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探究社火祭祀的内涵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探究社火祭祀的内涵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民间锣鼓无不突出了鲜明的农耕意识,其中民间社火就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关于“社”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历代天子称自己的江山为“社稷”。当今民间流传的闹社火,就是一坊一社群众运用民间鼓乐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一种活动。迄今为止民间社火仍保存祭祀驱傩的内涵,也是广大农民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表现。有的地方也使社火表演成为了当地庙会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从而使民间鼓舞具有鲜明的祭祀目的。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探究社火祭祀的内涵

“以农立国”“以农为本”自古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秦、汉、盛唐之时,八百里秦川就是盛产粮棉的地方。秦始皇大兴水利修建了郑国渠促进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他“横扫六合”、统一华夏打下坚实丰厚的经济基础。汉代铁器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因如此,民间艺术大都打上了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关中民间锣鼓无不突出了鲜明的农耕意识,其中民间社火就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

关于“社”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周礼》中称“二十五家为一社”,社成为古代具有氏族性、宗法性的社会基层组织;《左传·昭·二十九年》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后为土……后土为社。”这里所说的“社”指的是土地。历代天子称自己的江山为“社稷”。所谓“社”即土地,“稷”指的是谷物,历代天子和百姓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谷神。而“社火”一词最早始见于宋代,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石湖集》涛集中有一首《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作,自注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当今民间流传的闹社火,就是一坊一社群众运用民间鼓乐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一种活动。周代兴起的“傩仪”是我国古老的一种祭祀祈天、消灾免难的祭祀礼仪。在历代宫廷中每年都举行“驱傩”活动,俗称“大傩”,在民间也很兴盛。《论语·乡党》中所说的“乡人仰,朝服而立于阼阶。”就记述了孔子遇见乡人驱傩时,也要穿上朝服毕恭毕敬地站在东面台阶上观看的情景。迄今为止民间社火仍保存祭祀驱傩的内涵,也是广大农民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表现。有的地方也使社火表演成为了当地庙会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从而使民间鼓舞具有鲜明的祭祀目的。如蒲城的“尧山大鼓”、富平的“老鼓”、临潼的“牛拉蹩鼓”等,都属社火表演中的常见节目。(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