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绿色差异化视角下财税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绿色差异化视角下财税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不同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需求是不一样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强调综合决策、制度创新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而广泛。

绿色差异化视角下财税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经济规模”不被突破条件下的“发展”[3]。在1972年于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围绕着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逐渐地找到了一条能够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发展道路之后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形成理论。目前,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制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文件中所表达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概念进行定义后,文件中又特别强调了其中两个概念:“需要”和“限制”。其中“需要”是指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而“限制”包括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没有就此达成共识,世界上相关机构和学者也在不停地对其进行修订,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没有统一的定论。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不同的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支持和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讨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运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时,需要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同时又不能脱离我国国情。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综合上文中提到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后两段定义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可持续发展应以发展作为概念的核心基础。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该对传统的经济发展重新定义,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应该进行有机地结合,达到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应该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型转变。

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要根据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力求降低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或低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的开发速率;要推广清洁工艺和可持续消费方式,使每单位经济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和废物产出量尽量减少。(www.daowen.com)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它既包括代际内的区域间的资源分配,又包括代际之间的时间序列上的资源分配。从全球范围看,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国家内部也存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别。在资源配置时,需要特别考虑后进地区的基本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环境是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前提,人类的发展是基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强调综合决策、制度创新和公众参与。所谓综合决策,就是要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分割、孤立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政策的做法,提倡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方面的全面信息,制定科学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所谓制度创新,就是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所谓公众参与,就是要求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去变革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其指导下建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树立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统一的思想观念,构建普遍参与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动,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5]

(3)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而广泛。它指的既不是单纯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持续发展,而是社会、经济、自然这个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保障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强调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的可持续性及和谐统一性。由此可见,可持续性的内涵和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