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挑战

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挑战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校园文化阵地科技含量的提高,强化了以阵地建设的物质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校园文化阵地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使阵地建设的意识形态功能被弱化。教师和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校园文化创新精神的体现者。因此,当前时代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对主体本身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挑战。

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挑战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过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管理不够,缺乏个性,校园价值观存在冲突等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精神文化建设隐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只能流于形式。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动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有些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学校还普遍存在。

高校校园文化阵地只是一个工具,其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其本身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具有功能性作用,而非目的的最终指向。而校园文化阵地科技含量的提高,强化了以阵地建设的物质形态功能,而忽视了校园文化阵地本身的人文精神内涵,使阵地建设的意识形态功能被弱化。最终导致青少年崇拜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却很少着重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我们部分青少年树立以物质享受为主要的人生目标,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更不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如何弱化以阵地建设为终极目的的意识,强化阵地建设的功能意识受到挑战。(www.daowen.com)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校园文化创新精神的体现者。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在当前时代需要的就是具有敢于创新、心理素质好、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素质的主体。而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师生面对功利化、利益短视化倾向的影响,注重一般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快餐式”文化,而忽视师生个人的文化底蕴、心理素质的提高。师生本身的素质水平面对多元文化缺乏正确判断和取舍的能力,面对不良环境的渲染缺乏调控能力,面对挫折缺乏承受能力。因此,当前时代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对主体本身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