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谏官论》:谏官职责与地位的重要论文

《谏官论》:谏官职责与地位的重要论文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谏官论》是一篇针对谏官职责与地位的论文。谏官是为专门纠正君主过失而设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由帝王独断而可能造成的对王朝根本利益的损害,使一些皇帝迫于言论,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战国初年,《战国策》又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下令群臣进谏。秦汉时已有谏官之职,但尚无谏官的专门机构。门下省成了以谏议为主要职责的中枢机构之一。

《谏官论》:谏官职责与地位的重要论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因又称“临川先生”。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历任签书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嘉祐四年,上书仁宗皇帝言事,建议“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应召以直集贤院为三司度支判官,迁知制诰。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擢参知政事,次年官拜宰相。王安石是有宋一代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家之一,在文学上也卓然为宋朝一大家。他特别重视文章的社会意义,主张为文应“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上人书》),多治教政令、经世应用、论证说理之作,逻辑谨严,说理透彻,笔力雄健,语言简洁,极简明峻峭之致,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谏官论》是一篇针对谏官职责与地位的论文。文章回顾了上古时期官员皆可进谏的制度,又对当下谏官地位低下职责却很重的现实作了分析,认为上古之风淳朴可行,当今的制度具有很大的缺陷。

谏官是为专门纠正君主过失而设的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由帝王独断而可能造成的对王朝根本利益的损害,使一些皇帝迫于言论,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谏诤是以帝王之“舟”免遭覆没为目的,以“忠君”为准则的,出发点是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韩非子把向君主进谏称为“批逆鳞”。要是揭到皇帝的痛处,君上龙颜大怒,谏官就会有生命之忧,所谓“武死战,文死谏”,虽是对臣下百官的职业要求,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职业的政治风险性。

西周时尚无专职的谏官,当时的公卿大夫都负有进谏的责任。《国语》有《邵公谏厉王弭谤》,写周王卿士邵穆公谏劝周厉王要允许百姓发表意见,此即后世谏官之职责。

战国初年,《战国策》又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下令群臣进谏。这可以说是谏官设置的滥觞。以后晋国就有了中大夫,赵国有了左右司过,楚国有了左徒。这些可以看作早期的谏官。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有专职的谏大夫。汉时称光禄大夫,另置太中大夫、谏议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皆掌议论规谏,隶属光禄勋。同时,凡列侯、将军、大夫等加上侍中、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称号,也就成了可以出入宫禁侍从皇帝顾问应对的人,全都负有谏议的责任。

秦汉时已有谏官之职,但尚无谏官的专门机构。

晋时始置门下省,以侍中、给事黄门侍郎为长官,专掌殿内众务,以后权势渐重,渐有参议政事、献纳谏正之责。而光禄大夫、太中大夫和中散大夫等自魏晋以后成了不理事的散官,成了没有实职只是用以养老的优崇之号。(www.daowen.com)

南北朝时又设集书省,或称散骑省,以散骑常侍为主官,其属有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专掌规谏、评议、驳正违失等事。

隋时并集书省于门下省,为避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讳,改侍中为纳言,改给事中为给事。

唐代很重视谏官,有左右二散骑常侍和左右谏议大夫等,左属门下省,右属中书省武则天时又增设左右拾遗和左右补阙,另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属门下省。门下省成了以谏议为主要职责的中枢机构之一。

宋代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从门下省析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其长官,以司谏和正言为其属官,以给事中分治中书六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房、礼房、刑房)。给事中与谏议大夫都是谏官,合称给谏。

元时未设谏官。

明太祖时废谏院。明清两代以六科给事中兼领各道监察御史,并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台谏开始合二而一,所以后来御史也称台谏。清雍正时,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