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法艾东
第二节 他们来自法艾东
提丢斯-彼得定则
1772年,德国天文学家彼得在他编写的《星空研究指南》一书中,总结并发表了6年前由一位德国物理学教授提丢斯提出的一条关于行星距离的定则。
定则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取0、3、6、12、24、48、96、……这么一个数列,每个数字加上4再用10来除,就得出了各行星到太阳实际距离的近似值。(天文单位)
如:水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0+4)÷10=0.4天文单位。(实际为0.387天文单位)
金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3+4)÷10=0.7天文单位。(实际为0.723天文单位)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6+4)÷10=1.0天文单位。(实际为1.0天文单位)
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2+4)÷10=1.6天文单位。(实际为1.524天文单位)
照此下去,下一个行星的距离应该是(24+4)÷10=2.8天文单位。
可是这个距离处没有行星,也没有任何别的天体。彼得相信,“造物主”不会有意在这个地方留下一片空白;提丢斯则认为,也许是火星的一颗还没有发现的卫星在这个位置上的。但不管怎么说,提丢斯—彼得定则在“2.8”处出现了间断。
当时认识到的两颗最远的行星是木星和土星,这样按照提丢斯—彼得定则,继续往外推算,情况是令人鼓舞的:
木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8+4)÷10=5.2天文单位。(实际为5.203天文单位)
土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96+4)÷10=10天文单位。(实际为9.554天文单位)
丢失的行星
于是大家开始相信,“2.8”那个地方应该有颗大行星,但大行星到哪里去了呢?
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于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天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若用提丢斯—彼得定则计算结果为19.6天文单位,这一下提丢斯—彼得定则的可信性陡然高涨,于是几乎是所有的人都确信,在“2.8”空缺位置上,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这颗大行星很可能就是玛雅人历法中公转周期为260天的卓尔金年的那颗一时没找到的行星。于是一些天文学家纷纷投入寻找“丢失”了的大行星。但10年多过去了,一无所获。
1801年初,意大利西西里岛上一处偏僻天文台的台长皮亚齐在一次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过计算,它的距离是2.77天文单位,与“2.8”极为近似。新天体被认为就是那颗好多人在寻找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天体,并被命名为谷神星。但谷神星的直径经过几次测定,只有1020千米,这下可把大家弄糊涂了,怎么不是大个子行星,而是小个子行星呢?但令人不解的事情还在后头。第二年,即1802年3月,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一颗行星——智神星。除了略小之外,智神星在好些方面与谷神星相差不多,距离则基本一致。接着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到最后,前前后后发现并已登记在案的小行星总数竟已达4000多颗(据天文学家估计总数最后会达到150万颗),它们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里,即所谓的“小行星带”,该带的中心位置正好符合提丢斯—彼得定则给出的数据。
为什么在“2.8”位置上的一颗大行星会变成150万颗小行星?于是有学者猜测:是不是因某种人们暂时无法知晓的原因,原本存在的大行星爆炸了?那么是一种什么能量竟能使一颗大行星产生四分五裂的大爆炸?
玛雅之星
后来,在1846年和1930年,海王星和冥王星先后被发现,但这两次发现却对提丢斯—彼得定则的可信性提出了挑战,因为海王星离太阳的实际距离是30.2天文单位,而根据提丢斯—彼得定则得出的数值为38.8在文单位;冥王星到太阳的实际距离是39.6,而根据提丢斯—彼得定则得出的数值要77.2天文单位。提丢斯—彼得定则还能算是定则吗?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们旷日持久地争论不休,最终,提丢斯—彼得定则连同“2.8”处行星大爆炸之谜,一起成为一两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世纪之谜。
坚持“2.8”处行星大爆炸的学者,坚信那里原来有一颗在玛雅人心目中抹不掉的行星。前苏联天文学家萨伐利斯基为这颗行星还取了一个希腊神话中的名字“法艾东”,并给出了他推算的行星的直径和质量:直径约6000千米,相当于火星直径的88%,为地球的50%弱;质量则是地球的1/15,火星的2/3。“法艾东”的公转周期为260天。学者们根据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文明,估计当时的“法艾东”星球的文明,要远远超越我们地球现代的文明,他们当时的科学水准已经达到非常高的阶段,不仅在月球、火星、金星、地球上建立了宇宙基地,甚至在水星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踪迹。学者们认为,太阳系的文明发展史绝非起源于地球,而起源于“法艾东”星球,它的鼎盛时期早已出现于地球之前,而延续到地球这里的,将是太阳系文明的终结史。
第十颗行星
学者认为:大约在6500万年前,太阳系内存在着十大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法艾东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X行星。X行星即目前理论上认定存在的第10颗行星。近年来,天文学家们根据最新的测量数据,再次证明以冥王星2300千米的直径,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摄动力,去影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运动。这两颗行星的位置偏差决不应该由冥王星负责。故现在的各国天文学家都乐意接受这样的假设:应该存在一颗比冥王星更大、离得更远的第十大行星,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冥外行星,也叫“冥后星”或“x行星”。甚至在1946年,有天文学家根据行星每两组的对数值大体相近的规律,取水星、冥外行星的两个对数值为7.340,还由此算出冥外行星的距离为77.8个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685.8年。
那时太阳系中尚没有冥王星,它在6500万年前和它现在自己的大卫星“卡戎”(直径1200千米,与冥王星直径比为1.92∶1;质量比为6∶1,因此,往往被称为“双行星”),同时只是海王星的两颗卫星。那时海王星并不在现在的轨道上,而是在冥王星的轨道上。它拥有12颗卫星,没有行星环。如果上面的假设正确的话,那么提丢斯—彼得定则一点没有出差错,请看下表:
行星名 实测到太阳的距离 提丢斯定则距离
水星 0.387 0.4
金星 0.723 0.7
地球 1.000 1.0
火星 1.524 1.6
法艾东 2.793 2.8
木星 5.203 5.2
土星 9.554 10.0
天王星 19.60 19.2
海王星 39.60 38.8
X星 77.80 77.2
这一切吻合得那么好,难道事实果真如假设的那样吗?
行星之陨
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居住在2.8个天文单位上的法艾东行星上的外星人,已具备了星际移民的能力,同时,他们发明并利用了中微子通讯技术、反重力技术、无错位技术等等。其科学水平与文明程度,远比现在地球人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就在这时,一颗直径超过1万千米,质量超过50万亿亿吨的大行星(这颗行星可能就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可能是另一个恒星系统里的行星,也可能是一颗流浪星),在某种能量的牵引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以每小时20万千米的高速冲进了太阳系。它首先遭遇的是海王星,那时,海王星的八颗卫星正在近海点运行,而原冥王星及原冥卫一“卡戎”却正一左一右在远海点运行。
第一场遭遇战的结果是:大行星与海王星发生了猛烈地擦肩相撞,而且它一举击碎了海卫九和海卫十,扰动了海卫一和海卫二,使海卫一轨道偏心率变为0,运行逆向,并使海卫二的轨道偏心率达到了0.75,远远超过了太阳系内的所有的卫星和行星。冲击导致海王星脱离了当时的轨道,使其带着八颗卫星和两颗卫星的残片(后形成海王星环)紧跟大行星向太阳系内部运行。
至于原冥王星和原冥卫一“卡戎”却因正在远海点运行,又受大行星撞碎两颗海卫的冲击波和冲击碎片的影响,等它们分别返回近海点时,海王星已“离家出走”。这两个“难兄难弟”只得相互“依靠”起来(冥卫一的自转和绕冥王星运动的周期都是6.39天,而冥王星自己的自转周期也恰好是6.39天)。这就是冥王星在大行星中个子最小的原因。
而“离家出走”的海王星本身,则大约在弧线飞行直线距离13.5亿千米后,即完全摆脱掉了这颗大行星的冲击摄动力,从而停留在新的轨道上继续围绕太阳旋转。
那颗肇事大行星第二个遭遇的是天王星。它在低空横穿天王星轨道时,将天王星的一部分物质“拉”了出来,被“拉”出来的物质在脱离天王星本体一段时间之后,又因受天王星的引力作用而重新砸向了天王星,结果砸歪了天王星的自转轴,使天王星从此以后“躺”在轨道上绕太阳转。
随后,大行星一举撞碎了一颗土卫,从而演变成了今天的土星环;又撞歪了土卫九,使其成为了土星庞大卫星系统中唯一的一颗逆行卫星。
除此以外,大行星仍觉“意犹未尽”,它横冲直撞到了木星区域的最外层,结果把部分卫星冲得“晕头转向”,使木卫六、木卫七、木卫八、木卫九、木卫十、木卫十一、木卫十二、木卫十三脱离了原先行星赤道面内的轨道,同时使木卫八、木卫九、木卫十一、木卫十二运行逆向。
至此,一路“冲冲撞撞”而来的大行星已略微改变了一下航向,结果歪打正着,它把最后的撞击点毫无误差地直指繁衍着一代高度文明的法艾东星。
星际移民
可以想象,大祸临头之下,法艾东星上的高智慧外星人会采取如下的自救措施——
经反复核算无误后,整个法艾东星都紧急动员了起来,全球通力合作,倾一星之力聚集了几乎所有的热核武器对大行星进行了定向位移爆破,试图使大行星略微改变航向,只是大行星的个头太大,惯性冲击力又太强,整个计划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采纳星际移民,但最后也只有少数人得以先后移民到撞击面后方的火星、地球和金星的生态基地上。
数月数日后,仍留在法艾东星上还没来得及加入移民队伍的数亿万外星人,惊恐地举目注视着大行星向他们飞速撞来,一声天崩地裂,大行星把法艾东星撞成了无数个碎片,自身也四分五裂,其中大的就形成了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和义神星等著名的小行星,而部分小碎片则呈放射状地向撞击面后方飞射而出。
正对面的火星首当其冲,无数的小碎片在火星上形成了炽烈的流星雨。全球温度的升高首先将火星上的冰川融化,从而在火星上形成了无数条汪洋恣肆的河流,但接踵而至的持续不断的高温和冲击,又很快将火星上的浩渺大水、万顷碧波全部蒸发冲击殆尽,只留下如今突然中断的大小河床故道。但这又无法形成海、湖、潭等成规模的遗迹。金星亦未能逃脱这次厄运,一块大碎片在飞掠火星轨道、地球轨道后,一头撞到了金星上,结果使金星自转发生了方向性变化。
故星怀念
同时,另一块直径约12千米,重达14万亿吨的碎块却被撞向了地球,并不偏不倚地撞在了地球的表面上,结果,地球好像一下子受到了数以百万计的氢弹袭击,遭到了严重的创伤。被抛起的尘埃在地表上形成了厚厚的云层,地面变暗、变冷,依赖于阳光的植物大量枯萎、凋谢和死亡。地球上3/4的生物也很快衰落,已“统治”地球达1.5亿年多的恐龙同时遭受到了灭顶之灾,短时间内很快销声匿迹直至灭绝。
这样,移民到地球上的法艾东外星人必然再次遭受重创。不过他们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6500万年间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之后,他们又多次遭受诸如地极地磁逆转、大西洲沉没等一系列灾难性、毁灭性打击,但他们一息尚存,绵绵不绝,一部分人转入海底,成为了海底人,一部分人转入了地下,成为地底人,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这些法艾东星球上外星人的后裔——玛雅人,依然保留了关于法艾东星的编年历,他们巧妙地使用了将卓尔金年和地球年协调并用的古老历法,以表示对“故星”刻骨铭心的怀念之情。
“大行星撞击说”不但解开了太阳系内许多千古不解之谜,同时也解开了玛雅人怎么会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以及玛雅人在已知天王星、海王星的前提下,却又不知道离海王星并不遥远的冥王星这两个世纪之谜。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玛雅人就是法艾东星移民,那么他们知道天王星、海王星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在法艾东星存在的年代里,太阳系中尚无自立门户的冥王星,所以玛雅人自然不会知道已“升级”成为大行星的冥王星了。
玛雅文明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延续,亚特兰蒂斯文明又是法艾东星文明的延续。随着时间的消逝,亚特兰蒂斯文明沉没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底,而玛雅文明则断代在热带丛林中。当人们面对今天在森林里出没的原始的印第安人时,想起他们祖先如此光辉的文明史,除了几许惊讶,几许叹息,还能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