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融合设计:民族文化与当代创意

大融合设计:民族文化与当代创意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体上来看,当代设计呈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当代设计不同于狭隘的地域性意识,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是某个群体的设计观念,而是各民族、各地区乃至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的设计意识观。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特别是民族文化符号时,要学会提炼符合当代设计观念的文化精髓,以云南大理鹤庆瓦猫元素在玉雕设计中的运用为例。

大融合设计:民族文化与当代创意

从整体上来看,当代设计呈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当代设计不同于狭隘的地域性意识,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是某个群体的设计观念,而是各民族、各地区乃至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与相互融合的设计意识观。在新的符号设计中体现当代设计意识,就要求传统图形的运用既要符合当下人的审美观念,又要适合当代传播手段的特点。传统图形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洗涤,被不断注入新的形式、新的内涵。有些图形从古至今,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内涵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在当下设计中运用这些图形就要考虑在新的社会环境、设计背景下,如何更加贴近当代设计的审美原则。在当代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符号,一方面要注重图形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传统图形符号与当代设计意识成反比关系。即在当代设计中借鉴的含量越少,设计作品就越具有现代感,借鉴得越多,就可能使当代设计作品缺乏当代活力。但并不反对借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借鉴是走向设计创新的必经之路,设计创新是借鉴的一种升华,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当代设计的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代设计创造性的组合方案,即“异质元素”“同质文化”的组合,把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文化注入新的设计作品中是一种思维的创造过程。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它能以海纳百川之势不断融汇新的文化,其中也包括异质文化。传统图形符号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延续,是因为传统与文化的作用。因此,在当代设计创作中运用传统图形符号要透过表面形式,不拘于传统的樊篱,把握住传统图形符号背后的文化精髓。同时要敢于超越,在新的创作中注入新时代的设计观念,通过设计作品达到国际交流、沟通的目的。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人们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符号,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文化凝聚力的作用,是能使设计作品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的客观条件。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这一类似符号,就紧紧抓住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也是设计作品成功的关键。此外,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要学会“求异”,在当代设计作品中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不是对前人的模仿与重复。美国设计家费雷比曾说过:“流行样式重复了前代人的样式,现在的一代人探寻吸取早期的样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创造出表现他们独特的生活经验的新样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特别是民族文化符号时,要学会提炼符合当代设计观念的文化精髓,以云南大理鹤庆瓦猫元素在玉雕设计中的运用为例。

(一)瓦猫历史渊源

屋顶是中华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被称为建筑的冠冕。屋顶一般呈曲线状,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结构组成,屋坡的相交处为屋脊。屋脊的装饰从战国时期出现,到明清时期兴盛,从功能性的构件到装饰性的物品,历经了漫长的演变,展现出了早期人类对图腾、神灵和祖先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屋脊的艺术在不同的地点绽放着自己独特的色彩,常见的装饰物便是制作精美、花样繁多的瑞兽形象。在云南,部分地区的屋顶上会蹲坐着一只长着“血盆大口”,外露獠牙,瞪着双目,似猫似虎的镇宅“怪兽”,其势凶猛,但憨态可掬。至于它的称呼,各地不同。昆明以及云南大理地区均称之为“瓦猫”或“石猫猫”,而曲靖富源则叫“吞口”。直至1987年,此种造型艺术入选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它才有了统一的称呼——“瓦猫”。瓦猫,是一种极具的民族地域文化的镇宅神兽脊饰民间艺术,其不同于常见传统建筑上的兽吻、垂兽、脊兽、套兽的兽形脊饰。它流传于云南的多个地方,昆明、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的城镇乡村都有它的身影。除了汉族外,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也有安放瓦猫的习俗。根据收集资料显示,瓦猫的使用年代,与我国的陶器用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石器的时代,伴随着人类对火的认知与运用,陶器开始出现并大量使用。随着陶制品在云南地区的发展,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开始寄托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件,瓦猫也随之产生。

(二)瓦猫的文化内涵

瓦猫因造型似猫而得名,原义就是能食鬼的老虎。猫、虎本同科,寓虎于猫,也称为降吉虎或镇脊虎,取老虎凶猛无畏之意来达到镇宅的目的。原始社会的人们怕虎又敬虎,为了得到老虎力量的庇护而崇拜老虎。汉族人为了给孩子驱鬼避邪,就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来祈求孩子长命百岁。古代也有“神荼和郁垒执虎以饲鬼”的传说,到隋唐时被安置在屋脊,看家护院,吞食来侵犯的妖魔鬼怪。云南早在南诏时期,就存在彰显勇气、权利的“大虫皮”制度。还有崇尚黑虎,自称是虎族后代的彝族,崇拜白虎的白族,纳西族则相传虎为人类的始祖,《东巴经》卷首多绘黑色虎头。除了对虎文化驱邪祈福的诉求,瓦猫还具有“吸金纳财”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瓦猫的安放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请”(安放)瓦猫是一套很讲究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称为“开光”,一般在农历二月或八月,择双数吉日,请端公(祭祀师)来主持。将瓦猫赋予神力,才能保家宅平安。安放后不可随意移动或拆除,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而凡是安置了瓦猫的人家,逢阴历初一、十五要点香祭祀,香炉放置的方位要正对瓦猫所视的方向。一般来说,瓦猫安放方向应背对内,面向外,首尾相通的瓦猫张着大嘴吞食入侵鬼怪,帮主人吸金纳银,招来财富

(三)各地瓦猫元素分析

鹤庆的瓦猫,与其他的地方相比,具有更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典型代表,而且保护和发展得较完善,故选择了鹤庆瓦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鹤庆瓦猫造型由于制作艺人的不同各有千秋,但造型也大同小异,归纳总结后有以下主要特点:头大身小,头部比较扁平,凸显了凶猛威武的形象;翘立的鼻子,耳朵竖立着,眼睛鼓突出来;上腭大,下颚小,口型夸张,嘴里画着象征瓦猫胡须的横条;上下两颗尖利的牙齿中间有一排平整的牙齿。舌头外伸。嘴里有洞和尾部相通,腹部为空心,头朝外,象征聚敛财运;尾巴向上直立翘起;身上会有鳞纹,可能源于古时建筑的龙吻,使猫更具神力来保家护院;四肢粗壮有节,横站在瓦片上,如图3-3所示。

图3-3 瓦猫

昆明呈贡龙泉瓦猫,身体为罐子状,耳朵上翘,鼓着双眼,生有四颗尖牙,舌头往外伸出,胡须飞翘着,脑袋上有“王”字,坐在脊瓦上,抱着一个太极八卦图,烧制后为深褐的釉色

文山壮族的上釉瓦猫,身子类似小陶罐,头呈斗笠状,鼻子翘立着,两只尖尖的大耳朵,眼珠点上黑釉,同样张着嘴,有利牙,伸着舌头,脖子上系着铜铃,前肢合并,后肢张开,坐在一个三层圆形的土坯上,如图3-4所示。

玉溪的瓦猫,陶罐状的身子,伸出舌头,飞翘着胡须,怒瞪眼睛,四肢较纤细,坐在瓦片上,扶着一块有八卦的长牌。云南瓦猫种类繁多,相似度很高。最主要的部分为头部,都有张着嘴、利牙、尖耳朵、瞪眼等大同小异的特点,如图3-5所示。(www.daowen.com)

图3-4 文山壮族的上釉瓦猫

图3-5 玉溪瓦猫

曲靖瓦猫以侧面看去似放大了的昆虫身子,尾部在底瓦、直身,弓形的前足扶在菱形八卦上,犹如在驾驶一般,眼皮突起,眼眶也就显得特深,两颊的胡须像尖刺一般,背后有单瓣贴身翅翼和尾巴,如图3-6所示。

图3-6 曲靖瓦猫

曲靖瓦猫较为写实,悠闲好奇的神态非常逼真,像一只经常被主人抱着玩耍的宠物,看来难以担起镇宅避邪的重任。它形似澳大利亚袋鼠,令人觉得灵巧敏捷,但缺少神性,楚雄尾猫尾巴直立上翘,有几分老鼠的神态。然而,却在楚雄备受欢迎,作为镇宅避邪的灵物安放在一些汉族彝族的房屋上,如图3-7所示。

图3-7 楚雄瓦猫

目前许多地方的瓦猫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逐渐了无踪迹,很多只留在了书籍博物馆和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瓦猫,作为民族民间艺术里一种最直接、朴素的情感表述方式,张着大嘴,并无过多的配饰,披着朴素的色彩,伫立在屋顶。身上折射出的是人们的内心诉求,制作过程的纯真与单一,源自人们朴素的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