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社戏》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社戏》教学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品景好悟人好可谓概括了本文学习的全部内容,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考虑虽然从人物入手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情趣,但既是“同课异构”,还是选择不同的角度教学,更具有研讨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社戏》教学

记在课前:

社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传统篇目,不论是根据课文本身的信息含量,还是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抑或是过去的教学经验,都以三课时教学为宜。区观摩课选择本文用一课时进行“同课异构”的探讨,意味着内容上要有一个取舍。如何取舍呢?我想:这一篇4000余字的小说的灵魂在于全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而这一句的灵魂又在于一个“好”字,豆何以好吃,戏何以好看?——在于平桥村的人美、景美,或者说人好、景好!品透了景好,悟透了人好,文章就吃透了。但品景好悟人好可谓概括了本文学习的全部内容,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考虑虽然从人物入手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情趣,但既是“同课异构”,还是选择不同的角度教学,更具有研讨意义。最终确定通过三种方法,完成两块内容,落实一个文眼——“好”字。

通过跳读课文、听读课文、品读课文,让课堂聚焦于文本,在文本中找到课堂的根。至于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板块:1.多角度概括内容;2.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品读“月下行船”片段,解读平桥村的景好,也初识那里的人好。

第一板块内容设置建立在第一课时基础上,通过跳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时间”“事情”“‘我’的表现”“‘我’的情绪”等不同角度抓取信息,概括文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针对同一材料从多个角度,变换方向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为下一步课堂教学做准备。

第二板块拟准备在第一板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结尾探究“戏好看”的原因,并就课文10~13段进行重点品读,感受作者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妙处,进而体味作者的情感,读懂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一、了解浙江农村特别是有关“社戏”的民风民俗

二、掌握从不同角度概括内容的方法。

三、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www.daowen.com)

四、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词句,读熟课文,了解文章的故事情节,分小组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生活体验。

第二课时:从不同角度把握作品内容,体会江南水乡优美景色的描写、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及其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初识人物性格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由“偷豆”情节带动,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童趣”,交流童年生活体验,对文章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