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区护理书籍介绍:健康促进理论与格林模式

社区护理书籍介绍:健康促进理论与格林模式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格林模式格林模式,又称健康促进诊断与评价模式,在当前最有代表性,应用也最广。格林模式将健康促进计划设计分为2个阶段9个步骤。格林模式不仅解释了个体的行为改变,还考虑纳入周围环境,由个体健康扩展到群体健康。格林模式注重第4步的教育与组织诊断,强调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3个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并强调促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体人群的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书籍介绍:健康促进理论与格林模式

(一)格林模式

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 model),又称健康促进诊断与评价模式,在当前最有代表性,应用也最广。格林模式将健康促进计划设计分为2个阶段9个步骤(表2-1)。

表2-1 格林模式的2个阶段9个步骤

第一阶段:PRECEDE阶段,即评估阶段。是指在环境的评价中应用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英文首字母排列而成,包括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和管理与政策诊断等5个步骤。

第二阶段:PROCEED的含义是继续进行,即计划实施和评价阶段。是由在环境干预中应用的政策、法规和组织手段的英文首字母组成,是计划实施和评价的阶段。其中第6个步骤为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第7~9个步骤分别为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结果评价。格林模式不仅解释了个体的行为改变,还考虑纳入周围环境,由个体健康扩展到群体健康。它强调健康促进的社区参与,并将社会环境与人群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

格林模式注重第4步的教育与组织诊断,强调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3个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并强调促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体人群的生活质量。格林模式如图2-1所示。

图2-1 格林模式

格林模式的9个具体步骤为:

1.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

包括生活质量和社会环境评价两方面。生活质量受社会政策、社会服务、卫生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社会环境评价包括对社会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卫生服务系统健康教育工作完善性、社会资源利用状况和对健康投入情况的评价。

2.流行病学诊断(epidemiological diagnosis)

包括威胁社区人群生命与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健康问题的易感人群及其分布特征;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域、季节、持续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哪些干预措施最为敏感;可能获得的预期效果等,为确定干预重点和目标人群提供依据。

3.行为与环境诊断(behavioral and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找出导致健康问题的行为和环境因素,通过分析各因素的重要性和可变性,确定与健康问题相关的、能够确定为干预目标的行为。

4.教育与组织诊断(educ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agnosis)

明确特定的健康行为后,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以及资源情况确定优先目标,明确健康促进干预的重点,依据影响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和强化因素(reinforcing factor),进行教育与组织诊断。这3个因素常共同作用影响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倾向因素是内在动力,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是外在条件。

5.管理与政策诊断(administrative and policy diagnosis)

包括制订和执行计划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支持健康促进计划的资源及条件(如人力、时间等),有无进行健康促进的机构及其对健康促进的重视程度,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健康促进项目开展的支持性和抵触性等。

6.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实施计划(implementation),即按照已制订的计划执行、实施健康促进。

7.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在实施健康促进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使计划可行性更大。(www.daowen.com)

8.效果评价(impact evaluation)

对健康促进所产生的影响及短期效应进行及时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有干预对象的知识、态度、信念等的转变。

9.结果评价(outcome evaluation)

当健康促进活动结束时,按照计划检查是否达到长、短期目标,重点是长期目标。评价健康促进是否促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常用评价指标有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等。

格林模式的9个步骤为社区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它不仅解释了个体的行为改变,还考虑纳入周围环境,由个体健康扩展到群体健康。它强调健康促进的社区参与,并将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模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编撰的培训资料中,也将健康促进计划分为2个阶段9个步骤。第一阶段为计划前研究阶段,中心任务是评估需求,包括问题与政策分析、形势分析和目标人群分析3个步骤。第二阶段为计划活动研究阶段,核心任务是制定对策,包括制定目标、确定干预策略、制作材料与进行预试验、制订人员培训计划、活动与日程管理和监测与评价6个步骤。

上述两大模式中的第一阶段均为进行需求评估,是确定健康促进策略计划制订的依据。综合国外成功模式,结合我国健康促进工作实际情况,健康促进计划设计的程序可以总结归纳为7个步骤:①评估社区需求;②确定优先项目;③制定目标和具体评价指标;④确定干预策略;⑤安排活动日程;⑥制定监测与评价方案;⑦项目经费预算

(三)健康促进的生态学模型

健康促进的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models of health promotion)的观点是促进健康应以对各种环境和个人因素的相互动态作用的理解为基础,强调将社会文化、政策和物质环境结合到行为改变和健康教育项目之中,从而鼓励和支持人们做出健康的选择并采取健康的行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多元性。

1.生态学模型的环境系统

生态学模型将影响人们行为与健康的环境分为相互作用的4个系统,即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及宏观系统。

(1)微观系统。指个人成长和生活的过程中直接接触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等,同时也包括个体特征,如性格、观点、知识等。

(2)中间系统。指各微小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如个体与家庭和学校、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互动等。

(3)外部系统。指相对较大的环境,如学校环境、社区组织与服务等,常有几个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个人的生活,并对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产生影响。

(4)宏观系统。指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包括社会阶层、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

2.健康促进的生态学模型的应用原则

应用健康促进的生态学模型应从多方面全方位进行考虑。

(1)考虑环境因素的多层性。行为受多种因素支配,这些因素分布在环境中的不同层次,如人际、社区、社会等。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在生态学模型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健康行为的所有重要因素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考虑环境因素的多维性。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不但存在于环境中的不同层面,还存在于环境中的不同方面。大的环境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些不同的方面中,各环境因素又从不同维度影响个人的行为。在试验设计过程中和在健康干预过程中对环境各重要变量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测量和控制。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态学模型强调的是一种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一定要考虑到人们不同行为的特异性和环境的具体性。

(4)针对多层次进行健康干预。健康促进的生态学模型强调,建立在基于环境多层面的干预会比针对单层面的干预更有效。

(5)多种模型的联合应用。健康促进的生态模型是一个宏观模型,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某个具体变量。在设计健康促进项目时,可以生态学模型为整体框架,同时结合使用其他微观的、具体的行为理论,如在个人层面联合使用健康信念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