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周人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周人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周公的政治方案,除了复兴昭穆制之外,还创立了“大小宗制”。“祭礼”的场合,依循“大小宗制”的原则,凸显“大小宗”的差异。在祭礼的安排上,会明确地显示每个人在“大小宗制”里的差等地位。换句话说,“祭”依照“大小宗制”精神严格区分地位,“宴”则依照昭穆制的精神,让同辈充分融和。

周人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周公政治方案,除了复兴昭穆制之外,还创立了“大小宗制”。“大小宗制”和昭穆制形成了既相反又互补的关系。

什么是“大小宗制”?十二个字可以简单说明:“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则迁。”关键在于“迁”。“迁”是移开,就是终止的意思。“大宗百世不迁”意味着在记录亲属世系关系时,如果是“大宗”,“大宗”的定义是父亲传到嫡长子,那就从最前面一路往下记录,永远持续累积添加。那么“小宗”呢?指的就是非嫡长子的其他兄弟分支。

周武王为例,他是文王的嫡长子,是“大宗”,这个“大宗”由成王、康王、昭王、穆王……一直传下去,原则上、理论上是“百世不迁”,永远持续。而相对于武王,周公就是文王传下来的“小宗”,在这个系谱上,他有他的位置,然后他儿子、孙子、曾孙、高孙也都还有位置。但到此为止,从周公到周公高孙一共五代,之后他们这个支脉就在这个系谱上消失不记了。

不过,在文王、武王这个系谱中,周公是“小宗”,但同时他自己却又开始了一个“大宗”。他的长子、长孙、长曾孙、长高孙……一路传下去,是这个新的“大宗”的“百世不迁”;相对地,他的其他儿子则又构成了“五世则迁”的“小宗”。非嫡长子另立一个自己的“大宗”,叫“别子继宗”。

“大小宗制”让每个人都在亲族系谱上分别出清清楚楚的相对位置,不会争,也没得争。在这个系谱中,谁“大”谁“小”,明明白白。在亲族权力安排上,其作用和昭穆制相反,却又构成互补。昭穆制强调同辈共权,让每个氏族成员都觉得有归属感,而“大小宗制”则分辨出共权中的权力高下,在同一辈中,听谁的,谁有权力说了算,就看事情牵涉哪一“宗”,这“宗”里的“大宗”说话有分量,“小宗”就别多啰唆。(www.daowen.com)

“大小宗制”的本质,就是以亲族关系作为权力的固定安排架构。在什么事情上你有多大的权力,首先以你在亲族系谱上的位置来决定。位置是固定的,“大小宗”没有暧昧空间,没得商量的,如此提供了这个系统在变动环境中相对稳定的决策安排,避免了许多纷扰和斗争。

昭穆制创造权力分享、混同的感受,“大小宗制”却规范近乎绝对的权力划分,两者的精神是相反、矛盾的。如何落实让两种相反的权力安排并存?《礼记》中有两句话,总结了基本的做法,那就是:“祭以尊尊,宴以亲亲。”

“祭礼”的场合,依循“大小宗制”的原则,凸显“大小宗”的差异。在祭礼的安排上,会明确地显示每个人在“大小宗制”里的差等地位。“大宗”为尊,“小宗”按照和“大宗”之间的亲族关系距离分配位置,关系距离超过“五世”的,在这场祭礼中,就完全没有位置了。

但若是“宴飨”时,就不一样了。吃饭喝酒不讲究关系远近的排名,尽量让大家混杂在一起,消除距离感。换句话说,“祭”依照“大小宗制”精神严格区分地位,“宴”则依照昭穆制的精神,让同辈充分融和。而且有时候,“祭”之后就有“宴”,如此一来,尊卑高下和共权平等,两种原则先后发挥互补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