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实验:探索双元制教学

职业教育实验:探索双元制教学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一体化”教学突出了实践性和职业教育特色。“一体化”教学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及人员配备上极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职业教育实验:探索双元制教学

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 侯绍春 伊立强 王宝库

“双元制”被认为是德国成功的职教模式。学员除在职业学校学习外,还必须到企业去实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培训任务,故称“双元制”。通过“双元制”的培训,学员提高了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由于我国与德国国情的不同和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我校在“双元制”实验教改中,不能也没有全盘照般德国“双元制”的模式,而是充分发挥我校有先进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校办实习农场的优势,化“双元制”为“一元制”,自己完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任务,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授课内容“一体化”

以往的中专教学计划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课程门类多,缺乏专业针对性。②每门课均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缺乏有机配合。③虽然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不利于学生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工作岗位各种要求的适应。④授课学时多,培训期长,缺乏岗位竞争能力。例如,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前由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微生物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遗传与育种学等门课程组成,需学时773学时。实验后把以上专业基础课归并成一门“植物与环境”课,只需要650学时。课程的综合归并不是简单地删减和机械地合并,而以能力为主线,按照专业需要的标准,去粗取精,形成涵盖专业能力培养所应知应会的全部知识体系。这种课程的综合归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授课内容“一体化”。

二、授课教师“一体化”

实验前按授课门类配备教师,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授课教师多,横向平衡少,缺乏相关内容的嵌合及其与专业课需要的配合。②不利于因材施教。各任课老师授课时间相对很短,加上课程门类之别,对学生知识基础不可能全面了解。③高耗低效。人、财、物消耗高,且难以达到预期培训目标。例如实验前的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需6~7名专任教师和6~7名实践教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验后仅由一名专任教师和一名实践教师即可完成培训任务。这就是授课教师“一体化”。(www.daowen.com)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以往的农业中专教学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线并重,在教学环节上,往往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讲授一遍,到实验课上又重复一遍,不利于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而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要求把与实训课相关理论讲授放在实训课中进行,学生在理论课上遇到难题,便可很快从实训课中找到答案。例如在讲授植物根的内部构造时,采用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标本并试验着总结出根的构造的方法进行授课。学生不好掌握的内容,可在切片标本上直接找到,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理论教学中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甚至那些在实践教学中完成效果会更好的内容,不重复在理论课中讲授。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知识会更扎实而灵活,也能使理论教学更精炼和有针对性,形成更加科学化的知识传授网络。

四、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

为了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就业能力,采用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也就是说学生在场内实习就是场内的“员工”,按质量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技术水平达到生产上的先进水平,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培训效果和经济效益的路子。至少有以下优点:①学生具有独立地从事本专业技术的操作能力。②学生在场内能接触到先进的机器设备,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学生接受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例如我校“双元制”实验园艺专业试点班就是把校办实习农场作为培训的主渠道,组织学生到农场、站顶岗实习,到农业专业户搞技术推广,为校办农场和农业专业户增添力量,以利于他们的发展,校办农场办好了反哺于教学。农业专业户产值高了又补助于学生的生活。这种教学围绕生产,服务于生产,生产又反哺于教学,并使学生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操作技能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一体化”。

总之,“一体化”教学突出了实践性和职业教育特色。把我们的教学转移到以实践为主的轨道上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由1∶1改为1∶1.3),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生产的有机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一体化”教学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及人员配备上极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还要求每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技能的指导者、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学的管理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