场等,显然主要是因为编导轻视叙事而带来的缺陷。也许,在某些国产主流大片的编导看来,大片主要是靠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取胜,故而创作时注重于营造视听奇观,展示豪华场面,汇集各类明星;而对影片的叙事则往往掉以轻心,或对情节的粗糙、细节的失真和形象的单薄不以为然,由此就造成了各种缺陷和问题。

应该看到,作为故事片来说,叙事本来就是其根本和基础。较之各类中小成本的影片而言,大片因为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宏大场面的营造、特技效果的运用,以及聘请大明星出演等,所以其展示魅力、吸引观众、拓展市场的手段更加丰富多样。诚然,上述诸种因素在构成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能因此而轻视叙事的美学作用,忽略了情节细节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刻画的艺术深度,以及影片思想内涵的厚重。倘若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造成影片的内容空疏、情节虚假、人物概念等弊病;而对于一部故事片来说,这些弊病乃是致命的问题。当情节叙述、细节描绘和人物塑造都让位给视听场面的营造和各种特技效果的运用时,导演只能在形式语言和技巧手法上花样翻新;而形式大于内容的结果,则往往会使影片流于空泛肤浅,使之表面豪华而内在空虚,场面壮观而意蕴单薄,很难成为让广大观众认可和赞赏的精品佳作。

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国产主流大片的主要市场仍然在本土,所以创作时应该充分尊重和把握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在观影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较偏爱,他们喜欢看那些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较鲜明的影片;并对这方面的问题反应敏感,也较为挑剔。所以一般来说,那些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模糊、主旨内容空泛的影片,即使电影语言有创新,视觉画面很壮观,也很难受到他们的青睐和好评。当然,国产主流大片也要不断拓展国际电影市场,而对于域外的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他们也同样喜欢看故事情节精彩的影片。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够占据许多国家的电影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十分注重发挥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所以影片的可看性、娱乐性都很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盖尼斯曾说:“一部电影要想真正吸引观众,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故事情节能否引人入胜,而不能仅依靠炫目的特技或漂亮的影星。”[5]故而,国产主流大片在重视建构视听造型、展示宏大场面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叙事,以此增添影片的艺术魅力。

加强叙事,首先就要重视发挥情节和细节的美学作用,使之成为吸引观众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元素。大片当然要注重营造视听奇观,从而使影片能给观众以独特的视听审美享受,使之能显示出与中小制作影片的不同之处。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忽略对情节和细节的精心构思和巧妙安排,更不能让视觉场面游离于叙事之外,甚至起到阻断叙事的反作用。对于大片而言,情节应该充实紧凑,要能很好地体现出影片的主旨内涵。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6]这一审美观念同样适用于电影的情节设置。大片的基本构架应该靠充实而有光彩的情节来支撑,而不是单靠视觉画面来支撑。例如,《集结号》的战争场面固然颇有视觉冲击力,但影片基本骨架的建构仍然是主人公谷子地和其战友们的独特遭遇和曲折命运。谷子地永不放弃的坚持,以及他对死难战友的深厚情谊,是打动观众并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主要因素。《梅兰芳》的情节设置也较为充实,特别是前半部从梅兰芳读大伯的信开始,到与十三燕同台演出,再到因为改戏而引发了两人的矛盾冲突,由此发展到双方打擂台,并以十三燕的死来烘托梅兰芳时代的到来等,情节发展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十分吸引人。后半部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交往与情感变迁,他赴美演出的成功及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不怕威逼利诱而坚持不为日本人唱戏,凸显了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尊严、人格和情操。正是通过这一颇具光彩的情节叙述,完成了梅兰芳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观众为之动容。在情节演绎和场面展示的关系处理上,则要把握好分寸尺度,陈可辛导演认为:“场面再好,好不过故事。”为此,他在《投名状》里就剪掉了一些两军对阵的场面戏,而“把空间留给庞青云的挣扎、赵二虎的坚持、秦午阳的抉择,甚至,战壕里不起眼的小兵”[7]。由此使影片的叙事更加流畅,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塑造也更有深度,从而弥补了此前一些古装大片只重视宏大场面的营造和展示,而忽视了情节连贯和人物刻画等缺陷。

当然,情节除了要充实紧凑之外,其发展还应该合乎情理,符合其内在的逻辑。在这方面,不少国产大片凸显了各种问题,其情节发展或随意停顿转折,或毫无理由地突变,往往令观众感到十分别扭。例如,《英雄》中的无名在最后关头突然放弃刺杀秦王的计划,并束手就擒,被乱箭射死,但在此前的叙事中并无任何铺垫,让人颇感意外和难以理解。《夜宴》中太子无鸾在出使途中遭受暗算时恰好被救出,这种过于巧合的安排也让人感到不真实。《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小王子元成突然杀了太子元祥,其弑兄篡位的举动显得十分突兀,前后变化也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十面埋伏》中的小妹原来并非盲人,此前假装盲人的各种举动就让人觉得非常虚假。她受伤后又多次死不掉,不仅造成了观影时的笑场,而且也曾引来了多方面的批评。至于《赤壁》(下)中把原著里黄盖的“苦肉计”改为小乔的“美人计”,还让小乔驾一叶扁舟孤身前往曹营,并当面质问曹操:“你是为了我才打这场仗的吗?”这一剧情安排受到了不少质疑,因为它实在有违情理。同时,对于一些国产大片在细节方面存在的不真实等问题,观众和评论界也曾多次提出过具体的批评。例如,曾有文章逐一指出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服饰、花纹、琉璃等一些违背历史真实的细节问题[8];而对于《赤壁》(下)中曹操的战败是因为小乔的一杯茶之细节设置,也受到了不少诟病。其他如《十面埋伏》《南京!南京!》等影片中一些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曾受到过非议。这说明观众对影片中细节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视的,任何违背真实的疏忽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由此可见,影片情节的发展要合情合理,其突变是可以的,但应建立在渐变的基础之上,显示出较严密的逻辑性;而细节的安排也应符合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能随心所欲。只有这样,才能令观众信服。

由于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所以情节和细节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密相关的。情节设置和细节安排均应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要使主要人物形象丰满传神,给观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看完《集结号》,主人公谷子地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质朴、忠诚和执著,均通过情节发展和细节描绘得到了充分显示,让观众既为之吸引,也为之感动。又如,无论是《霍元甲》里的霍元甲,《梅兰芳》里的梅兰芳,还是《叶问》中的叶问,其形象塑造也都能较好地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基本上做到了丰满传神。当然,因为这几部影片均属于传记片,所以注重人物形象塑造乃是基本要求。其他题材类型的大片也同样应该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之能以独特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特征取信于观众,并打动和感染观众。但是,也有一些大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显得牵强造作,其思想行为往往有违情理,不能令观众信服。例如,《夜宴》中的厉帝为了篡位夺权,便弑兄占嫂、诛杀太子、排除异己,为确保自己的权力,可谓机关算尽。但最后却因为皇后不爱他,明知酒中有毒,仍决然喝了下去,这种“只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做法,并不符合其基本性格特征。《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二王子元杰被塑造成编导心目中的“英雄”,为了母亲他敢于起兵反抗父王,且武艺高强,在乱箭阵中可以毫发无损,其性格描绘和情节安排经不起仔细推敲。《投名状》里的庞青云前后思想的迅速转变,也没有一个必要的过渡和转承。至于《南京!南京!》中日本兵角川的反省悔悟直至最后放走了两个中国人再自杀,显然不具有典型意义,让观众很难相信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日本士兵会突然人性复归。凡此种种,均说明不少大片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尚存在着各种需要改进的问题。

情节、细节和人物又直接关系到影片思想内容的表达,有些大片就因为情节不合理、细节不真实和人物形象单薄等缺陷,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主旨内涵,使之或苍白肤浅,或出现偏差。曾有诸多评论对《英雄》《无极》等影片的思想意蕴,以及《南京!南京!》创作观念上的偏差提出过批评,在此不逐一赘述。对于大片来说,形式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意蕴的减弱,追求形式美感也不应该带来内涵的苍白。意蕴和内涵就是影片的精神内核,它既体现了影片的价值和品格,也显示了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修养。它不是外在附加上去的,而是渗透在影片的每一种元素、每一个环节之中。对此,创作者确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次,加强叙事,也就是要重视剧本在大片创作中的基础作用,以剧作的文学性作为影片质量的基本保障。对于大片来说,不能舍弃文学性保障而一味追求视觉性扩张,故而高质量的剧本十分重要。《集结号》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剧刘恒为该影片提供了一个内容扎实、人物性格鲜明的好剧本。该剧本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原作是一篇只有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需要补充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刘恒虽然有过部队生活的经历,但毕竟没有打过仗,对战争年代的生活较生疏,为了弥补知识和经验之不足,他下功夫“阅读了大量军事著作,光是有关解放战争的书就研究了上百部;写了3万字的主题分析,从战争、生命、人、尊严和牺牲共五个方面,弄透了关于这场战争中的人与事等等各种复杂关系;为主人公和主要人物写了详尽的个人小传;写出了6万字的脚本。”[9]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和理想追求。剧本完成后,导演冯小刚和演员读剧本时曾数次落泪,被剧情和人物深深打动。显然,正因为有了这样一部感动了导演和演员的好剧本,才能激发他们再创造的激情,并为影片的成功拍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之相比,不少大片的剧本基础较薄弱,尽管导演和演员在拍摄时也试图弥补一些缺陷,但仍留下了诸多遗憾。当下,缺少有特色、有分量的好剧本和有经验、有追求的好编剧已经成为制约国产主流大片提高艺术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冯小刚曾说:“现在最缺的就是剧本,看不到好剧本。比如说我们需要拍一个商业片,有一个故事,需要有一个人能够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一波三折,中国有没有这样的编剧,老的少的都没有,这是制约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很要命的环节,我们现在没有这方面的人才。”[10]

也许是因为缺少好的原创剧本,或者是为了借助于文学名著在观众中的影响来扩大影片的影响,所以《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和《赤壁》(上下集)均采取了改编中外名著的方式。但是,无论是改编自《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或改编自《哈姆雷特》的《夜宴》,还是改编自《三国志》(《三国演义》)的《赤壁》(上下集),都未能充分发挥原著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的长处,造成了场面强而情节弱等缺陷,并削弱了原著的思想内涵,故而引来了不少非议和批评。取材于《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取材于《哈姆雷特》的《夜宴》,其改编均采取的是“变通取意”的方法,与原著有较大差别。为了体现大片的特色,导演注重在银幕上营造视听奇观、构建宏大场面,应该说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忽略了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因此,尽管影片有奢华的包装、仪式化的视觉观赏效果等,但终究难以掩盖内容的空洞、文化精神的缺失和人物性格的贫乏。《赤壁》(上下集)的改编虽然采取的是“浓缩”原著的方法,但无论是人物关系的设计还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较之原著仍有较大调整和改变,有些改变则不太合乎情理,与大多数观众的审美期待有一定的距离。同时,人物的不少台词又很现代、很“雷人”,如当曹操让众人给他下跪时,关羽说:“曹操,你过时了。”当小乔以死逼迫曹操退兵时,曹操一把夺过刀,非常溺爱地说:“别闹了。”由此均引来了观众的笑场,所以其改编也很难完全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因而,大片的电影改编如何既能凸显大片的特色,又能体现原著的精华;如何既考虑到商业利益,又不丧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乃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和不断实践的课题。

当下,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要努力改变技术大于艺术、制作大于创作的局面,重新确立以剧作为本的观念,要把剧作的文学性作为影片的基本支撑。当然,剧本创作也要适应今天大片创作发展的需要,要改变传统的剧作思维和写作套路,注重把视听元素和场面建构有机纳入到剧作的情节构思之中,努力把文学价值融合于具体镜像的叙事之中,从而把视听造型的营造和故事情节的叙述巧妙融合为一体,使视听造型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为大片的拍摄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

众所周知,电影创作最忌陈陈相因,单调划一,缺乏新意。更何况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多元化的,所以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也应该坚持多样化,力求丰富多彩。此前,一些历史题材的古装大片之所以不断受到观众的批评指责,除了叙事方面存在的问题外,还与它们的题材、形态、风格较单一相似,给观众造成的审美疲劳有关。而此后《集结号》《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等影片的成功,就在于它们突破了以前国产古装大片题材类型狭窄单一的局限,而以不同的题材类型,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此,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一定要提倡和坚持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观众群体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坚持多样化,首先就在于创作者要努力拓展艺术视野,敢于选择新题材,不断尝试新类型;而不要一窝蜂地都去拍摄历史题材的古装大片。就题材而言,古代的和现代的,历史的和现实的,都可以作为国产主流大片涉足的领域。就类型而言,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主旋律电影,抑或是艺术电影,也都可以按照大片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要求进行拍摄。前几年,国产主流大片还是以历史题材、战争题材或武打题材为多,现实题材的大片很少,后者尚处于一种边缘和配角的地位。年轻的第六代导演虽然一直把创作的目光聚集在现实题材上,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至今还没有拍摄出具有史诗风格的、像古装大片和武侠大片那样受人关注的影片。2008年这一状况有所改变,《非诚勿扰》《长江七号》《大灌篮》等影片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类型样式概括反映了现实生活,同样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其中《非诚勿扰》的票房突破了3亿人民币,位居国产主流大片国内票房之首,显示了现实题材大片的艺术魅力。尽管该片还缺乏充实的故事内涵,但因触及了现实生活,并以幽默温馨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故而创下了票房新纪录。值得一提的还有《超强台风》,这是一部以灾难片形式包装的主旋律大片,它以2006年8月10日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表现了当地政府在短时间内组织实施百万人员大转移,并把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艰难过程。影片既全景式地描写了各方面抗台风斗争的情况,也在影像上逼真地再现了超强台风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全貌,特技效果的成功运用很好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观赏性。其实,处在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现实社会,有很多可供电影艺术家描写的故事和人物,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去发掘和选择那些适合于在银幕上表现的题材,并以大片的艺术构思和技巧手法去进行概括和描述。上述影片的成功已证明了现实题材同样可以拍摄出“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其经验值得珍视和发扬。

时至今日,尽管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仍然各有侧重,但彼此之间已不再有截然分明的界线,类型样式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不少成功之作均是如此。例如,《集结号》是一部用商业大片包装的主旋律电影,而《梅兰芳》则是艺术电影的内核加上商业电影的外壳。它们的成功,说明了类型样式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是切实可行的,广大观众也是认可的。实践证明,思想内容空泛、艺术水平低下的商业电影很难赢得观众的青睐;而缺乏观赏性和娱乐元素的主旋律电影,也难以进入电影市场;至于坚持个人风格和小众化的艺术电影,其生存境遇总是十分困难。为此,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应该坚持《集结号》《梅兰芳》《叶问》等影片的创作方向,努力兼顾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需求,以富有新意的探索和多元化的形态,不断拓展国内外电影市场,并推动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再上新的台阶。

其次,坚持多样化,还在于创作者要敢于打破既有的大片模式,不断采用新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手法,使影片能给观众以新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以前的古装大片,创作思路和拍摄手法较单一陈旧,或以历史剧情加爱情模式,或以武打题材加爱情模式,甚至都是多角恋的情节设置;再加上豪华场面的渲染和特技效果的运用,从而使这些影片具有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至于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甚至出现脱节,也似乎成为创作中的通病。类似问题的不断出现,既让观众感到厌烦和不满,也损害了国产主流大片的声誉。如今,这种大片模式已被突破,由此也标志着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有了明显的新进展。

无疑,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只有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多样化;而墨守成规、人云亦云,则会陷入窠臼之中,摆脱不了既有模式的束缚。2008年国产主流大片多样化的创作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该年度国内电影票房的构成中,国产影片的票房占主导地位,相继有8部国产大片的票房均超过了亿元人民币,进入了10强。其中前5名为《非诚勿扰》《赤壁(上)》《画皮》《长江七号》和《功夫之王》,均为国产主流大片。当然,创新总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因为有些创新观众未必马上能够接受和认可。若要规避风险,一方面需要对电影市场的需求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能有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则要在提高艺术质量上狠下功夫。事实证明,大凡艺术质量上乘的影片,既能使其艺术创新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赏识,赢得好口碑;又能获得较高的上座率,赢得好票房。(www.daowen.com)

总之,在创作中坚持多样化的策略,既符合电影创作的艺术规律,也是国产主流大片摆脱单一模式之束缚,不断拓展创作题材和类型样式的必由之路。

(四)

国产主流大片在起步阶段向好莱坞大片学习借鉴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毕竟缺乏这方面的创作经验,而好莱坞大片在艺术类型、制作手法和营销策略等方面都已经成熟,通过学习借鉴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是,在经过了起步阶段之后,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和生产就不能还是满足于借鉴模仿而忽略了应有的艺术创新。应该看到,由于电影的生态环境不同,电影的主要接受群体也有差异,所以国产主流大片应该努力探索自己的创作规律,形成自己的创作方法,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一味借鉴模仿,亦步亦趋,不仅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还会丧失艺术创新的能力。此前许多国产主流大片叙事方式的好莱坞化,已经形成了越来越趋同的大片模式。对于这种现象,曾有评论者指出:“中国的大片目前大概也进入了这么一个‘山寨机’的时代——‘邯郸学步’美国式的幽默与大场景,试图传达人云亦云、暧昧不明的‘普世价值’。惟独从影片中看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看不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看不到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与文化积淀。而这才是创新自强的根本。大约一些人始终没明白,全球化时代,在文化领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1]虽然这样的批评较尖锐,但确有道理。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创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无疑,国产主流大片不仅应当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更应当承载中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成为体现国家形象的主流。同时,它还担负着拓展国际电影市场的重任。因而,其创作就应该坚持自主创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更具东方美学风貌和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品牌。

因此,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首先要注重把握好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为吸引观众和赢得市场,强化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当然需要;但一味消解意义、娱乐至上,乃至追求“娱乐至死”则不应提倡。应该看到,即使是好莱坞大片,也并非都是没有思想意义的纯娱乐化产品。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优秀之作,如《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不仅承载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而且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这些影片既能给人以观赏的愉悦,又能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打动观众,令其思考。恰巧在这方面,我们的国产主流大片还未学到好莱坞大片的精髓。故而,国产主流大片也应该注重拍摄更多的既有现实主义内核,又有娱乐化包装的思想性和观赏性有机融合的优秀影片,从而使中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也能通过这些影片得到广泛传播。如前所述,商业与艺术在诸如《集结号》《梅兰芳》《叶问》《建国大业》等国产主流大片中已经进行了成功嫁接,获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其积累的经验值得推广。

其次,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还要充分重视东方元素的运用和民族风格的建构。显然,若要开拓国际电影市场,这方面的努力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域外观众想要看和喜欢看的中国影片,也是那些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而不是完全模仿好莱坞的作品。然而,当下不少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则对此有所疏忽。例如,曾有评论者指出:“《无极》的失利在于陈凯歌试图利用魔幻结合武侠开拓市场,反而导致东方元素的张力不够饱满,让西方觉得东施效颦,又让国内观众斥为出力不讨好,病根是影片中东方武侠的‘原点’魅力明显不足。”[12]有些大片因过分注重好莱坞式的视觉奇观之营造,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而往往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表现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没有形成具有东方美学意蕴的民族风格,所以既很难摆脱好莱坞大片的阴影,也很难超越好莱坞大片的模式。

同时,还应该看到,对于国产主流大片来说,大投资当然需要,因为充足的资金可以保证宏大场面的营造和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的运用,并聘请一些有市场号召力的大明星出演。别出心裁的宣传营销也需要,因为作为一种进入电影市场的文化商品,它应该被更多的观众所了解,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进影院去消费。但是,大片并非完全是靠金钱堆出来的,也并非投入的金钱越多就质量越高,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毕竟还要讲究艺术品位,显示艺术价值,体现艺术追求。一般来说,大投资都需要通过多方融资来集资,而且要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因而影片的创作拍摄就需要兼顾各方利益,有时候则难免要以牺牲艺术质量为代价。例如,《赤壁》(上下集)的投资很大,该片制片人张家振曾说:“资金来自全世界,就意味着它要拍给全世界的观众看,也就是说《赤壁》可能不是正宗的‘三国片’。”[13]既然影片不是正宗的“三国片”,那么在熟悉《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广大中国观众眼里,《赤壁》(上下集)就有点不伦不类,既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也无法得到他们的充分认可。又如,《非诚勿扰》为了回收投资,其过多的植入性广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艺术质量,故受到了一些非议。对此,导演冯小刚也无可奈何,因为影片投资者有这样的要求。当影片的投资者过多地干预影片的创作拍摄时,其艺术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再如,《英雄》国内的宣传营销费用高达1500万元,《十面埋伏》的首映式则花费了2000万元,而《无极》剧组仅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推介会上播放了一个12分钟的片花就用掉了1000万元,如果再加上其他的宣传营销费用,其数目则十分可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投资金额,也增加了市场风险。因此投资者和创作者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来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艺术创新就不得不让位于商业利益。对于上述状况,正如有的评论者分析的那样:“为解巨额制作费的困顿,只能寻求海外资金注入,回收投资的希望,也就必然寄托在洋人身上。所以制片人和导演总是一门心思研究如何对老外的胃口——美国观众喜欢看什么,东南亚观众喜欢什么,欧洲观众喜欢什么。却不料,为迎合老外而热衷于并不‘正宗’的古装戏、武侠片,最终却造成了国产电影脱离中国文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背离当代国人的观赏需求,逐渐失去国内观众;而低看‘老外’欣赏水平的重复题材、相近立意,又缺少了中国味的正宗,最终也必然倒了老外们的胃口。结果只能是两头不讨好。”[14]

为此,应适当降低国产主流大片的制作成本和宣传营销成本,使其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价位。在这方面,不要盲目与好莱坞大片攀比。同时,要改变创作拍摄中贪大求洋、追求奢侈豪华的风气,以凸显质朴的艺术本质。古人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5]要看到,真正的艺术总是真诚而朴实的,它既不靠炫耀奢华上位,也不靠卖弄技巧取胜;它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艺术价值来源于作品所体现的主旨内涵和独具品位的艺术个性。国产主流大片的创作也应该如此。

总之,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国产主流大片只有在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之基础上,继续强化艺术创新,不断探索自主发展的道路,才会有更多既能体现中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又能显示东方美学风貌,并具有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的优秀作品问世。

(此文为作者于2009年10月14日在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1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的发言,原载《艺术学界》第2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被收入会议论文集《电影产业研究之主流文化与中国主流大片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注释】

[1]大卫·舒特《功夫电影的个性发展之路》,载《现场:中国电影对话世界》,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2]高军《市场决定古装大片生存空间》,载2008年1月1日《文汇报》。

[3]李婷《〈集结号〉;开启银幕大片新风气》,载2007年12月21日《文汇报》。

[4]黄建新《古装大片是产业化的必然》,载2008年1月1日《文汇报》。

[5]曹卫国《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谈中国电影》,载2009年6月8日“新华网”。

[6]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7]迦陵《古装大片的“七年之痒”》,载2008年1月1日《文汇报》。

[8]孙玉洁《服饰瓷器都有误,〈黄金甲)“瞎编乱放”不符史实》,载2006年12月31日《北京娱乐信报》。

[9]韩小蕙《刘恒:〈集结号〉说明我没被淘汰》,载2008年1月11日《光明日报》。

[10]肖扬《冯小刚巧评〈十面埋伏〉,国产片最要命的是剧本》,载2004年8月2日《北京青年报》。

[11]吕绍刚《国产大片何时走出“山寨机”时代?》,载2008年7月21日《陕西日报》。

[12]陈鹏《中国电影国产大片的收获和反思》,载2007年1月5日《瞭望新闻周刊》。

[13]李北陵《从〈赤壁〉制片人的“坦白”看国产大片痼疾》,200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

[14]李北陵《从〈赤壁〉制片人的“坦白”看国产大片痼疾》,2008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

[15]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