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追溯与推理
第四节 考古:追溯与推理
考古的声音
关于印第安人祖先的来源,从在美洲各地进行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但可以肯定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北美洲已经有了人类。因此一般认为印第安人最早的祖先是由外地迁来的。但究竟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美洲最早的居民是由欧洲通过大不列颠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也有人认为人类从欧洲通过传说中的、现已沉入大西洋底的一片大陆到达美洲的;再一种假说是主张人类出欧洲穿过乌拉尔山再由西伯利亚进入美洲。但是,考虑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格陵兰岛被大面积冰川所覆盖,人类无法长时间的在冰川中活动,既无法到达这里,自然也不能由此而进入美洲。同样,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里海曾发生过面积很大的海侵,把欧、亚两洲分开,当时的人类不可能越过这大片水域而由欧洲进入亚洲北部。大西洋中可能有过现已沉入洋底的大片陆地,但那也只能是1000万年前的事情,当时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还没有人类。
主张旧石器时代美洲人及其文化来源于亚洲的学者中,有的说人类由亚洲南部横渡太平洋进入了美洲;也有人把西伯利亚或蒙古沙漠地区看做是旧石器时代美洲人的故乡。虽然亚洲南部和大西洋的居民有过远航的事例,但那是不太久以前的事情,要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具备了横渡太平洋的技术条件,这种假说还缺少充分的根据。有的学者从研究西伯利亚和北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中,得出了西伯利亚或蒙古沙漠就是美洲人的故乡的结论,这是他们混淆了文化遗物的分布区和文化遗物的发源地这两个不同概念的结果,因而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还有的人认为印第安人的面貌像犹太人,就估计他们是传说中失踪的犹太十族的后裔。后来当了解到犹太十族在几千年前已同巴比伦人融合后,这种说法也就不再成立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亚洲和美洲在8000年前是由一个宽960千米的极地狭长地带联结的,当时人们可以从这里到达美洲。
跨过白令海
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几乎美洲所有的本土民族都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渡白令海而来的移民的后裔。这句话必须用“几乎”一词加以修饰,因为还有少数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达之后从南太平洋诸岛抵达南美西岸的。这些南太平洋的亚尔古英雄“发现”过南美洲多少次虽无人知晓,但仅从所培植的植物这一证据,足以确定他们横渡大海远征美洲的事实。当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相同的、高度驯化的、离开人的培植就无法生存的植物时,它们的分布只能由人类的迁移这一点来解释。
不过,有一点确凿无疑:欧洲人在美洲发现的印第安人,至少有99%是渡白令海而来的种族的后裔。在近代之前,人们认为印第安人首次渡海来到美洲大陆是在约10 000年以前。考古新发现和碳14年代测定法的使用,彻底修正了这一估计。现在普遍同意,人类很可能在20 000年或更早些时候就已生活在美洲大陆。印第安人最后一次大迁移大约发生在3000年以前。接着来的是爱斯基摩人,他们不停地往返于海峡两端,直到现代政治环境迫使他们留在海峡的这一边或另一边为止。总之,在离亚洲最近的美洲地区,这时的人口已十分稠密,从而阻止了进一步的迁移。
对这些早期的移民来说,过海到美洲大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困难。冰河时代末期,封冻了大量的海水,海面下降了140米,于是露出了一条宽2000千米、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陆桥。如此大的“桥”实际上是一块大而新的次大陆,为当时动植物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范围。而且,这一地区由于猛然低落下去,不是被冰覆盖着,而是被湖泊、沼泽、草地和冻土带的各类灌木所覆盖;这些植物为当时的大型哺乳动物如乳齿象、猛犸、麝牛、驼鹿、麋山羊和羚羊、骆驼、狐狸、熊、狼和马提供了牧场。由于这些动物越过陆桥来到美洲大陆,因此,随之而来的便是以捕捉它们为生的猎人。
当时迁居美洲大陆的移民几乎没带来什么文化,因为他们来自欧亚大陆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西伯利亚东北部。当然,他们都是组成小集团的猎人,仅拥有粗糙的石器,没有陶器,可能除狗外,也没有其他已驯养的动物。由于他们进入一块无人居住的大陆,因此,能毫无约束地形成自己的风俗,而没有雅利安人迁移印度河流域或亚细亚人和多里安人移居希腊时所受到的当地居民的影响。
楔状石核
从中国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新发现和研究的新成果来看,当前一种新的说法是:最早到达美洲的是中国华北人。因为美洲和亚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许多共同特征。然而,可以明确而生动地表明这种共同特征的文化遗物是楔状石核。1972年至1974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桑干河中游,河北阳原县虎头梁村附近的地层中发掘出200件楔状石核,这不仅超过了美洲各石器地点发现的楔状石核的总数,而且也超过亚洲任何一个遗址中发现的楔状石核的数量。在北美从最近发现的含有楔状石核的遗址来看,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是阿拉斯加科布科河下游的阿克马克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发现的楔状石核在类型和加工方法上都与虎头梁村附近发现的相同。据测定,阿克马克遗址的年代比虎头梁村遗址的时代为晚,因此从这里首先可以看出中国的华北地区与美洲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有过密切的文化联系。不仅如此,从现有的大量材料中可以看出其中时代最古老的楔状石核是从中国华北发现的。因此,中国的学者认为,广泛分布在亚、美两洲的楔状石核是首先在中国华北产生的。大约在2万年以前,制造楔状石核的技术方法由中国华北向外传布,逐渐由戈壁沙漠、中国的东北和西伯利亚进而传到了北美。根据对这些地区的材料所进行的综合研究,学者们认为,由中国华北分布出去的楔状石核不是技术交流的结果,而是由于中国华北的古猎人在追猎野兽的过程中把他们已经掌握的楔状石核的制造技术逐渐带到了遥远的美洲。
学者推断
长期以来,根据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和历史学等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按现在一般学者的推断,印第安人是在距今5万年至3万年前从亚洲的东北部,分批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从今天的地图上看,白令海峡是联系亚、美两洲距离最短的海峡,但如果从缺少海上交通工具又不具备海上活动经验的古代猎人的情况考虑,想要越过这段几十千米的海面,还是很少有此可能的。可是从古地质学的研究中,使我们知道,这里大约在7万年前,海平面曾经大为下降,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海底,形成陆桥。在距今2.5万年至1.5万年前是陆桥最早存在的时期,因此,在过去,白令海峡既非海峡也就不能造成古代猎人不可逾越的障碍。印第安人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陆续抵达美洲的阿拉斯加以后,又经过长期的不断迁徙,终于散布到北美和南美的大部分地区。
另外,从恐龙化石来看古代亚洲和美洲的关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一向被称为“古代陆生动物生长的摇篮和发源地”的中国内蒙古,也是亚洲和北美、欧洲古动物迁徙、交流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在中国二连发现的许多恐龙,如鸭嘴龙、原角龙、霸王龙、似鸟龙等,和北美发现的,不仅都属白垩纪晚期(距今7000万年),而且种类相同也相似。这也说明当时的北美和亚洲曾连接在一起,恐龙等爬行动物可以毫无阻碍地自由往来。按照人类学的研究,美洲印第安人以圆颅、宽面、头发硬直粗黑、汗毛稀疏为特征,同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相似,他们是蒙古利亚人种的一支。印第安人的皮肤是深浅不同的黄色和棕色,他们有用红色染料涂抹脸部和身体的习惯,所以过去流传的说法是把美洲印第安人通称为红种人(棕色人种)。
美洲印第安人的分布很广泛。随着历史的发展,美洲印第安人逐渐形成了很多不同语言、文化和习俗特点的部族和部落。
在公元15世纪末,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有100万人,在西印度群岛至少也有100万人,整个美洲印第安人的总数在1400万至4000万人之间。在南北美洲,独立发展起来的印第安人语言类别繁多,共有160种语别和1200种方言。许多印第安人的语言、语法也非常复杂,词汇竟达2万个之多。
远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大陆以前,印第安人已经创造了独特的古代文明,那时的美洲大陆和西印度群岛完全是印第安人的世界。
文化相似性
有关玛雅人的起源,它本身就带着很大的神秘性和传奇性。考古记录表明,最初的玛雅人在1500多年前“突然”出现了,是在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伯利兹城部分遥远的地区。玛雅文明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明的区别在于,玛雅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高级技术,而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经过了漫长的进化时期。
有一种说法是:玛雅人是某个国家的移民。或者是“失落的部族”后裔。这种说法令人费解,譬如国家的原体从何而来,外星移民的相貌问题等,都成为考古历史上的谜团。
这当中又有人将玛雅人的起源指向中国。其证据第一,则是中国殷商大军的东迁。甚至还有人指出迁移路线就是从当时尚未断开的白令海峡。
第二,玛雅人使用象形文字,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很相近,但符号组合比汉字还复杂,至今尚未有人能完全解读。
第三,艺术:以袋足彩陶罐袋为例,罐上的乳状袋足和鲜艳的色彩,以及对比强烈的红、黑色几何图案非常醒目。目前考古学家发现,乳状袋足是中国史前陶器中最有特色的器形,但它竟然在美洲多支印地安民族的陶器上可以看到。
第四,玉器:玛雅文物中有很多是玉器,在世界上只有中国人和美洲玛雅人两个民族,喜爱玉石并且具备精巧的玉器雕琢能力。更为巧合的是这两个民族都有把玉与生命、繁衍联系起来的信仰,有些玛雅玉器竟与江南史前文化─良渚文化的玉饰惊人的相似。
第五,信仰:玛雅文化中的羽蛇神形象与中国腾云驾雾的龙有些相像。玛雅壁画上的羽蛇神头像、玛雅祭司所持双头棍上的蛇头雕刻也接近龙头的造型。除此以外,玛雅人对于羽蛇神,和中国人对于龙的祭拜,都与祈雨有关。
第六,人种:从人种学上来看,玛雅人和中国人都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而且研究证明玛雅人与中国人的掌纹线极为近似。太极图:在玛雅的废墟中,竟发现与中国一样的太极图,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阴阳鱼”。
从现在发现的玛雅纪年碑上看,玛雅文明史应起源于公元前3113年,距今已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但根据《玛雅人编年史》看,玛雅的文明史一直可以上溯到1万年以前。
【知识链接一】
印加国王的黄金之约
1531年,皮萨罗为了传说中印加帝国的黄金,率领士兵,带着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大炮、火绳枪、利剑,离开巴拿马向秘鲁挺进。这时,印加帝国的第13代国王阿塔瓦尔帕刚夺得王位,成为印加第13代国王。皮萨罗乘虚而入,设下圈套诱捕印加国王。战斗进行了两天,印加4万多人的军队竟被180个西班牙人打败了,阿塔瓦尔帕国王也被抓住了。
战斗结束后,皮萨罗派人前往印加人军营搜刮财富,带回了价值8万比索的黄金。阿塔瓦尔帕害怕这些强盗会杀了他,便想出一个保命的办法。他对皮萨罗说:“如果你放了我,我将用黄金铺满这个房间。”
皮萨罗丈量了一下关押他的房间,那间房子有7米长,5.5米宽,3米高,约115立方米,需要40万公斤黄金才能堆满。印加王赎身价如此之高连皮萨罗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一发财良机。他对阿塔瓦尔帕说:“如果你守信用,实践你的诺言,我将恢复你的自由”阿塔瓦尔帕同意了,他为了求生下令印加军队不得采取行动,并将印加司令官查尔库奇马骗到卡哈马卡城。皮萨罗严刑拷打查尔库奇马,要他说出黄金藏地,因为在扣押皇帝期间,西班牙人曾三番五次出去寻觅黄金,但都扑空了,估计是印加人把黄金藏匿起来了。查尔库奇马受刑不过,极其痛苦地说“我没有拿走库斯科的黄金那些黄金仍在那里面。”后来,印加王的臣仆很快交来了巨额黄金。印加王宫的一间屋子里堆满了6米高的纯金首饰,还有两间房子堆满了银子。这样,印加王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一共交出了11吨成色最好的金子作为他的赎金。皮萨罗造了熔化炉,把这批印加黄金统统熔铸成便于随身携带的金锭。单皮萨罗一人便分到了重达800磅的纯金。然而,心狠手毒的皮萨罗害怕就此释放印加王无疑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打定主意杀掉阿塔瓦尔帕,以便去掉后顾之忧。于是,皮萨罗给印加王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于1533年7月26日在卡哈马卡城广场上将阿塔瓦尔帕公开处死了。
【知识链接二】
黄金王国的破灭
1533年11月,皮萨罗领着他的士兵一路烧杀抢夺,开进了印加帝国的首都,从此,印加被纳入了西班牙王国的势力范围。对皮萨罗来说这是他取得最终“胜利的光辉时刻”。当时,他的兄弟佩德洛·皮萨罗留给后人一段记载,讲到了他们开进库斯科城的情景:“我们看着这么多的金银器皿简直都惊呆了尽管最出色的器皿已被印第安人带走了。我们还发现了一尊金塑像,印第安人痛心地对我们讲,那就是印加王朝的始祖像。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金螃蟹,以及装饰着鸟、蛇、蜘蛛、蝎子和其他昆虫的金器皿。所有这些珍贵东西都是在库斯科城郊区一个洞穴里找到的。一个印第安人对我们说,在靠近维拉贡加镇的一个洞穴里,还隐藏着大量金板,那是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的兄弟瓦斯卡叫人用黄金铸造起来以装饰他的宫殿的。但是,告诉我们这个情报的印第安人几天后便失踪了……总之,所有这些金银财宝都被隐藏起来了,而且藏得使人再也不可能找到。祭司仰光叫奴仆把金银财宝运到隐藏地附近,随后再让另外一些印第安人替换他们。这些印第安人把财宝藏好以后,便遵循主人的命令,毫无怨言地吊死或跳崖自尽了。在这个国家里藏有数不尽的财宝,但是,只有奇迹才能使我们找到它们。”
【知识链接三】
墨西哥传说
关于阿兹特克族的定居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受他们的保护神维洛波切特利(Dios de la Guerra)的启示,他们去寻找一只鹰,它栖身在一株仙人掌上,口中还衔着一条蛇,找到之后就应该在那里建造城市。而阿兹特克人在墨西哥谷地的特斯科科湖中的一个小岛上找到了这只鹰,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建立了以后成为印第安著名古都的“特诺奇蒂特兰”,意即“仙人掌之地”。今天的墨西哥的国徽就是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在十六世纪西班牙入侵之前,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阿兹特克帝国的中心,拥有人口20万至3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但这座古城却在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下付之一炬。以后墨西哥人民在特诺奇蒂特兰的废墟上建立了墨西哥城。现在,这座城市的遗迹不断从墨西哥城的地底下挖掘出来。它曾经的辉煌繁荣仍在墨西哥人民心目中留着深厚的印象,无怪乎在墨西哥城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的阿兹特克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段铭文:“只要这个世界可以延续存在,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特诺奇蒂特兰这一名城的声威和光荣,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