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作为教师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并学会比较

如何作为教师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并学会比较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教师的应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并学会比较。人和动物有区别,是因为人的需要比动物丰富得多,高级得多。人又不完全是需要的奴隶,通过努力,通过反思,通过意志训练,人可以调整自己的需要,使之广阔,使之平衡,使之适度。所谓适度,就是各层次需要及各层次需要中的具体需要,要适应主观和客观实际情况。调整需要的“度”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比,就要先明确比的目的。

如何作为教师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并学会比较

做教师的应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并学会比较。

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只有善于调整自己的需要,才能善于调整学生的需要。只有善于调整学生的需要,才算是抓到了教育关键,抓到了根本。

人活着是因为有需要,一旦什么需要也没有了,人也就不再活下去了。

人和动物有区别,是因为人的需要比动物丰富得多,高级得多。一旦一个人的需要和动物相同了,我们便说这个人丧失了人性

人之所以产生需要,有积累起来的遗传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生活社会之中,受社会影响、教育的结果。

每个人社会经历不同,需要的结构、强烈程度也不同。人是自己需要的奴隶,不同程度的需要,指挥着人走着不同的人生之路。人又不完全是需要的奴隶,通过努力,通过反思,通过意志训练,人可以调整自己的需要,使之广阔,使之平衡,使之适度。

所谓广阔,就是人应该每个层次的需要都有,不能只停留在“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上,不能只是埋头于学习,只是追求自我完善、个人成就,也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了友情、亲情、爱情。尽管古往今来都有许多人为其中之一而死,但时代变了,如果今天还有人只为了其中之一而活而死,那就不无遗憾了。人的需要越广阔,生活道路就越广阔,生活乐趣就越丰富,生活信心就越坚定。

所谓平衡,就是将各层次的需要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将最高层次需要降为低层次需要,也不能将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对换。需要有个原则,低层次需要要服从上一层次的需要。只有这样,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能协调,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协调,人的内心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平衡。假如,一个人为了衣食,牺牲了个人的学习与创造,不顾人情、爱情、亲情,不顾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那他不是罪犯就是受人唾弃的庸人。反过来,许多革命先辈,例如马克思、恩格斯,为了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牺牲了数不清的个人利益,放弃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有时不得不牺牲亲情和爱情,遭到几个国家政府的驱逐,受到资产者的诽谤,正因为如此,他们受到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尊敬和爱戴。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总是尊敬爱戴那些让低层次需要服从高层次需要的人。

所谓适度,就是各层次需要及各层次需要中的具体需要,要适应主观和客观实际情况。生活水平要提高,但提出超出个人及社会承受能力的吃住需要,结果个人空受欲壑难填之苦不说,还可能给他人与社会造成危害。就自我完善的需要而言,是需要朝着体育音乐、写作的方向,还是朝着工业、农业、科技的方向,这自然也要看个人素质及社会条件而定。友情、爱情、亲情的需要很宝贵,但倘若需要之火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同样能燃烧自己和别人。甚至追求理想社会的具体需要也得适度。1958年我国几亿人民不是凭着纯真的需要去追求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才能办到的事,而演出了以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悲剧吗?要让需要之火变成受理智、意志调控的“炉火”,而炉火失控就会变成火灾,甚至酿成漫天的山火、野火。在世界上受不适度需要的“火灾”折磨的人实在太多了。

需要的天地非常广阔,不要为某个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家庭现代化既然实现不了,那就让一部分有希望的人先拥有彩电冰箱、录像机好了。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满足了;再追求,又满足了,不是也很幸福吗?

需要的平衡非常重要。不要让事业去服从打麻将、赴筵席。一个心中燃烧着事业、理想、责任、义务的需要之火的人,低层次需要再微弱,他的内心世界也会充满温暖,充满光明

调整需要的“度”是一门艺术。有了不同层次而又广阔的适度的需要,他就不再受失望、沮丧、自卑、惶恐的折磨,而每时每刻都会生活在自豪、自信、愉快、宁静之中。

这些年来,每当我发现自身的一种需要使我空耗精力,使我失望,使我不快时,我总是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到那团不适度的或不平衡的需要之火,想法减弱它或消灭它。我总想:不要了不行吗?换一样需要不是更好吗?这样想来,容易使思维在头脑深处得到解放。

从需要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处理问题容易谈拢,容易找到助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不断地增强和调整自己需要的能力。

学会比较是一种修为。

比是人们生活内容之一。大家平时攀谈,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比,人的脑子里都有不少的脑细胞用来比。

教师应善于比,也应该教会学生善于比。我常觉得“比”是一门学问,围绕它,可以写一本书。要学会比,就要先明确比的目的。

目的正确的比,是为了进步,为了振奋,为了博学,为了勤奋,为了善良,为了真诚,为了勇敢,为了幸福,为了愉快。显然,如果问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他都会回答说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比。

会不会有人为了落后,为了萎靡,为了愚昧,为了懒惰,为了凶恶,为了虚伪,为了怯懦,为了痛苦,为了悲哀而比呢?精神正常的人是很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的,但私下,也有人为原谅自己的落后、萎靡、愚昧、懒惰、凶恶、虚伪、怯懦……为了给自己这些明知不对的弱点,寻找一些开脱的理由,因而去和更落后、更愚昧的人去比较。这样比的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更落后、更愚昧、更痛苦、更悲哀、更懒惰了。(www.daowen.com)

显然目的不同,比的方法也不同。这些年,我注意采用一些积极的比的方法。

1.机遇和差的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同那些更差更苦的比。盛夏,炼钢炉前工人正挥汗如雨;严冬,战士在冒着风雪值勤。我只是在讲课、写材料,我是幸运的,我该加倍珍惜这幸运。

我有一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我们一同下乡到一个生产队,刚下乡108天,为了拦住受惊的马,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0多年来,我经常和他比,于是觉得该珍惜这延长了的生命,为党多做工作。

和自幼双目失明的印度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比,和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比,我是幸运的,我应该充分用这幸运的条件,忘我工作,努力去接近他们的业绩。

如果不这样比,而是和那些不费力气就飞黄腾达的人比,和那些靠偶然幸运取得成绩的人比,那就很容易使自己怨天尤人,或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或埋怨自己没有出生在理想的家庭,因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努力。

2.干劲要和足的比。到外地出差,沿途总能看到烈日下农民挥汗锄地的场面,看到夜里车站工作人员匆匆忙忙工作的身影,看到泰山、华山的山间羊肠小路上,挑夫们挑着重担奋力攀登的姿态,看到炼钢炉旁挥汗如雨的工人紧张工作的场面,看到钻井旁满身泥浆的石油工人制服井喷的豪迈情景……看到他们就浑身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和他们相比,总觉得自己和他们还差很远。

当然更多地还是和同行业辛勤耕耘的老师们比。有的老师家离学校30余里,每天来回跑,二十年如一日,从不缺勤;有的老师上有老下有小,七口之家全靠他一个人每月97元工资度日,可个人无怨无尤,每天早来晚走,工作做得极其出色;有的老师家里有责任田,爱人有病,孩子又小,十几亩地靠自己种,可是他从不因此而耽误三个年级复式班的课程。我总觉得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和这些埋头苦干的人比,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劲头还差一个层次。

反过来,如果和那些上班不工作,喝水看报纸,却照常拿薪水的人比,便越比越没劲,越比越泄气。

3.待遇和低的比。我喜欢比那些待遇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比容易满足,容易心理平衡。有同志说:“你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了,不该住这没暖气的房子了。”确实我的许多学生目前住房条件都超过了我。我愿向不如自己的人看。我们的老书记资格比我老得多,到现在也没住上公房。农村的老师们不都是干了一辈子也没住上有暖气的房子吗?别的待遇也如此。我国农民的绝大部分,付出的劳动量比我大,可得到的报酬却比我少得多。这样想来,就觉得自己的待遇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该满足了。

偶尔,自己也产生过同“官倒”相比的一闪念,他们一个条子就挣几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不大的芝麻小官就有三窟四窟……可那样一比,除了使自己不高兴、耽误时间、心理不平衡、心情烦闷之外,得不到一点积极的、有用处的东西。后来我就极少干那种傻事了。

4.生活和过去比。我们这代人从1960年的饥饿中走过来,从“史无前例”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走来,从累得要命而又饿得发昏的知青生活中走来,三灾八难,五劳七伤,生于忧患,长于艰难。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经常在我吃饭的时候浮上脑际,痛定思痛,愈觉今日生活之幸福。有的老师问我:“你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吃糖,连瓜果梨桃都不吃,不是太苦了吗?”苦与甜,要看和什么比,我喜欢和自己的过去比。我总是和自己的过去比,当然我就总能尝到今日生活的幸福与甘甜。因为生活确实是一年年比过去好起来了,尽管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如果和那些不干多少实事却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的人比,和那些基本工资80元,家里却现代化音响、录像机、彩电等设备一应俱全的人比,心头难免产生自卑、不平、清苦的感觉。既然比了以后不舒服,干脆就不那么比。人活着,各取所需。所需实现,谓之幸福。人家需要吃席,人家吃到了,人家幸福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是工作有成绩,成绩有了,我们就满意了;成绩如果比较突出,我们觉得很幸福了。各得其乐,无须自寻烦恼。

5.道德和高尚的比。比崇敬墨子为利天下人,而甘愿身为齑粉的自我牺牲精神,崇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崇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我崇敬雷锋,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最大幸福,也崇敬马克思为全人类服务的开阔襟怀,更崇敬敬爱的周总理把最后一口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的伟大人格。尽管我经过毕生的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朝着这种境界攀登,本身就是进步,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一种幸福感。

6.将来和强的比。那些工作和学习比自己强很多的人,无疑是追赶的目标。如果不把比自己强很多的人列为自己追赶的目标,自己就容易自满,就不可能挖掘出自身更多的潜能。但比的时候心中必须清醒那是近几年或更远一些时间的目标。如果不是这样,不比则已,一比就和最强的比,比如一名差生非要赶上全校第一名,是不现实的。“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样一比,越比越自卑,越比越没有学习的劲头。

7.目前和接近的比。长跑的时候,如果拉得很远,你总往最前面看,既浪费时间,又使自己泄气,还不如盯住自己前面的人,下决心先追上他。这样比既有希望,又有立即实现的可能。你学习成绩排在第80名,那么你本学期努力目标就是追到第79名。至于经过努力一下子达到了59名,那不是更好吗?将来目标很远大,目前目标又接近,人前进的动力就大了。

8.需要和入党时比。生活在社会上会不断产生着需要。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人群里,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这样人的需要便容易发生变化。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追求,新的需要。我们回顾过去,都有过不理解几年以前的自己的感觉。但不管怎么变,基本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变。经常回忆一下自己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对祖国对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便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一切烦恼、忧愁、不满都会一扫而光。因此,不论环境怎么变,不能忘记和自己入党时的需要比一比,别让它发生了变化。入党时根本的需要坚持住了,没有变,那就没有失去自我,那就活得自豪幸福,理直气壮。

比真是一门学问。它可以不用物质,不用金钱,不用地位就可以使人获得幸福、欢乐、自信、进步、勤奋……比确实神奇,通过比,有多少人化萎靡为振奋,化痛苦为幸福,化自卑为自豪,化怯懦为勇敢。

钻研这门学问,学会比,善于比,是人生的一件要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