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与中亚: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中国与中亚: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周边的小国来说,在中国,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持与掌权者的关系。当安南与南方的占婆发生战争时,明太祖写信斥责了双方,让他们重归和平。虽然十年后安南复国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成祖在对外政策上是希望有所突破的。但到了元末,由于中国的疲弱,安南乘机将边境向北移动了200余里。与此同时,帖木儿的指定继承人皮儿·马黑麻也选择了向撒马尔罕进军,但在进军途中被哈里击败。

中国与中亚: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明朝一建国,明太祖朱元璋就派人到四方宣谕,请周边的国家前来朝贡。对周边的小国来说,在中国,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持与掌权者的关系。在这种实用主义的指引下,他们大多遵从了明太祖的旨意。

比如朝鲜,明太祖在他登基的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就派人到朝鲜,赐给朝鲜国王印玺和封书,第二年朝鲜国王就派人前来进贡了。[75]

同样属于比邻国家的安南在听说明太祖继位后,也是在当年就想派人过来,但由于云南仍然是蒙古人统治,离安南太近,他们没敢来。12月,当明太祖的宣谕书到了之后,安南国王不再犹豫,派人到南京进贡,于第二年6月到达。

明朝对外政策的进取,还表现在朱元璋父子对越南的攻势上。当安南与南方的占婆发生战争时,明太祖写信斥责了双方,让他们重归和平。当安南的陈朝被权臣胡季犛篡夺时,明成祖又以惩罚乱臣的名义出兵灭亡了安南,实行占领统治达十年之久,这就是安南历史上的明据时期。虽然十年后安南复国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成祖在对外政策上是希望有所突破的。

其余国家大都顺其自然地接受了明王朝的宗主地位,即便是撒马尔罕这样难以对付的角色,在帖木儿死后表面上也向明王朝进贡。

这时,在明朝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外交家,而最著名的除郑和之外,还有一位叫作陈诚的人。

陈诚生于元末,成长于明初,公元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进士。虽然是文章出身,但他最大的成就却是在外交上。当时,恰好是明王朝外交最进取的时代,需要专门的人才,陈诚最初担任了一些国内的使职,到了公元1397年(洪武三十年),由于安南和明王朝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的归属上产生了纠纷,安南占据了思明府[76]南境,陈诚作为明王朝的使节出使安南。

思明府问题和现代世界经常发生的边境问题是类似的,这个府设于元朝时期,与安南之间有着明确的边境。但到了元末,由于中国的疲弱,安南乘机将边境向北移动了200余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想让安南归还占据的土地,不想安南也恰好处于改朝换代的时刻,权臣胡季犛篡夺了陈朝的权力,边境问题也就成了一笔糊涂账。陈诚出使时,由于胡季犛采取了不承认的态度,让陈诚的出使并没有获得成果。明太祖也因成本太高,没有动用武力去夺回。[77]

此外,公元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三月,陈诚还作为使者前往一个叫作撒里畏兀儿的地方出使。[78]这个地方位于现代柴达木盆地西北一带,[79]居住着畏兀儿一些弱小的部落,时常受到蒙古流寇的骚扰。他们愿意归顺明朝,陈诚作为使者,携带了58颗铜印前往安抚,并在这里设立了安定卫,将其纳入辖域。

这两次出使一次成功一次失败,但整体上使陈诚获得了明王朝专业外交家的身份。

到了公元1401年(建文三年),陈诚第三次出使,这一次去的是蒙古境内,安抚当地的鞑靼部落。第二年,建文帝倒台了,陈诚由于属于建文帝派系,被冷落了一段时间。

事实证明,明成祖朱棣是比他的父亲朱元璋更加雄心勃勃的皇帝。在对外政策上,朱元璋除对北方的蒙古人之外,对其他地区很少使用武力,即便安南这样和明朝发生了边界纠纷,明太祖也还是选择了忍让。

但作为第二代皇帝的明成祖却知道,父亲已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自己如果想要比肩父亲,必须在外交上做出更多的成绩。

在明成祖时代,中国对安南采取了攻势,短暂地灭亡了这个国家[80]。他还发动了数次针对蒙古的亲征,暂时获得了北方边境的安全[81]。为了巩固周边,他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系列的机构,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西南则设立了几个宣慰司。另外,贵州的级别也提升了,之前,贵州只被看成一片乱山加上两条沟通云南和内地的道路,现在成了一个承宣布政使司辖区,相当于一个省。

但朱棣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展现明王朝的伟大。这需要外国的配合才能做到。既然要外国配合,就必须让它们明白皇帝的意图,于是,对外使节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种。

被冷落的陈诚就是这时又被提拔了起来。

此时,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也在发展。

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陷入了内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帝国过于庞大,他在生前就把国家分开,给了他的儿子和孙子,每个人相当于一个省的省督,同时,享有撒马尔罕的省督将成为他们共同的主人,也就是帝国的主人。这一点很像当年成吉思汗的做法,将征服之地分成四部分,留给四个儿子。

帖木儿的长子死得早,帝国的继承人就成了长孙皮儿·马黑麻·伊本·只罕杰儿,这位长孙同时还是东阿富汗斯坦(统治巴尔赫、喀布尔和坎大哈)的主人。但不幸的是,当帖木儿去世时,皮儿·马黑麻还在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无法及时赶回撒马尔罕,登上王位的是帖木儿的另一个孙子,即他的三儿子米兰沙的四子哈里。

哈里封在塔什干,距离撒马尔罕不远。他立刻获得了军队的拥护,从塔什干向撒马尔罕进军,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3月18日,他占领了撒马尔罕,自己登上了王位。

由于面对着帖木儿指定继承人(皮儿·马黑麻)的竞争,哈里立刻改变了政策,采取了对明朝友好的做法。与此同时,帖木儿的指定继承人皮儿·马黑麻也选择了向撒马尔罕进军,但在进军途中被哈里击败。退回阿富汗后,皮儿·马黑麻被他的大臣杀害。

指定继承人的死亡,给了哈里正统性,但由于他过于年轻,缺乏执政经验,最终被手下废黜了。废黜哈里的人选择了帖木儿的第四子沙哈鲁为王。沙哈鲁的封地在位于伊朗、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呼罗珊地区,首都在赫拉[82],于是,帖木儿帝国的首都也从撒马尔罕迁到了赫拉特。[83]

沙哈鲁采取了与侄子一样的政策,和明帝国保持了友好状态。不过,首先踢开这扇门的还是明王朝。

哈里在撒马尔罕执政时,就把扣押的明朝使者都放了回去,并派出使臣虎歹达护送使者回去。但此刻,西域对明王朝仍然是有戒心的。比如陈德文就晚回来了一段时间,到西域诸国去劝说各国入贡,却没有效果[84]。可明成祖却抓住了哈里派遣使者的时机,不仅厚待了使者,还再次派傅安等人跟随使者回到西方进行回访。甚至派了一位叫作白阿尔忻台的指挥去祭祀帖木儿,赐给他们礼物和银币。

除了去往撒马尔罕,傅安还顺便去了赫拉特等西域城市。这一次,明成祖的做法终于让沙哈鲁看到了皇帝的心思:明朝只想要和平和表面的归顺,并不想采取敌对措施,只要能满足明王朝的最低要求,就可以获得不小的利益。在这样的判断下,沙哈鲁派遣使节跟随傅安来到了中国。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沙哈鲁的使节第一次到达北京。[85]

永乐帝对沙哈鲁也很重视,当年,又派人跟随对方的使节再次回访。第二年,沙哈鲁的使节又来到了北京,表明双方的关系迅速升温。

这一次,沙哈鲁已经确立了中亚盟主的地位,但他与侄子哈里(也是前盟主)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永乐帝觉得作为东方的首领,有资格去劝说一下双方和好,于是写了一封信,交给白阿尔忻台,让他作为使节,跟随对方的使节前往哈烈(赫拉特)。这封信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表明作为国主,如果连亲戚都反目,又怎么要求臣民和谐?[86](www.daowen.com)

白阿尔忻台带着这封信去了赫拉特,顺便对撒马儿罕、失剌思、俺的干、俺都淮、土鲁番、火州、柳城、哈实哈儿这些国家都进行了访问,不仅赠予礼物,还劝说他们快快朝贡。

到这时,明朝与西方的关系已经变成了朝贡关系。这些国家得到礼品之后,果然很高兴,纷纷派人随着赫拉特的使者一同前往北京,进贡的有狮子、马匹、豹子等珍奇物种。

到了永乐十一年,使节们到达北京,永乐帝终于感受到了万国来朝的气氛,欣喜地大肆赏赐。

等这些使节回去的时候,明成祖决定派遣一个庞大的使团再次前往西域,这一次派出的人中,就有陈诚。

关于这个使节团的成员,现在知道名字的有九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明朝政府的职业使节。[87]

这个使团于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九月离京,第二年正月从肃州出发西行,在西域诸国连续访问,四处赏赐,直到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十月才回到北京。[88]

具体的行程是,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正月十三日,他们出了肃州城北门。四天后过嘉峪关。如今从酒泉到嘉峪关只有二三十公里路程,他们走了四天,这个速度并不快。

过嘉峪关的次日,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回回墓的地方。这个墓葬就是本书第八章提到的吾艾斯墓,也就是伊斯兰教早期进入中国时,前往内地传教之人的墓葬。这座墓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依然是当地的路标[89]

过了回回墓,他们一路上在各地安营扎寨,直到二月初九日方才到达哈密。

二月十五日,他们再次出发,于三月初五到达吐鲁番。吐鲁番盆地是新疆东部少有的休整地,他们在吐鲁番住了17日,才于二十四日再次启程。启程时,使团分成了南北两路,陈诚带领南路前行,北路则由一位叫李达的人率领。

五月十五日,两路使团在伊犁河边会合,但随后又分道前行。南路使团折向西南,绕过热海[90],六月二十九日,到达塞蓝城[91],再度与北路使团会合后,一同前往帖木儿汗国。

之后,他们经过塔什干前往撒马尔罕。到达撒马尔罕是七月二十一日,住了10天后再次出发,前往沙哈鲁所在的赫拉特。他们到达赫拉特时已经是闰九月十五日,也就是说,从肃州前往赫拉特,他们一路上共行走了200多天。

在行程中,使者一路上都是住在营地,即便到了城市,也只是在城边扎营,一路上奔波劳苦自不待言,还要携带大量的礼物分送各地,拜访各地的城主百姓。

从中亚回来,除许多使团跟着回访之外,使团的主要成果是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是由陈诚写的,在陈诚出发之前,大学士胡广曾经嘱咐他要观察山川地理、物产风俗,帮助国家了解西域[92]。陈诚于是将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了《西域行程记》一书,又把西域按照国别分类,写成了《西域番国志》一书。

我们可以把这两本书与唐玄奘的两本对比,《西域番国志》对标的是《大唐西域记》,《西域行程记》对标的是《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然而如果仔细比较,就会发现,陈诚的书所记载的范围比起唐玄奘记载的要小得多,玄奘书中除对中亚的描写之外,对印度、帕米尔高原等地都有详细记录,而陈诚出使的范围只是新疆北路、中亚,以及阿富汗的一部分,其余都没有涉及。他对于西域历史地理的叙述也比不上《大唐西域记》。可以看出,明朝即便在高峰时期,在西域的影响和了解也是有限的。皇帝对西域和中亚的要求仅是让他们纳贡,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表18 陈诚《西域番国志》中提到的国家[93]

续表

陈诚使团归来后,双方进入了一个强化联系期。随明朝使团一同前来的还有西域各个国家的使团,这些使团都受到了皇帝的礼遇。

但沙哈鲁似乎还不满意,于是又在第二年再次派出使团前来,这一次,明朝皇帝只好派陈诚等人再次出使哈烈[94],负责把对方的人护送回去。这是陈诚第三次出使西域。

双方的关系好到了这种程度,沙哈鲁甚至写信劝说永乐帝改信伊斯兰教,永乐帝自然回避了这个提议。[95]

公元1417年(永乐十五年),陈诚等人回来,又带来了对方的使节。可第二年,沙哈鲁的使节又到了,皇帝只好再次派李达、陈诚等于公元1418年再次出访。这是陈诚第四次出使西域。

除此之外,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和1422年(永乐二十年),沙哈鲁都派了使节前来,他的使节第一次携于阗和巴达赫尚两个国家的使者前来,第二次又与于阗使者一并前来[96]

双方互访的频率超出了外交和友谊的需要,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失控。遥远的国家本来没有多少瓜葛,却几乎一两年就互相访问一次,这样的次数已经超出了外交的需要。可是,为什么沙哈鲁要不断地派人来拜访呢?如果仅仅看明朝的记载,是看不出所以然的,但幸运的是,恰好在沙哈鲁的使团中,也有一个人记录下了路上发生的一切,也让我们豁然开朗,找到了沙哈鲁不断派人前来的秘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