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蜀韵纪事.第二辑:自然围合与石城山遗址

蜀韵纪事.第二辑:自然围合与石城山遗址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丘陵地区,耕地呈梯田状,农田景观丰富,村落建筑根据地形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围合式的布局。文化遗产石城山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其一是石城山民族崖墓群。这给僰人文化又提出新的难解之谜。横江明、清、民国时的几次战争,都是在石城山及周围展开。自然历史景观三股水隐身大佛坐落在石城山的正面中间,应有上万年的历史,纯属天然性。这就是神奇石城山的天然景观之一。

蜀韵纪事.第二辑:自然围合与石城山遗址

文/宜宾市叙州区地方志办公室

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金钟村位于横江镇南部,东临市级新农村示范村黄沙村,西接石城村,南与双龙镇相邻,北接和平村。清初有芦家、李家先人择址聚居,20世纪50年代建村。丘陵地区,耕地呈梯田状,农田景观丰富,村落建筑根据地形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围合式的布局。村内分布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石城山

石城山民族崖墓群

其一是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先秦以来,僰人主要分布在现宜宾地区辖界范围,到了明代僰人仍很兴盛,清代以后僰人突然消失。珙县“僰人悬棺”闻名中外,为世人留下许多千古之谜,而近几年石城山及附近发现大量僰人在葬俗上不同于珙县“僰人悬棺”的另一种墓葬形式——岩墓,共177座,而且石刻图像也不像珙县“僰人悬棺”岩画那么原始。这给僰人文化又提出新的难解之谜。石城山南麓川滇古道旁,崖壁上僰人岩墓群长100米,高50米,工程浩大,颇为壮观。岩壁浮雕图案古朴,风采别致。画像人物,男多椎髻,女丫髻;男短服,右衽,女长裙,皆跣足;或武士弄刀,或僰女击鼓跳舞,还有鹿、虎等图案,宛如一幅巨大的壁画。尤令人惊讶的是,还刻出了类似恐龙动物图,更是谜中之谜。僰人岩葬文化丰富多彩,堪称石城山古文化之一绝。

其次是石城山大佛像,这是一座明代阿弥陀佛造像,位于石城山麻鸡岩,保存完好,为阿弥陀佛半身像,高1.5米,肩宽0.7米。像右侧有“明成化元年造”“南溪石匠张大轩凿”等题刻5处。

位于石城山东北二横岩的岩壁上,有一座二横岩平蛮碑。碑高4米,长3米,宽1.5米。碑文直行竖立,乃两首七言古诗,每首8句,题刻为隶、篆二体字径约7厘米,保存完好,系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甲进士、后任监察御史李东所书。碑文中有“刁斗纵横破石城”和“天威振落南人胆”之句。按时间推算,可知是记载正德九年(1514年),明王朝命巡抚都御史马吴、总兵吴坤领兵万余人围剿在石城山普法恶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普法恶败,中流矢身亡。余部复推都掌人阿昔为首,率众继续造反,由筠连北上,一度攻破高县、庆符,与居住在横江一带的都掌人会合,石城山之役又被击溃,因而立“功德碑”。

在石城山下,有一座雨师庙,庙中可眺望石城山三股水和隐佛。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毁于山火,以后重建。雨师庙建筑工艺较精致,雕刻画栋,亭台楼阁与穿连神秘的石洞引人入胜。

传统民居

金钟村至今保存的传统民居(芦家大院、李家大院)较为集中,大多为散居。金钟村建筑资源稀少,建筑原料大多就地取材,房屋建筑均为土石结构,一般为一至二层,每层间都架大梁,搭楼楞,垫细圆木或木条,铺树叶、夯土掌,再钉地板。底部以砖垒砌作为基础,中部以土夯实作为墙体,屋顶多以木架作为梁结构,其上盖以土瓦为材质的坡屋顶。此房经济、坚固、实用,在经过简易的装饰之后,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www.daowen.com)

历史遗迹

村内有古栈道,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石达开为躲避当时朝廷之争,脱离南京到达四川时的必经之地。

石城山

村内还有庙宇两处——雨师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阁庙。观音阁大门前左侧有九步以上短石梯,正门六扇大门,侧面分别是两扇小门,门前是石板平台,庙宇右边有十多步短小石梯,右侧是乱石堡坎,右侧后有一株大黄桷树,20世纪90年代已纳入名古树挂牌管理。庙宇前后各是6根立柱,两边尖子各是7根立柱支撑整个屋顶,系穿斗式小青瓦建筑。中间大厅供奉有观音菩萨等很多菩萨,观音阁供吃素的人朝神拜佛,香火很旺。在境内庙宇中,保存原建筑风格较为完整。

通往石城山的寨门有三道,东、南、北各一道,北方古寨门已毁,现存东、南古寨门,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也就是建万松寺时修建,全用山石砌成,修在险要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城山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横江明、清、民国时的几次战争,都是在石城山及周围展开。

村内还保存有古石碑等,其字迹清晰可见。古老的生产生活器具,如石磨、古井等也在村落内随处可见。

自然历史景观

三股水隐身大佛坐落在石城山的正面中间,应有上万年的历史,纯属天然性。为什么无人发觉,1992年前无故事和传说呢?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独特而神奇,全山的主要水资源都从这个地方下山灌溉农田,水从这里引入距石城山约10千米的古镇横江供人民作饮用水。历史上各个角落有传说,各个景点有人为。但唯一只有这个“隐身大佛”无人发觉,直至1992年冬才开采发现。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落实,石城山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列入旅游区。1991年冬至1992年,宜宾地委袁承禧为石城山命名。在隐身大佛的坐落地(三股水)悬崖上雕刻山名,历经半年左右,匠人刻字排列,到万丈悬崖的半山腰时才发现有个“隐身大佛头像”。原准备“石城山”三个字仅三股水中梗竖排,后来为了保护这个大佛,将三个字排列为丁字形(石城山)。这就是神奇石城山的天然景观之一。

石仁沟是个立体型的夹皮沟,属古栈道的顶端,常年日照较少,草木茂盛,有长年不断的天然水。人们过去在雨师庙远观石仁沟顶部一个岩石,像一个美女头像,两方小沟常年树木长青,所以称之为美女梳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