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深化出版改革:出版产业繁荣之根本

深化出版改革:出版产业繁荣之根本

时间:2024-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深化出版改革一、深化出版改革是出版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

深化出版改革:出版产业繁荣之根本

试论深化出版改革

一、深化出版改革是出版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深化出版改革是出版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根本出路。

1.深化出版改革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都指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出版业同样面临这两个根本转变的任务。

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出版业所形成的事业性单位,在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打上了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对上级主管单位及政府职能部门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一是思想准备不足,二是不太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要面向市场,必须按市场经济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出版所需要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要通过市场获得,靠市场配置,而且所出版的精神产品也要通过市场才能到达读者手中,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两个效益。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原来出版社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也必须改变,否则就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出版体制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宣传文化事业要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再从我国出版业的经营方式来看。目前,我国出版业主要靠资金投入、品种规模扩张来提高总的效益,走的是一条以外延发展为主的粗放型经营之路。例如,1978—1995年间,我国的出版社从105家增加到563家,增长了438%,而总印张数则只从135亿印张增加到315.41亿印张,增长了134%,总印数从37亿册增加到62.6亿册,增长了69%,平均单品种印数还呈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不改变,我国的出版业就难上新台阶,也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和国际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不适应。正因为如此,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了新闻出版工作要实行阶段性转移,其具体目标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反映出版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出版体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出版业的规模经营能力和集约化程度。

2.深化出版改革是出版界的现实状况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出版事业呈现了繁荣健康发展的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毋庸讳言,在发展的同时,出版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出版社贪大求全,不依据自身特点,盲目追逐热点,出现了图书低水准重复、品种过多、过滥的现象;有些出版社疏于质量管理,以至于出版界有“无错不成书”之说;有些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出版了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的图书;更有甚者,有些出版社大肆买卖书号,给不法书商提供了机会,造成图书市场混乱,国有资产流失;制黄贩黄、盗版盗印、走私和非法出版屡禁不止,出版业“险情不断”;在对外出版贸易中实力较弱,难以和国外大的出版公司竞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党和政府对出版事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应从体制、运行和管理机制上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堵住漏洞,更好地完成出版事业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服务、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要求。

二、深化出版改革的目的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文化事业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精神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1.增强出版事业的活力

出版事业具有活力是其繁荣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失去活力,死气沉沉,那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就是一句空话。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出版事业一方面依赖行政力量,人、财、物由政府包揽,使得出版单位外无压力,内无活力。另一方面,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又束缚了出版业的发展。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微观生产主体——出版单位活起来,使他们责、权、利分明,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观念,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有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使企业具有自主权,增强责任感,调动积极性。江泽民同志在论述宣传文化事业的改革时也指出:“要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益,增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

2.充分调动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我们的出版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只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出版事业的繁荣。要在全体出版工作者中树立主人翁意识,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打破“大锅饭”分配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贯彻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一切着眼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能在宏观上激发和增强出版事业的活力,在微观上调动每个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就有了使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多出好书

所谓好书,就是在形式上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对优良作品的质量要求,在内容上能够给人以美感、陶冶情操、提供信息、反映国内外新的文化成果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推动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对出版社来说,多出好书,就是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给读者提供内容健康、营养丰富、清洁卫生的精神食粮。总之,要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

4.多出人才(www.daowen.com)

对于出版业来说,多出人才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在出版业内部多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出版家、编辑家、经营人才等;同时更重视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改革开放意识的专、博结合的通识人才。第二,是通过出版活动,发现、扶植和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作者队伍,使他们在我们的扶植下成为有影响的专家和杰出人才。第三,是通过优秀作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人才。只有这三方面都多出人才,才达到了出版事业多出人才的目的。

三、深化出版改革的方向和办法

1.我国出版业深化改革的方向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出版事业深化改革的方向。为了建立这一新的出版机制,新闻出版署提出了努力推进新闻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实施方案,即实现从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从传统的事业型向产业型转移;从传统的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移。我认为,这是总结新闻出版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做出的切合实际的重大战略部署。当然,从长远发展来看,出版业最终还是要通过组建出版企业集团,通过社社联合、社店联合、社企联合,通过互相参股、资本重组等形式,使出版业上规模,上档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

2.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加强管理

中央一再提出,新闻出版、文化事业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可见,加强管理对繁荣新闻出版事业至关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关键。前几年出版界出现的许多问题,具体原因各有差异,但疏于管理却是共同的。因此,加强管理是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

加强宏观管理。宏观管理包括制定法律规范、总体规划,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宏观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应从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即制定使出版秩序得以正常运转的法律法规。间接管理主要是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出版管理部门在进行宏观管理时要注意抓导向、抓总量、抓结构、抓效益。要建立预报、引导、约束、监督、奖惩、保障、责任等机制,要通过建立出版界的行业组织,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完善出版业的行约行规,使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保护知识产权,也是加强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常抓不懈。

加强内部管理。要在出版单位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要素达标和全方位配套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去。要从选题、组稿、编辑加工、三审、出版印刷、质量检查、发行、售后服务、财务、奖惩、劳动人事等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全方位的管理。

加强综合配套管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广泛的领域,因此,我们应把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出版社和印刷厂、出版社和书店等发行渠道、出版行业内部管理与行业外的社会综合管理等方方面面协调起来,使之综合配套。否则,出版改革就很难深入下去。

3.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提高职工素质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现代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主动力。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战略意义就在于此。出版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对科学技术的依存度极高,从写作、编辑加工到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的提高,从发行网络的建立到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武装。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书籍转化成软盘进而发展为网络出版等等,使得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深化出版改革,就必须把握住这一趋势,尽可能采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缩小同先进出版国家的差距,提高出版物的整体水平。

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培训、考察等形式是出版行业的人员在政治思想、知识结构、实际技能、管理方法等方面上档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职工素质,使出版业走上真正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扩大出版业的对外开放

扩大对外开放是深化出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版权贸易,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知识,对外宣传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外出版贸易应从单纯创汇型转向经济产业型,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和壮大出版产业的重要手段。在对外合作中,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出版手段和管理方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加强人才的相互交流,造就一批外向型人才。只有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才能使我国由出版大国变为出版强国。

总之,深化出版改革,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注意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又要注意具体出版单位改革的个性、特殊性,避免生搬某种模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版业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要按照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为实现中国出版业的强国梦,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文为作者1996年参加社长总编培训班的结业论文,系作者在出版研究方面的第一篇习作,后收入《社长总编辑(主编)论出版》(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