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他们的声音

第一节 文明:他们的声音

1917年,考古人员在墨西哥城近郊发现了一个距今7000多年前的古墓群,在墓群的附近还有一座圆台形建筑物。这座建筑高达20米,分为4层,每一层都有一个环形走廊,层与层之间,前面有阶梯,后面有斜坡相连,通过这些阶梯或斜坡,可到达建筑物最高层的祭台。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墨西哥高原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座观察天象的神庙。它正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作品。

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中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阶段的文化,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称。它得名于奥尔梅克印第安人。奥尔梅克在当地的土语中,就是“橡胶树林中的居民”之意。他们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州和塔瓦斯科州。

奥尔梅克文明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它存在和繁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现在的墨西哥中南部)。他们发源于中美洲圣洛伦索高地的热带丛林当中。圣洛伦索曾经是早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约300年后,于公元前900年左右毁于暴力。其后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迁移到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奥尔梅克文明最终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尚不得知。

奥尔梅克文明极大地影响了后续的中美洲文明,如金字塔和宫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也是后来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其中,奥尔梅克人的庙宇呈金字塔式,用黏土建造的。与我们熟悉的埃及金字塔不同,奥尔梅克人的金字塔上面是一个平台,而非尖顶。它层层叠起,向上逐渐缩小,有四五层至十几层不等,在上面的平台上建有神庙,供人们祭神或祭日月天地之用。

奥尔梅克“萨萨卡特拉”遗迹的挖掘工作2006年起在莫雷洛斯州索奇特佩克镇展开,经过6个月左右的挖掘清理,26日人们已能看到6座建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的建筑遗迹。考古学家估计,“萨萨卡特拉”占地约9500平方米。

考古学家吉塞尔·坎托表示,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当属一座奥尔梅克大庙基座和两个奥尔梅克石雕。残留的大庙基座用石灰岩石板建成,大致还能看出金字塔的形状。

德奥蒂华坎文明

与玛雅同时兴起的德奥蒂华坎,意为“众神之城”。德奥蒂华坎文化,约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到了公元100年至公元650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9世纪开始衰落。

在它的盛世,当时它是全美洲最大的城市,拥有人口12万至13万,面积达20平方千米。近年的考古发掘表明,这座由数以千计的建筑组成的城市,有众多的街坊、店铺或作坊,还有专门的商业区或手工业区,其中黑曜石工具作坊就有400多个。实际上,德奥蒂华坎不仅是一个宗教中心,而且与玛雅及中美洲的其他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关系,组成了广阔的商业网,德奥蒂华坎和玛雅是这个庞大的商业网中的两个枢纽。

德奥蒂华坎的建筑中,现在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和连接它们的“死亡大道”。它的金字塔一如它的城市那样庞大、壮观,远远超过了玛雅任何一个城邦。其中太阳金字塔底边长226米,宽223米,高近65米,是城中最高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分为5层,需土坯和石块250万吨,约要30年才能完成,月亮金字塔建于“死亡大路”的北端,规模虽较太阳金字塔略小,但很完整,布局也清楚,它的正面有由12座平台围成的广场,占303公顷,是城邦的奴隶主聚众集会的地方,月亮金字塔的底层长150米,宽140米,高约50米。它的踏道的倾斜度较小,而且出现一种用石块砌成的宽阔的长方形的坛面,起到了护墙板的作用,这是德奥蒂华坎建筑上的又一特点。

大约在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间,在这座奴隶制的城邦中,又陆续兴建起几座别具一格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羽蛇神殿、蝴蝶宫和农业庙殿,它们都因宫中的壁画内容而得名,这些壁画代表了德奥蒂华坎的艺术特色。

德奥蒂华坎人与玛雅人一样,也奉行260天的神历和365天的太阳历,但他们没有刻制纪念碑和大量使用象形文字的传统。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信奉的主神仍然是和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水神、雨神和火神。有一件石雕的水神高达32米,它被雕成一个穿着短裙的妇女,潺潺流水从双手涌出,火神的形象被雕成一个坐在地上的老人,头上顶着一个火盆。

大约在公元9世纪,德奥蒂华坎城被一支从北方来的部落所占领,于是原来创造德奥蒂华坎文化的主人开始离开这座已被毁灭的城市,南迁到危地马拉。

印加文明

在其他中美洲古文明的映衬下,也许印加文明并不算古老,最早出现于约公元1200年,活动范围亦只限于库斯科一带。印加一词现在一般泛指印加帝国或印加民族,可是这词原是对皇帝或皇族的称号。

印加帝国曾经辉煌一时,然而到了他的末期公元1532年遇上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时显得不堪一击。当时印加正值内乱和疫病,西班牙人只以200人的兵力居然打败印加5万大军。皮萨罗又生擒了印加末代皇帝,要用一房子的黄金赎身,不过西班牙人当然不会守信,收了金子,人还是要杀,从此西班牙一直占领这一地区。这段时期,当地人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可能他们对西班牙人带来的疾病并无抵抗力,人口锐减90%。直至公元1821年,秘鲁才脱离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

印加最为人乐道的是他们的石造建筑工艺,在多处地方建立了大石建筑。例如一些由巨石砌成的墙,每块大石动辄重数十吨,跟切割成多边形的大石块砌在一起,缝隙吻合得完美无瑕。那时印加人还没有铁器和车辆,切割和运输都极为困难,印加人用什么方法建造这些建筑的至今还没有定论。

另一样令人赞叹的是印加帝国的交通系统。印加帝国幅员辽阔,为方便统治和交通,印加人在险峻的安第斯山区建造共长达23 000千米的驿道。

印加人的陶器手工精致,造型生动,而且作风大胆,有很多都以描绘男女交欢为题材,在利马的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可看到不少印加陶器文物。

有关印加人起源的神话众说纷纭,但都围绕着一场大洪水和创造之神。印加人的重要神祇包括创造之神、太阳神、雷神。印加人崇拜太阳,皇帝自称为“太阳之子”。印加人又崇拜美洲虎形象的神,很多造像皆出现美洲虎的造型。

印加遗址散布在南美洲多个国家,但最重要的集中在秘鲁,当中又以马丘比丘最为著名,它差不多已成为印加甚至世界上神秘古城的象征,那些什么人生必游的数十大景点必定有它的份儿。而在印加古都库斯科附近,亦散布着不少印加遗址。

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人原是居住在今墨西哥西北部贫瘠地区的游牧部落,他们在公元12世纪和公元13世纪期间渐渐南下寻找适合定居的地方,他们在墨西哥中部高地的的喀喀湖边的地方发现了一只叼着蛇的鹰正站在一株仙人掌上,正好应验他们祖先的古老传说,为此他们在湖中的一个小岛定居下来,并在公元1325年于岛上建立了一座名叫特诺奇蒂特兰的宏伟城市。阿兹特克人在公元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来临前已统治了墨西哥高地的广大地区,特诺奇蒂特兰也成了今天墨西哥城的前身。阿兹特克人利用填湖的方法把特诺奇蒂特兰渐渐扩大,水道和桥梁把小岛和湖岸连接起来。随着阿兹特克的壮大,特诺奇蒂特兰也变得愈来愈繁荣,城内的建筑物和神庙也愈来愈高大宏伟。当公元1519年西班牙人到来时,特诺奇蒂特兰已是一座60 000人口的大城市,西班牙人也认为它比当时任何一座欧洲的城市更美丽更繁华。

据信,阿兹特克人承袭了源于奥尔梅克人的历法,采用了260天的神历和365天的太阳历。公元1760年,在今天墨西哥城中央广场附近,一块直径3.65米、重25吨的巨型石刻出土,上面刻有阿兹特克的历法,被称为“历法石”或“太阳石”,是墨西哥最著名的出土文物,现存放在墨西哥城的人类学博物馆。

在阿兹特克有一个传说大意是天地初开时,宇宙漆黑一片,四位众神之子在宇宙的职务上起了争端。令天地出现四次诞生与毁灭,所以阿兹特克人相信自己生活在“第五世界”之中,之前的四个世界随着太阳一起毁灭过四次。

重要的阿兹特克神只包括羽蛇神和空气之神,亦象征生命和繁殖,在创造大地、太阳和人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形象是一条披着鹃鸟羽毛的蛇。众神之母,婴儿的保护神;太阳神,也是战争之神;雨神,掌管雨水,因此大地的干旱、泛滥甚至风暴来临便要看神祇的心情了。活人当祭品在奥尔梅克年代已开始,到了阿兹特克时更被发扬光大。阿兹特克人竭尽所能保存他们珍贵的第五个太阳,方法是尽量提供新鲜的人心来“饲喂”神灵。

在公元1487年的一次大型祭奠里,超过2万名俘虏和奴隶在首都的大神庙上给挖出心脏,恐怕神灵也腻了!据说有时仪式过后,没了心脏的“祭品”还会被拿来吃肉煮汤,完全物尽其用(不过这传闻得自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有可能被夸大甚至伪造,使得他们自己侵略的恶行看来合理化)。

从托尔特克神话开始,已预言诸神“白色之子”的使者会有一天从海上回来,重夺国家统治权。公元1519年,果然有皮肤白皙的西班牙人在墨西哥湾登陆,被当时的阿兹特克的国王莫克特祖玛二世误认是羽蛇神的化身,恭迎他们到首都特诺奇蒂特兰。

西班牙人利用阿兹特克人这个“美丽的误会”,加上邻近城邦对阿兹特克早有不满,在以寡敌众的情况下夺去了墨西哥的统治权。由此引来更多更卑鄙殖民者的侵略,祸延南美的印加帝国,给它带来几近灭族式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