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果: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成果: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段时间,我迷上了魏书生,跟他学习语文教学,跟他学习班级管理,跟他学习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和主题班会。我提前一周,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自身的三个闪光点,在班会课上进行自我表扬。那时,我并不知晓这样的安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但魏书生老师这样做,我也就这样做。为此,某局长忍无可忍,干脆将孩子从我的班级转入另一个班级,并顺利坐到了第三排。

成果: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如果人的大脑也可以自由删除各种废弃的程序或文件,那么,我愿将40岁前积累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绝大多数信息,毫不犹豫地扔进回收站,然后单击“彻底删除”按钮。我这样做,绝非否认历史,而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归零。因为,唯有除去芜杂,才能拥有纯粹的生长环境

我所追求的生长环境,与外在的应试大气候全无关联。从教35年,我始终是一名敏感于内心却迟钝于外物的不成熟之徒。一方面,我对外界环境的索求,只停留在三尺讲台风和日丽的层级,并不顾及这讲台的含金量,亦不在意讲台上粘贴的各种分数和排名;另一方面,我又常常为河堤上绽放的第一瓣柳芽而沉醉,为教室中的一张笑脸而幸福。遗憾的是,我的这份自在与自得,正因为过分自我中心化,在未曾真正走进教育理性的大门之前,便难免在自以为是中胡搅蛮缠,一次次误入教育的歧路。

我1986年6月从滁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当我扛着铺盖卷儿走进家乡的一所山乡初中时,大脑中装着的,全是文学,没有教育。

但我认为文学就是教育。于是乎,我的教育日志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式浪漫。我把山乡的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校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我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讲诗歌,教他们写日记,带着他们在河堤上欣赏落日余晖,到山野中寻访故事。我把两个班的孩子忽悠得个个想方设法找杂志给我看。我还为他们表演哑剧、武术,并用诗歌为他们批阅每一篇作文。

然而,有那么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孩在信中告诫我,因为我的浪漫,搅动了某些小女生的梦。她说,您是教师,要注意保持与学生的距离。我虽并不真正懂得师生间到底应该有多大的距离,但这封信让我不再敢轻易带着孩子们满世界撒野。

我的同事,多是比我年龄稍长且相同性别者。过于旺盛的青春,在贫瘠的土地上无法宣泄,便转换成了体罚学生的恶习。而山乡中的孩子,从小就在棍棒下长大,对于教师的体罚,似乎也习以为常,这便让我觉得,体罚就是教育。于是乎,遇到不听话且貌似欠揍的倒霉蛋,我也像其他同事一样抬起脚便踹过去,用暴力扼杀掉一切的叛逆和不守规则。在我的武力镇压下,我的班级,也像其他班级一样,走过了最初的浪漫与混乱,走向了安静和秩序。我似乎真的找到了和学生应有的距离。

在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若干年后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去学校,一辆拖拉机经过我身边时,突然停下。开车的小伙子下了车,热情地招呼我,毕恭毕敬地给我鞠躬,坚决要求用他的拖拉机把我送到学校。他担心我叫不出他的名字,很惭愧地自报家门,说自己就是当初总是惹老师生气的某某某。他说读书时不懂事,给老师添了很多麻烦。听到他的名字,我满脸尴尬,眼前这个帅气的拖拉机手,正是当年承受我的拳脚最多的那个孩子呀。我有什么资格,承受他的这份热情和敬意?!

1988年夏季,我换了一所学校。1990年开始承担行政管理任务,担任学校教导主任。那几年,铆足了劲儿抓升学率。很短的时间,学校的中专升学率由零而提升为全县前列。1995年,当我凭着优质课竞赛的不菲战绩调入全县最好的学校时,我已在我的教育荒野上折腾了10年。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只换来了几张赛课获奖证书。至于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性,依旧不过是戈壁滩中的野草,虽零星存在,但羸弱而缺少神韵。

幸运的是,我有了一次远赴河南省郑州市观摩学习的机会,得以听到了一句受益终身的话语。那位年轻女老师所说的“一名教师如果工作以后不读书不思考,那么,工作十年后,执教哪个年级,便只有哪个年级的水平”,如醍醐灌顶,令我突然间发现了自身的渺小和无知。整整10年呀,除了读点儿各类名师的课堂实录,除了模仿从电教馆借阅的名师录像课钻研自己的语文教学,我竟然没有认真阅读过任何一部教育专著,又如何能让自己真正走进教育的理想天地。

知耻而后勇。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专业阅读,但依旧极端功利,不是为教育情怀,而是为所谓的教学管理。那段时间,我迷上了魏书生,跟他学习语文教学,跟他学习班级管理,跟他学习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和主题班会。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主题班会:点亮手中的蜡烛。我提前一周,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自身的三个闪光点,在班会课上进行自我表扬。那时,我并不知晓这样的安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但魏书生老师这样做,我也就这样做。出乎我意料的是,竟然有一个学生,在主题班会课的前三天,向我申请免于发言。他说:“我实在找不出自己有什么优点。”

在极端张扬的独生子女中,这样的“低调”,显然不是谦虚。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这本该用最灿烂的方式绽放自身美丽的少年,如此地自轻自贱?我在安抚了这个学生,并帮助他发现了自身的几个优点后,第一次静下心来,成体系地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并第一次拿起笔,写成第一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论文。这篇文章,在学期末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被调入的这所全县最好的学校中,我是由乡村闯来的入侵者。我的全部智慧,似乎都只能作用于语文教学,在人情世故上,就是彻头彻尾的白痴。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我从1997年至2000年,连续4年在中级职称评审中败北。1997年,比我资历老的人评上了职称,我很坦然;1998年,与我资历相同,却绝没有我所拥有的教学业绩的人也评上了职称,我依旧坦然;1999年,比我后毕业几年,且并没有突出教学业绩的人也评上了职称,我开始失衡;2000年,资历更浅、成绩更少的人也评上了职称,我开始绝望。有人告诫我,说我得罪了不该得罪的重要人物。我当然知道我得罪了哪些人,因为,若干位权贵,通过更多的人,总让我将牛高马大的学生安排在班级的第三排,我却总是不识时务,坚决认为贫寒人家的子弟,也有资格坐在教室的黄金位置上。为此,某局长忍无可忍,干脆将孩子从我的班级转入另一个班级,并顺利坐到了第三排。

“我不是为职称而活的!”我这样自我宽慰。“当你被别人嫉恨时,说明你还不够强大。”我想起这样的话,便自我麻醉,用研磨一节节精彩的课,来抵抗职称挫败带来的消极失落。正是在这4年间,我开始在市里的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佳绩,开始获得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开始在地方教研刊物上发表文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知认同。

这一段缺乏亮色的时光,后来成了我抗拒各种打击的精神盾牌,也确立起我独特的功利心理。最近十多年间,我对一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取的名与利,均持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我从不主动争取那些需要他人恩赐才能获得的荣誉,只寄希望于自我的实实在在的奋斗。我珍惜所有的公开课、论文竞赛等机会,把绝大多数闲暇时间交给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写作。我认为,唯有这样的努力,才能抗拒生命的虚无,才能抵消各种倦怠、挫败和绝望。

我之所以把40岁视作教育人生的分水岭,实在是因为这一年我才开始真正思考教育。39岁那年,我逃离了那所既给我带来辉煌,又给我带来屈辱的县城中学,来到了江苏。其时,我依旧只是一个教育门外汉,只不过凭了一点小聪明,凭了在零散阅读中捕获的一鳞半爪的新鲜教学方式,让我的语文课有了一点迷惑人的光泽。

40岁这年,我迎来了精神的蜕变。这年,我闯入了网络论坛,结识了天南海北的诸多杰出教师,结缘了新教育实验。我开始知晓,三尺讲台之外竟然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教育人生!我发现,前18年积攒的有关教育的各种解读版本,大多遮蔽着过于厚重的个体化功利色彩,18年中的一切努力,充其量不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自我娱乐尚可,润泽生命就远远不够了。

我开始知晓,学生到学校里来,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我开始明白,每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义无反顾地成就自己。那些学富五车的异地同行,用渊博的学识,不断压榨着我灵魂中的“小”;那些热情似火的教育理想主义者,用高洁的追求,不断修正着我眺望远方的视线。

我走出了往昔的那扇门,走进了一个焕发着明亮光芒的全新时空。这里,有晨诵、午读与暮省,有书香校园、数码社区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里的人们,日写千言,日读万语,在师生共读共写中,谱写出当下教育的幸福篇章。这里有着真刀真枪的教研,这里将每一个生命都看作一个奇迹。

我开始如醉如痴,以近乎疯狂的态势一头扎进这片天地。我参与各种案例的讨论,与朋友们脸红脖子粗地争论各样教育问题。我还抱着朝圣的心态,参加线上线下的各种主题活动。最疯癫时,为了一个课案的论战,我用半天加一夜的时间,撰写出一篇一万余字的案例评析论文。

我的世界鸟语花香了。虽然,我无法逃脱知识重构的痛楚,无法跨越理论积淀匮乏的狭隘,但我依旧愉悦,因为,我的心中充满光明

能够想象吗?从未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我,第一个豆腐块文字,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第一篇教学论文,就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这么一年,我写出了远超前面18年总和的教育教学文字。我以每天阅读不少于1万字的速度,恶补了数十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维果茨基、布鲁纳、佐藤学、多尔、索绪尔……一大串名字,连带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开始潜入我的教育意识。

最近的这10多年读了多少书?从未统计过,只知道,每天1万字的阅读,坚持了下来。

最近的这10多年写了多少教育随笔?也未统计过,只知道,每天至少1000字的定量,坚持着完成了。

可以用数字量化的是,教育教学专著出版了13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发表了1000余篇,应邀到18个省区开设过200余场的展示课或主题讲座。

但困惑从未因这些成就而退避三舍,反是如野草,越是土壤肥美,越是无法遏止地生长。

更要命的是,倦怠总是无孔不入,用“功成名就”的鸦片,一点点腐蚀着我曾经豪情万丈的教育理想。

我该怎么办?

困惑当然要寻找答案,倦怠也需要用新的兴奋点燃。这时,我想到了呼朋引伴,想到了借助网络的力量,召唤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行走。于是,我开始走向公益培训,开始追求生命的相互点亮。

广西、福建、重庆、湖南、河南、安徽……我把休息日交给这些土地,把我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一切愿意寻求专业发展的同行。我把对教育的思考,从狭小的书房,搬到移动的飞机、动车上,搬到在夜幕中行驶的大巴车上,我用身体的劳累,挣来精神的欢愉和灵魂的充实。

我不是播火者,而是盗火者。我从参加培训活动的各类同行身上,盗取我的教育人生养分。我把他们的困惑,当成我的困惑而思考,我便发现了新的生命意义,发现了新的成长路径。

我的通讯录里,天涯海角的朋友一天天多了起来。他们都是我的监督者,时刻监督着我履行我在他们面前夸下的各种海口。在他们面前,我总喜欢说点大话,把计划中要做的事儿,虚夸成为一种浅近的现实。我这样做,很自私。我知道,不用这样的方式,我就有可能会被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淹没,最终丧失已然开始枯萎的教育理想。有了这样的方式,我只能继续向前行走。

我知道,生命如无底的沙漏,唯有在梦中才能永无止境地流淌。

我似乎始终生活在教育的梦幻中,所以,我的教育人生应该永无止境。

总有人感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却相信,丰满的理想,即使被植入贫瘠的土地,也比干瘪的种子更容易生长出希望的幼苗。只要我们坚持耕耘,就一定能够收获应有的果实。

也许,有理想的人,就该这么任性吧。

2014年,我迎来了迟到的特级教师称号,谢绝了浙江某名校年薪30万元另加20万元奖金的职位;2015年,我被评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6年,我通过正高级教师的评审;2019年,我获得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在这样的荣誉叠加中,数千个日日夜夜已然永不回头。(www.daowen.com)

我在特级教师名单公布时,和同批次入选的另一位兄长说,我们都需要将50岁看作一个开始,重新规划我们剩余的十年教育生涯。那位兄长很认同我的说法。他说,我们这一路走来,不断地自我修正,不断地自我归零,不断地重新出发,已经有了无数个开始。现在,有了这新的平台,更应该重新开始。唯有不断上路,才能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无限丰盈。

我当然渴望丰盈,为此我愿努力每一天。但万一年成不好,我只能收获贫瘠,那我也不会再怨天尤人。一位名师说,心怀崇高教育理想的教师,即使跌倒在阴沟中,也会抬起头来,仰望星辰。我愿永远做这样的仰望星辰者,不愿如葛朗台,死守着可怜的家私一遍遍盘点。

请原谅我这自恋式的絮叨。其实,我只是想告诉亲爱的您,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己之能,让生命绽放光芒。职业生涯中虽然难免遭逢各种各样的挫败,但绝没有哪一个挫败无法逾越。之所以有大量的同行最终一事无成,只因为他们在职业生涯的路径上丢失了属于自己的心灵成长密码,便再也无法打开滋润心灵的财富宝库。

我相信,一切有追求的教师都不会满足于教学生涯的庸常与无趣。然而,岁月误人,绝大多数教师都无法抗拒时光对生命的磨损,终究会慢慢冷却了心头的火焰,消解了心中的追求。人们常常把这责任归结于工作的简单乏味、生存环境的狭隘功利、体制的扭曲变形,却又总是忽略另一个事实—为什么在同样的体制和生存环境下,面对同样看似简单的工作,有的人却生活得有滋有味,硬是把小小的课堂经营成了热火朝天的事业?

是的,为什么有的人能永远朝气蓬勃地生活,历经各种坎坷而越挫越进?为什么有的人小有所成便止步不前,让曾经的花环变成最终的束缚?为什么有的人始终怀才不遇,在不停歇的抱怨中终老一生?为什么有的人知耻而后勇,在头破血流后认清方向,终于追赶出生命的精彩?

答案或许丰富多彩,根源却只有一个:生命的自我觉醒!

人的生命,绝非只是肉体的形成、发展与消失。在肉体之外,更有精神、情感、智能三大要素,左右着生命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生命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三大要素中,精神为生命提供目标,情感为生命提供能源,智能为生命提供行动。生命的自我觉醒,就是精神、情感与智能的共同觉醒。唯有这样的觉醒,生命才能始终处于健康的成长态势中。缺失了任意一个要素,天平便会倾斜,生命便有缺憾。

教师职业生命的辉煌或黯淡,本质上说,正是其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智能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职业精神,并无精准的定义。我所认为的职业精神的精髓,并非一般人言说的责任与奉献,而是教师对自身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认同与追求。我始终坚信,一切源自崇高的精神诉求,都必然建立在主体自我身心愉悦的前提条件下。我履职,我快乐;我奉献,我快乐;我牺牲,我快乐……只有感觉到快乐,崇高才有根基,精神才会久长。反过来,迫于外力而形成的奉献、牺牲、敬业、表率等,都绝非真正意义的职业精神,也不会对教师的心灵成长构成真正的促进。

教师的职业情感,依旧无法脱离教师自我价值认同的轨道。教师不是太阳,也不应该是蜡烛。教师首先是拥有情感需要的个体的人,然后才是专职教育人员。对教师而言,职业情感的核心,自然离不开自身的幸福感、成就感。教师用自身的幸福去点燃学生的幸福,用自身的成就,去成就学生的人生。如果没有了这幸福感和成就感,享受不到来自教育过程的快乐,那么,教师就不会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真谛,不会殚精竭虑地钻研教育理论和教育艺术。试想,当教师心中对教学科研充满痛苦,对课堂和学生充满厌倦时,又怎么会满怀憧憬地学习和创造?

教师的职业智能,不但指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包含教师对自身、对学生、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的诸多理解。教师不只是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从事教学,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追求从事教学。源自师范院校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本体性知识,在教师的职业智能中,只占有很小份额的比例。更多的职业智能,需要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修正、提纯、发酵,直至形成独特的风格。纵然如此,它也依旧处于永不停歇的变化更新中。

在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智能中,没有轻重主次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分夸大职业精神中并非核心意义的奉献、敬业的价值,认为拥有了这些,便足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成为值得讴歌赞美的模范。这显然忽视了职业智能对于师生双向成长的重要意义。应该明白,仅有高尚道德的灵魂,并非完善的生命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的条件中,学高始终应该占据重要位置。

更为重要的是,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智能,都注定处于永不停歇的前进中。非但职业智能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砍削各种旁逸斜出的枝条,使其能够以本真面目更直接地服务于教育对象;即使是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也需要顺应师生双方的成长需要,一步步实现由浪漫到现实的转变。一旦失去了这样的发展变化,教师的职业精神便会消弭,职业情感便会枯萎,职业智能便会退化。

教师生命的自我觉醒,并非普通意义上生命个体的自我觉醒。教师生命,突出的是教师职业的生命属性。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专业成长的路径,必然和心灵成长的路径高度吻合。因为专业成长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心灵成长的有力支撑。没有心灵的觉醒,就无法达成专业的觉醒。

教师生命的自我觉醒,正是伴随着心灵的日渐成长而逐步实现的。如果我们把教师的职业生命看作一棵树,那么,教师的心灵必然是这棵树的魂魄。我们需要相信,一棵树有着一棵树的魂魄,不同的魂魄,赋予不同的树以不同的生命呈现形式。教师生命之树的魂魄,正是形成教师间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与职业智能差异的根源。

有些教师,穷其一生,心灵也没有真正成长过。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缺乏应对课堂变化的机智,也不一定缺乏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日复一日的劳作,让他们积累起一堆堆感性的经验,他们以这些经验为支撑,去撬动教育教学的车轮。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辈子崇尚体罚;另一些人,一辈子也没上出一节回味悠长的课;还有一些人,一辈子也未能点亮任何一名学生的心灯;更有一些人,一辈子简单如一日,变化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总是无趣。

这样的生命,永不会创造奇迹。不但创造不出学生的生命奇迹,也创造不出自己的生命奇迹。不是奇迹拒绝他们,而是他们拒绝了心灵的成长,进而也就封闭了产生奇迹的空间。

如果换一种成长方式呢?如果在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上,都给心灵一个特定的路标;如果有一种力量—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部—能在每一个节点处给生命以足够的刺激;如果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智能永不枯竭并常变常新……那么,他们的职业生命是否依旧无法创造奇迹?

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心灵的成长不带来专业的成长,我不相信心灵的发展不带来职业精神与职业情感的丰富,我不相信心灵的温润不滋养灵魂的纯粹与洁净,我不相信心灵的成熟不润泽生命的视野与心胸。

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

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你的生命,我的生命,大家的生命!我们的奇迹不在于惊天动地、光耀千古,我们的奇迹只在于战胜平庸,让生命焕发最耀眼的光芒。

第一次坐飞机,是从南京飞西安。

坐在数千米的高空,看机翼下无边的云,最大的感受,是云从未如此的壮观。当时便想,只在大地上仰望,便永不会拥有这份俯视的感觉。

生活与工作莫不如此。

当工作的一切环节和过程,都只围绕着冷冰冰的量化数据和可怜的奖金献媚时,隐藏在工作上端的快乐,便总会因仰望而被厚厚的云层遮蔽。要感受快乐,就必须攀升到这云层之上,以俯视的角度、旷达的心态,品味其中的美妙韵味。

这样的攀升,本身也是一种快乐,虽然有时有超重的难忍,但这是过程中无法避开的付出。倘若换一个角度思考,没有了这样的体验,人生是否又会因少了一种感受而失去了一份情致?

我曾经将两句话当作人生的座右铭,写在字典和相册的扉页:一切都是生命的点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写下这话时,大学正要毕业。转眼间,竟然已经工作了35年。35年中,一切的确都是生命的点缀,曾经认为难以逾越的沟沟坎坎,眼下都不过是身后路上的一个小小风景。太阳也依旧每天都在升起,这每一轮升起的朝阳,带给我的何尝不是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天。

这么想时,眼前便总是云淡风轻。这云里风中,轻飘着一个个快乐的密码,召唤着尘世里的有缘之人。

我愿自己永远是能够找寻到快乐密码的人,我愿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地行走在教育的田野里,让他们感受当下教育的快乐与润泽,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书想要传递给你的最基本信息,正是这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认同和自我觉醒。这两个概念,既贯穿本书的始终,也贯穿教师心灵成长的始终。在此基础上,有关教师心灵成长的一切话题才有安身立命的根基。

本书还将围绕教师心灵成长过程中无法绕开的教育理想、教育行为、教育倦怠等问题展开探究。我将尽最大努力,以我自身的心灵成长为参照,去观察、描述那些业已创造出职业奇迹的同行的心灵成长路径,期望以他们的成功为火种,点亮更多个乐意于快乐前行的年轻心灵。

身为教师,我们都从浪漫处出发,在“成熟”这个概念中一点点摆脱职业智能上的生涩。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必然会在心灵成长的某个阶段或若干阶段遭遇职业倦怠,这便需要我们能够在平凡生活中学会给生命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必须学会享受过程,学会打破瓶颈的某些方法。我们渴望拥有广阔的舞台,供我们尽情舞动生命的活力;我们更渴望走向卓越,渴望把生命经营成一个奇迹。

这些源于现实的思考,将成为本书八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一以贯之的总线,当然是教师的心灵成长。

是为序。

2022年春于古镇真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