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舞和茶戏:江西采茶戏和民间舞蹈的结合

茶舞和茶戏:江西采茶戏和民间舞蹈的结合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舞是以茶的生产和饮用为主体和内容的舞蹈艺术,茶舞主要有采茶舞和茶灯两大类。其中不同的戏剧剧种又有多种分类,如江西采茶戏包括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等。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进了一步。

茶舞和茶戏:江西采茶戏和民间舞蹈的结合

茶歌、茶舞是与茶叶的生产和制作、饮用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现存的史料来讲,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孙楚的《出歌》。茶舞是以茶的生产和饮用为主体和内容的舞蹈艺术,茶舞主要有采茶舞和茶灯两大类。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艺形式,并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所以茶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采茶戏、湖北采茶戏、广西茶灯戏、云南茶灯戏等,都是在茶区人民创作茶歌、茶舞、茶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多以采茶、茶灯歌舞为表现形式,通常以小旦、小丑或小生、小旦、小丑进行表演。其中不同的戏剧剧种又有多种分类,如江西采茶戏包括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等。采茶戏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的独立的剧种。(www.daowen.com)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进了一步。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茶戏的雏形了。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