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钱先生逸文的意义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钱先生逸文的意义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0年,钱先生于将赴宁波县立女中任国文教员之际,通过田野考察,写出了《宁波梁祝庙墓现状》一文,对现存之梁祝庙、墓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纠正了明清府志关于庙、墓地址相沿之误。集外之人物传记,多为钱先生受命之作。[5]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钱先生评价历史人物,强调客观公正,不粉不诬。钱先生笔下的师生情谊、朋辈交往,亦颇令人感慨。如《回忆吴梅先生》作于南扬师八十六岁之时,文

中华艺术论丛第15辑:钱先生逸文的意义

以上钱师之集外文,大致可以厘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戏曲文献学,如《宋元南戏目录》;二是民间文学民俗文献学,如《宁波梁祝庙墓现状》、《从祭祀说起》、《张大帝》、《毛际可〈灯谜〉校勘记》;三是人物传记,如《秀水张涟传》、《孙诒让传》;四是学术随笔及回忆散文,如《介绍几种讲考据的报纸副刊》、《回忆吴梅先生》、《我的书是颉刚老友鼓励下写出来的——悼念顾颉刚兄》。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论南戏渊源,颇多创获,而《曲录》不为南戏专立一目,且将宋元南戏都误入于明无名氏传奇之下。钱先生以此为憾,1934年撰著出版了《宋元南戏百一录》(哈佛燕京学社),辑得46种南戏佚曲,与赵景深的《宋元戏文本事》(北新书局,1934)、冯沅君、陆侃如伉俪的《南戏拾遗》(哈佛燕京学社,1936)一起,共同推动了南戏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其任浙江省立联高国文教员期间[3],又撰得《宋元南戏目录》一文,笔者据所见粗略统计,是文辑录戏文114种,对宋元南戏进行了全面盘点,不仅钩稽其目,且时加疏证,至1956年《宋元戏文辑佚》出版,共辑得宋元戏文123种(包括不注年代戏文1种、失名戏文3种)。这种学术上的不断求索和孜孜不倦的自我完善,正体现出老一辈学者踏实严谨的学风。

宁波俗谚云:“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1930年,钱先生于将赴宁波县立女中任国文教员之际,通过田野考察,写出了《宁波梁祝庙墓现状》一文,对现存之梁祝庙、墓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纠正了明清府志关于庙、墓地址相沿之误。至于民俗学方面的其他集外文,如《从祭祀说起》,语言幽默,称“人因祭祀而得福免祸,鬼因祭祀而免馁赐福,这是很公平的交易,所以人们都乐于祭祀了”,又从祭祀者的身份引申到古人对子嗣传承的重视。《张大帝》,资料翔实,对江浙一带颇为流行的张大帝传说进行了解析,认为大帝化身为猪就是从大禹化身为熊的故事转变而来的,且该民间信仰之流布不止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毛际可〈灯谜〉校勘记》,以其所见诸多版本,如清康熙霞举堂《檀几丛书》本、嘉庆元年振贤堂《解人颐》本、坊刻《坚瓠集》本、石印《娱萱室小品六十种》本等,对该书进行了细致校勘,用力甚勤。应该说,钱先生民俗学研究的显著特点大致有二:一是文献功底扎实,坚持论从史出,在纷繁的史料里寻求最切近历史本相的答案;二是并不脱离生活本身,不尚玄虚的理论,而是力图用各种各样的现实场景去还原被异化的故事,使之能够纳入普通人的视野,而易于接受。

集外之人物传记,多为钱先生受命之作。但即便是此等糊口之“差使”,也立志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以汉还汉,以魏晋还魏晋”[4],拒绝“注水”和“戏说”。如《秀水张涟传》,篇幅仅千余字,而引用文人别集、史乘笔记等多达20余处,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历”。《孙诒让传》,篇幅亦不过千余,却频频纠正史籍之误。如《续通志》谓诒让光绪二十八年又荐经济特科,实应为光绪二十九年,虽为京外大臣先后交章推荐,皆不赴;《清史稿》谓孙氏宣统元年礼制馆征,亦不就,实应为光绪三十三年,征为礼部礼学馆总纂,不就;《清史稿》谓诒让宣统元年卒,年六十二,实应为光绪三十四年卒,年六十一。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据朱芳圃《孙诒让年谱》载述孙氏行年,同此。[5]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其名篇《琵琶记作者高明传考》在收入《汉上宧文存》之前,曾有两个版本,一是《瑞安高明传》,载《浙江省通志馆馆刊》第一卷第三期(1945年8月15日出版),页77—79。是期杂志“编后记”即谓:“钱分纂之《高明传》,无一字无来历。”二是《“琵琶记”作者高明传》,载上海大公报》1946年11月。前后文字亦不断修订,以臻完善。钱先生评价历史人物,强调客观公正,不粉不诬。《钱南扬先生评语及意见》一文,曾对时人“诬古人”的做法提出明确批评,认为“既知古今环境思想不同,便不应把现代目光,衡量古人,经(轻)易将古代伟人贬价”,“诬古人”就是没有“历史的眼光”。

精深严谨的学术研究之外,集外文中尚有一些学术随笔和回忆散文。如《历代名家日记续选》,编选于1940年3月24日,前言自谓“生平好读古人日记”,遂仿王季思先生之作,就手边书籍资料,撮钞而成。是文节录自唐至晚清26家日记,包括唐李翱《来南录》、宋赵抃《御试备官日记》、宋张舜民《郴行录》、宋张礼《游城南记》、宋范成大《揽辔录》、元刘郁《西使记》、明许浩《复斋日记》、明归庄《寻花日记》、清谭献《复堂日记》、清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等,可见先生寓目之广。而每选一目,南扬师多有按语附于其后,或申发议论,或略作考辨,于今日学者观书,亦有裨益。如其于宋韩淲《涧泉日记》后按曰:“此书多识旧闻,不同剿说,可补史传之缺。盖日记之变格也”,于清郁永河《采硫日记》后按曰:“此公颇具胆识,全书三卷,于台湾山川形势,番俗民情,纪之特详”,于清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后按曰:“卷三‘策问’,以类相从,为其弟子何元锡所改编,既失原状矣。”

南扬师发表于1947年的《介绍几种讲考据的报纸副刊》,则可视为民国报纸文史副刊小史。文章向读者介绍了近十种“讲从前所谓考据之学的”著名副刊,如胡适编的《大公报·文史周刊》、顾颉刚编的《益世报·史苑》、罗根泽编的《南京中央日报·文史周刊》、魏建猷编的《上海东南日报·文史》、谭其骧编的《杭州东南日报·历史与传纪》、赵景深编的《上海中央日报·俗文学》、《神州日报·俗文学》、《上海大晚报·通俗文学》以及上海博物馆编的《上海中央日报·文物周史》等。并引胡适之语曰,“文化是一点一滴造成的。文化的研究,依我们的愚见,总免不了无数细小问题的解答。”钱先生认为,“报纸的副刊是不及各大学及各研究院期刊的专门深奥,因为前者的目的在推广,后者的目的在提高”,“五四运动后的副刊,破坏多而建设少,通论多而专题研究少;现在我们都能知道从小处入手,一点一滴的建设,这正是二十几年来的进步”。反思目下,这类话语仍有警示的作用,且对当今各类报刊之栏目设置、稿件编选,都不无启迪。

钱先生笔下的师生情谊、朋辈交往,亦颇令人感慨。如《回忆吴梅先生》作于南扬师八十六岁之时,文章内容虽见诸《自传[6]等,但补充的一些细节,却使人物更加鲜活。当时,钱先生专程到苏州拜谒吴梅,吴先生十分高兴,坚持让钱南扬住到他家里去,且“亲自跑到旅店”,将“行李拿到他家”。这一点,在王季思的回忆中得到印证。王先生讲,吴门弟子“任中敏、钱南扬、万云俊等都曾住在(吴)先生家中,向先生讨教,任意翻阅先生的藏书”[7]。在南扬师眼中,吴梅“不仅待人诚恳热情,没有架子,而且在学问上,也循循善诱,有问必答,悉心指教”。吴先生的为人处世,显然影响了作为弟子的钱南扬。可以说,钱先生的弟子,均沾溉先生恩泽,笔者亦不例外。再如写交往六十多年的老友顾颉刚,虽寥寥数笔,亦满怀真情,催人泪下,让人在历史的折光中,看到老辈学人间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真挚友情。

当然,以上所考集外文,仍难免有所遗漏,望有心者再辑先生佚作,与上述之12篇合为《汉上宧文存三编》,并入中华版钱南扬先生《文集》,以成全璧。届时,先生之学术功德,当更加彰显学林。为学界忽略的是,钱先生不光是南戏及民俗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书法亦别具格调。《民国书法史》谓其“书法入颜学堂奥,又融刘墉、钱南园风采,拙而不涩,情趣悠然”,可谓有识之见。笔者藏有多幅南扬师手札,深深折服其苍秀古朴、端正清雅之书风。只是作为书法家的南扬先生之造诣,已不是这篇小文所涉话题能够容纳的了。

【注释】
(www.daowen.com)

[1]原载台湾《戏曲研究通讯》第七期,2011年3月,此处系转载。

[2]因手头资料有限,集外文标明之出处未必为最早出处,且个别文章或有缺页。

[3]参看俞为民:《钱南扬先生行年略考》,《汉上宧文存续编》,中华书局,2009年,第355页。

[4]胡适语,见《钱南扬先生评语及意见》,《战时中学生》1940年第6期,第65页。

[5]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6]钱南扬:《汉上宧文存续编》,中华书局,2009年,第352—353页。

[7]王季思口述、康保成整理:《回忆吴梅先生的教诲》,《王季思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6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