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丘比丘:失落的城市
第三节 马丘比丘:失落的城市
马丘比丘城可分为梯田和城区两大部分,它的城区又以中央广场为界,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地势略高于下城。它的古城街道狭窄,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作坊、堡垒等各具特色。它城中的主要遗迹有古庙、太阳塔、大庙、拴日石、三重门、谷仓、大磨盘、神鹰庙、中央广场等,它们由纵横其间的台阶连接起来,有的石阶多达160层。城内的每个建筑都由巨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块与石块之间没任何黏合剂,却严丝合缝,甚至连薄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些石头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吨,其中一块石头有33个角,每个角都跟毗邻的石头上的角紧密结合。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
它位于现今的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千米,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马丘比丘在当地奇楚亚语的意思是“古老的山”,也被称作“失落的印加城市”,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由于独特的位置、地理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2007年7月7日,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与中国万里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和印度泰姬陵一同入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2011年,秘鲁政府宣布为“世界马丘比丘百年年”,以纪念马丘比丘印加古城建筑被发现100周年。
发现马丘比丘
其实在20世纪初,人们传说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神秘的古城。西班牙人在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对它一无所知,秘鲁独立后100年间也无人涉足。400多年的时光,只有翱翔的山鹰一睹古城的雄姿——它就是今天的马丘比丘印加遗址。
一百年前,即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考古学家宾汉姆(Hiram Bingham)在寻找“消失的印加城市”时,在原住民向导的帮助下,偶然发现了完全掩盖在一片厚厚热带树林之下的马丘比丘古城遗址。他曾经回忆:“我所知的世界上,再没有地方能和这儿的景色和吸引力相比……这儿有云雾缭绕的高大雪峰、奔腾咆哮的急流,婀娜多姿的巨大花岗岩壁傲然耸立在数千尺上。”
正因为宾汉姆论文的发表,马丘比丘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他算是马丘比丘的发现者吗?还有马丘比丘的财富都到哪里去了呢?
根据目前秘鲁人(特别是自命为印加后人的克丘亚族人)的论点,远在1901年,他们已“发现”了马丘比丘的存在。但是除了少数黄金饰物被当地的居民拿走以外,他们并没有动过马丘比丘的文物。他们认为,这些属于秘鲁的宝藏全被宾汉姆一扫而空。而宾汉姆说,“我们所收集的都已经安全地运到纽海文(耶鲁大学校址),其中包括当时建造和居住在马丘比丘人的遗骨,青铜器和壶钵陶器等”。事实上,被宾汉姆拿走的部分文物一直到21世纪初,才第一次在美国展出。
传说与传言
根据当地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印加的祖先来自目前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在海拔3808米的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传说居住在那里的太阳神和他的妻子月神把他们的子女送到人间,并且要他们找到一块像肚脐那样既柔软又充满养育生机的土地,在那里教育人们并建立他们的王国。这就是印加国都库斯科(Cuzco)的由来,而这位太阳之子就成了第一位印加。在当地语言里,库斯科的意思就是肚脐。而印加是国王的尊号,并不是国家名称。
像这样把开国的先祖和太阳神连接在一起的故事,并不新鲜。可是,即使从今天的游人眼光里来看,如果说库斯科附近山区里青葱碧绿的沃野是人间的乐土,那么在碧波浩瀚雪山环绕的的的喀喀湖畔,看到开阔而没阻挡的蓝天和日落月升并挂在天空的场面,也可勾起天上人间各有千秋的比较。
从开国到第八代的印加(从12世纪到15世纪初),印加王国只不过是一个以库斯科中心的山间小国。为了消除邻国给他带来的威胁,第九代的印加和他的儿子改变了治国的方针,和邻国发生武装冲突。当他的小儿子战胜了邻国后,就自立为第十代印加,开始了统一周边邻国的军事行动。当他在1493年去世时,印加王国的疆土已经扩张到包括今天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的全部、哥伦比亚的南部、智利的大部和阿根廷的北部。
有人把秘鲁称为南美的西藏。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不是无稽之谈。尽管说在疆土面积上秘鲁是南美洲的第三大国(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它有60%的人口聚居在超过3千米,面积不过四分之一的高原上,在境内还有11座超过6千米的高峰。但是最令人感到玩味的是居住在这个高原地带的印第安人,不论在身材、长相和服饰上都和藏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在的人类学已经接受了印第安人来自亚洲的理论。但是如果要把这个民族大迁移从西藏一直连线到秘鲁,那是不是会被人认为有点匪夷所思了?
百人铁骑摧毁了百年王国
作为一个农业中心、城堡或纪念中心,马丘比丘却坐落在蜿蜒奔腾的乌鲁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脉的2700米高空,位于曾经一度统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区的印加帝国的政治和商业中心库斯科西北大约40公里处。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判断,该古城建于15世纪的帕查库特克皇帝统治时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按照考古学界关于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一贯说法,位于南美的印加应当是最遥远的一个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了。印第安人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又分批数次穿过中美洲的咽喉要道,并经过数千年的培育,最终缔造了安第斯的奇葩——辉煌的印加文明,这个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文明。
为了统治这样大的范围,印加建立起沟通全国的山道,设置了快速信息传递的系统。但是,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交通网的形成虽然使得信息可以迅速的传达,却也种下了印加覆亡的种子。人口的移动大,造成了传染病的流传,第十二代印加就是死于沿着山道而深入国境,从西班牙传来的天花。当1532年被称为Conquistador的西班牙征服者皮扎罗(Francisco Pizarro)进入这个地区时,他的骑队就沿着山道势如破竹地侵入,在一年之间,整个印加王国就被消灭。
以一个只有一百余人的骑队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消灭了立国已经有几百年而且特别在后期声势浩大的印加王国,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难以解释的谜。不同立场的论者有不同的说法。早年白种人用这样的事迹来宣扬白种人的优越,而现代的印第安人却认为这只说明印加人民善良容易受骗的个性。
马丘比丘的作用
围绕马丘比丘最大的争议,就是它的作用。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1.马丘比丘是印加的“最后避难所”
宾汉姆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社会的诞生地。这一理论在1911年提出,当时宾汉姆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来到马丘比丘。宾汉姆随后修改了这一理论,指出马丘比丘是传说中的“迷失之城”维尔卡巴姆巴·拉·维加,最后的印加统治者于16世纪在这里与西班牙征服者爆发旷日持久的战争。然而,宾汉姆的这两项理论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考古学家已经发现真正的“最后避难所”坐落于伊斯皮里图大草原。这片丛林位于印加首都库斯科西部大约80英里。
2.马丘比丘是一个神圣的女修道院
宾汉姆还认为,马丘比丘可能是一座神庙,献给太阳贞女。贞女是献给太阳神印缇的圣女。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宾汉姆的研究小组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数十具地下骨骼,当时按照骨骼的大小简单地被认作均为女性。但在2000年,宾汉姆的理论被推翻,当时就职于耶鲁大学的沃拉诺对骨骼遗骸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和男性的比例各占一半左右。
3.马丘比丘是一个皇室静居之所
有学者认为马丘比丘是15世纪印加皇帝帕查库提时期的皇室静居之所,供其及皇室成员休息、狩猎和款待宾客使用。利马考古学家吉尔莫·科克表示:古城供帕查库提时期的皇室成员一年之中可能在这里逗留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这一“皇室房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主要基于16世纪的一份西班牙文献资料,上面提到的一处皇室房产被称之为“比丘”,所处地区与马丘比丘相同。
4.马丘比丘再现了印加的创世神话
一些学者认为,印加人建造马丘比丘拥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目的。意大利米兰综合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吉乌里奥·马格利2009年进行的研究发现,马丘比丘是印加宗教神话中一个虚构地带的缩小版。马格利指出,马丘比丘是一个圣地,朝拜者能够在这里体验他们的祖先经历的一次艰难旅途。这段旅途从玻利维亚的的的喀喀湖开始,而后进入地下,最后在库斯科附近的一个地区结束。
5.建造马丘比丘旨在向一圣地致敬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乔翰·莱恩哈德在1991年著作《马丘比丘:探索古代圣地》中提出,马丘比丘坐落于印加的一个神圣之地。马丘比丘所在的高山几乎完全被乌鲁巴姆巴河环绕。这条河在印加语中名为“维尔卡玛约”(Vilcamayo),意为圣河。莱恩哈德认为在马丘比丘特定地区看到的日出日落能够与夏冬至和昼夜平分点联系在一起,说明这座山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印加人认为太阳是他们的神圣祖先。而在这里,印加人首次将宇宙与安第斯山脉圣地联系在了一起,将地球与天空结合在一起。
绝大多数有关马丘比丘的理论都强调,无论是具有实际用途还是精神方面的用途,二者之间并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