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与艺术美学的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与艺术美学的关系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壮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范畴。中国古代美学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所谓阳刚美,实质上就是壮美,所谓阴柔美,实质上就是优美。壮美与西方审美范畴中的崇高最为接近。那些历史进程中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当代社会的伟人,均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表现出的正是壮美的人生。刚柔相济,历来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所倡导的要素。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与艺术美学的关系

壮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范畴。中国古代美学把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所谓阳刚美,实质上就是壮美,所谓阴柔美,实质上就是优美。壮美与西方审美范畴中的崇高最为接近。

壮美具有突出的美学特征,其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形象博大、宏阔、伟丽,以及气势的强劲,又时常以其巨大、粗糙的外表和奔涌激荡、一泻千里的运动态势,在激烈的冲突中得到表现,因而往往形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动态美。

在其表现形态上,首先,壮美的形式感表现为雄伟、刚烈、壮丽、阳刚等。壮美的对象是粗砺、庞大、凹凸不平、有角有棱,显现出外表的奇特、峥嵘、粗犷,以及不光滑、不规则与不和谐,同时又表现为形体上的巨大、力量上的强大,乃至精神上的坚强有力;其次,壮美在动势上偏于动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剧烈的、不可遏止的态势,同时又速度迅捷,疾风千里;再次,壮美的力度,往往势如破竹、雷霆万钧,显示出刚烈、劲健之势;又次,壮美的境界,高亢激昂、阔大宏伟、恢宏气度、大开大阖,集雄浑、强劲、豪放为一体,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奋不已。

第二,在其精神内涵上,壮美仍旧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壮美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的差异,但其并没有破坏二者之间本质的统一。正是从这一方面来看,壮美是在优美基础上的延伸,但没有形成质的区别。而崇高则是打破了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迥然对立的关系。

第三,在其审美感觉上,壮美可以给人以豪迈、兴奋、奔放的情感。这一情感的生成与优美不同,优美带给人的是和谐、闲适与宁静

壮美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它同优美一样,也大量地存在于各个领域

图71 布德尔:《拉弓的赫拉克勒斯》(法国,1909)

自然界中充满了壮美,无论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抑或是浩瀚大漠、广袤森林,均给人以超越了优美的令人气贯长虹的豪迈之感,这正是壮美的体现。自然界的壮美一般以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大作为它的主要特征,并生成气势非凡的美感。自然界的这些景象之所以形成壮美感,还在于它们间接地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情怀,促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显现。

社会生活领域也处处体现出壮美。那些历史进程中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当代社会的伟人,均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表现出的正是壮美的人生。而在社会发展中无数的重大事变和历史关键时刻,也给人以壮美的感觉。社会生活中的壮美具有历史的和道德伦理的性质,其内容实际是真与善的结合,同时又需要通过艰难的斗争实践来显示。适应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人们在斗争中无论是胜利还是挫折,都将显示其崇高与正义的壮美感。(www.daowen.com)

至于艺术中壮丽的篇章和作品,正是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现实的审美展现。无论是豪放派诗词,悲喜交加的戏剧,还是激昂的交响乐章,雄浑壮阔的画卷,均使壮美的气势扑面而来。艺术中的壮美都会融入艺术家强烈的审美感受,从而使艺术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蕴和浓烈的情感。从形式上看,艺术中的壮美往往结构宏大、线条粗犷、变化剧烈,因而具有激动人心的美感。

艺术美范畴中,崇高不等于壮美。

壮美虽然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的差异,但在本质上与优美一样,需符合和谐的规律,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虽然壮美也会出现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与斗争,但经过急速变化,就会体现出趋向和谐统一的结果,这一变化的过程显然与崇高有着根本的不同。崇高体现了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的根本对立与严峻斗争,并且多以代表了陈腐的、凶恶的、形体巨大的一方对于相对弱小的但又具有进步意义的另一方的压抑和排斥为突出特征。崇高的结果也将趋于和谐,和谐是崇高的最终表现,但在转化的过程之中,崇高更多地体现出这一过程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代价。

壮美也不同于优美。

在其审美形态上,优美趋向于静态的表现,形态上具有稳定、宁静、轻柔、秀雅等特点。而壮美则趋向于动态表现,在形态上具有雄伟、瑰丽、浑厚、凝重等特点。优美的事物常常引导人们对其形式美感予以静观,而壮美的事物则往往引导人们在动态演进中超越形式本体来进行审视。

在其审美感觉上,优美小巧玲珑、姿态轻盈、柔和轻快,给人以优雅的、恬适的、宁静的感受,表现出人类对安逸、稳定、闲适生活的追求。壮美则雄劲刚毅、气势磅礴、粗砺庞大,让人领悟到较为强烈的惊赞与欣悦,从而获得感奋与激动的体验。在二者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优美感更与人的生理运行规律及心理的本体需求相一致,因而可以直接让人获得心理的满足。而壮美则不同,它虽然也在不断趋向于和谐,但其适应的是人的具有变化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映射了人与自然、社会的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在壮美的艺术中,可以显示出主体实践的力量和信念,表现了人类突破物质与精神的阈限而趋向自由与和谐的可能。

实质上,优美与壮美是可以互补的。刚柔相济,历来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所倡导的要素。优美偏柔、偏静,壮美则偏刚、偏动,二者各有优势,也有偏颇,过于强调优美与和谐,容易导致艺术的浮华轻薄与固步自封,甚至艳俗,而过于追求壮美,也会出现粗糙与偏执,以及虚张声势和华而不实,造成心理疲倦与浮躁。优美与壮美的互渗互补,做到水乳交融,亦柔亦刚,当会取得更好的审美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