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华纳科:创世中心
第二节 蒂华纳科:创世中心
太阳神话
在南美洲玻利维亚共和国与秘鲁共和国交界线上,有一个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据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考证,的的喀喀湖与安第斯山脉是同时诞生的,在非常遥远的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至志留纪(距今约4亿年至9亿年),地壳运动频繁,当安第斯造山运动中隆起这条山脉时,在山脉的心脏地带,发生了一系列断裂下陷,形成了海拔3812米的的的喀喀湖。
根据古代神话传说,的的喀喀湖是太阳神的眼泪汇集而成的无名湖。这是由于太阳的儿子独自在湖畔游玩,被山神豢养的一群豹子吃掉了,太阳神痛哭儿子,泪流满湖。太阳神在湖中的太阳岛上创造了一男一女,男的名叫阿亚尔·曼科(也叫曼科·卡帕克),女的名叫玛玛·沃利奥,二人结为夫妻,而后子孙繁衍,成为印加民族。由于湖区周围的群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因而当地居民把这个湖称为“丘基亚博”(意为“聚宝盆”)。印加族人极崇拜太阳神,痛恨吃掉太阳神儿子的豹子,就用一块大石头象征豹子,放在太阳神庙里代替祭祀的牺牲。“石豹”在印第安克丘亚语中的发音就是“的的喀喀”,因此,这个湖被称为“的的喀喀湖”。
创世中心
1995年5月,南美洲的“蒂华纳科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神秘的马丘比丘古城一起,被誉为南美最负盛名的两大古城。
在古印第安语中,“蒂华纳科”(Tiwanaku)有“创世中心”之意。确确实实,这座古城处处充满着神秘气氛。从远处看,它异常地宏伟壮观,大批的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达的古文化麇集于一地。西班牙人征服玻利维亚之后不久,史学家维加曾对这座古城做过详尽的描述。这位西班牙史学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蒂华纳科城中庞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这些石门矗立在长达30米、宽达15米、厚达6米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而成……当时的人类,运用什么工具和器械,使用什么方法,完成规模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回答……我们也无从得知,如此巨大的石头当初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运载到这里来的……”
在的的喀喀湖东南21千米处,有个蒂亚瓦纳库文化遗址。以大量精美的巨石建筑而闻名于世,是古代美洲最卓越的古迹之一。蒂亚瓦纳库原来的名称被叫做“泰皮卡拉”,这个词在艾马拉语的意思是“中心之石”,可能由于克丘亚族人对这个词的讹读,而误称为“蒂亚瓦纳库”。现存的蒂华纳科古城遗址主要包括太阳门、地下神庙、亚卡帕纳金字塔以及卡拉萨萨雅广场四部分。
在遗址附近,发现有一条印加古路的路基,从路延伸的方向来判断,很可能是从秘鲁的库斯科到厄瓜多尔的基多。据考古学家考证,古代印加人在道路建设方面的成就特别突出,有两条主要道路贯通全国:一条是高原道路,起自今哥伦比亚,贯穿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再由阿根廷而达智利;另一条是沿海道路,北起南纬1°,靠近厄瓜多尔边界的通贝斯,向南贯通秘鲁沿海一带,进入智利中部,路面宽阔,沿途逢山开隧道,遇河架设桥梁。除以上两条主要干线外,还有不少支路通向全国各地。途中设置驿站、要塞和烽火台。这些道路为运输、行军、传达命令、首领巡行提供了方便。古代印加的道路,比当时欧洲的公路要好得多。
太阳门
太阳门是蒂华纳科古城最吸引人的地方,被称为“世界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不但是一件世界级的艺术精品,而且被专家们看成是雕刻在石头上的一套既繁复又精确的历法。
太阳门巍然矗立在古城的西北角,是一座用整块青灰色巨石雕琢而成的建筑,约有3米高,5米宽。整块石雕的重量估计在10吨以上。乍看之下,它使人们联想起巴黎的凯旋门,只不过规模要小得多。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地从“太阳门”中央射入,风光旖旎。
太阳门屹立在蒂华纳科古城广场上,有如一扇幽冥之门,连接着两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太阳门的两侧画着48幅方形图案,分列三排,簇拥着太阳门上方的一个会飞的“神”。此外,太阳门上还镂有许多象形文字。最先尝试释疑这些象形文字的是考古工作者贝士基,后来阿希敦继承了他的事业。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49年结束了此项研究。结论令人吃惊,原来太阳门上镂刻的象形文字是一份天文历!这个古老的天文历与现代太阳历大相径庭,独具特色。它的一年不是365天,而是只有290天,并且一年的12个月中,有10个月只有24天,其余2个月25天。除此之外,这部天文历还包涵些什么含义呢?古代印第安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对此,我们无法得知。此外,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石料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它是怎样搬运到蒂华纳科来的?玻利维亚的科学家做过实验,结果是: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太阳门的重量在100吨以上,该需用多少人力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第安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莫非蒂华纳科古城不是建于1500多年前,而是史前时期的产物?
太阳门上另一神秘耐人寻味之处是雕刻在东正面门楣上的“回纹”图形。围绕该图形,考古学界形成了关于蒂华纳科古城建立年代的争论。这些“回纹”图形是一系列代表阶梯金字塔的几何图形,连绵不绝地排列在门楣上,有些直立,有些倒立,据说也具有历法上的功能。在右边第三列上面雕刻的是一只大象的头颅、耳朵、长牙和鼻。这个发现令人惊异,因为美洲地区根本就没有大象。不过,考古学家后来找到的证据却显示,在史前时代,美洲确实曾经有过大象。一种学名为“居维象亚科”的哺乳动物曾经出现在南美洲,尤其是在安第斯山脉南端,直到公元前10000年左右才突然灭绝。这种长蒜鼻动物类似今天的大象,有长牙和长鼻,模样酷似蒂华纳科古城太阳门上雕刻的“象”。在太阳门上的一群风格独特的动物图像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已经绝种的生物。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中一种生物已经被辨识为“剑齿兽”。它是一种三趾两栖哺乳动物,身长大约9米,肩高5米,模样酷似犀牛与河马杂交生下的一种体形矮胖粗短的动物。如同“居维象亚科”哺乳动物,剑齿兽在鲜新世(大约12000年前)结束时才绝种。于是,考古学家们推定,蒂华纳科的建城年代属于洪积世末期。此说向历史学界的正统观点——蒂华纳科古城只有1500余年的历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雕刻在太阳门上的剑齿兽头像不下几十处之多。这种丑怪动物的图像,并不仅仅出现在太阳门上,而且在蒂华纳科古城出土的陶器碎片上随处可见。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件雕刻品以完整的、立体的方式再现了这种古代生物的雄姿。此外,在蒂华纳科发现的古生物图形中,还包括一种已经灭绝的在昼间活动的四足兽,以及一种学名为“后弓兽”、体型略大于马、足部有明显三趾的古代哺乳动物。由此可见,太阳门不仅清晰地记录了天文学家的观测和计算,而且是一本记录古代珍禽异兽的“图画书”。难怪考古学家公认它是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地下神庙
蒂华纳科古城的第二个奇观是地下神庙,里面有印第安人传说中的“维拉科查”神像。神像高约7米,坐北朝南,背对着的的喀喀湖古时的湖岸线。在位于神庙中央并代表维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后面,排列着两座比较矮小的石碑。它们代表的是维拉科查传说中的门徒。
供奉维拉科查雕像的“地下神庙”是露天的,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状像一座游泳池,深达6米。庙堂的地板用坚硬平滑的碎石铺成,约莫40米长、30米宽。墙十分坚固挺直,由许多块大小不一、搭配得天衣无缝的方石组成,接合处完全不使用灰泥。沿着墙体,每隔一段距离便矗立着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许多世纪以前,有个不知名的工匠将维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红色石柱上。尽管饱受风沙侵蚀,肖像所呈现的面容依旧那么祥和恬静,流露出一股莫名的震撼力。他的额头宽阔,眼睛又大又圆,嘴唇丰润,鼻子挺直,鼻梁虽然狭窄,却向两边伸展到鼻孔。这张脸庞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造型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须,使他的下颚看起来比太阳穴还要宽广。雕像的头颅两侧和耳朵上、下方,均雕刻着奇异的动物图形,看起来像体形硕大、举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动物。地下神庙里除了“维拉查科”神像外,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数以百计用岩石雕成的人头。这些人头全都是完整的头颅,一颗颗从墙上凸出来,栩栩如生。至于它们的用途,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亚卡帕纳金字塔
地下神庙的西边是蒂华纳科四大遗址之一的“亚卡帕纳金字塔”。如同埃及吉萨地区的金字塔一样,它依循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兴建,精确度令人叹为观止。跟埃及金字塔不同的是,它的地基并没那么方方正正。不过,单凭690米的边长,这座金字塔就完全有资格被尊为古建筑一大巨作。考古学家推测:当初兴建这座金字塔时,先用泥土堆成山丘,再在表面覆盖巨大的中性长石,砌上阶梯,对塔身进行打磨。综观整个金字塔,可以看出它的兴建绝非单纯为了装饰或仪式用途,相反,倒是有可能曾经被当做某种神秘的“装置”或机械而使用。在金字塔内部,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个纵横交错、用上等方石砌成的渠道网。这些渠道的角度和连接点都经过仔细测量和设计,误差只有1/50英寸。渠道的最初功能是将水从塔顶的贮水池一层一层引下来,注入环绕塔身的壕沟,冲刷金字塔南边的地基。然而,动用那么庞大的人力,花了那么多心思建造这个复杂的引水系统,肯定还有某种特定而重大的用途。据此,有些考古学家猜测,亚卡帕纳金字塔的兴建跟祭拜雨神或河神的某种原始宗教有关,目的是对水的威力表示无上的敬意。另一些学者认为,亚卡帕纳金字塔内部神秘的“科技装置”跟死亡有关。这座金字塔名为“亚卡帕纳”(Akapana)。在目前仍旧使用的古代文玛拉族方言中,Hake意指“人类”或“人们”;Apana意指“死亡”(这里很可能指被水淹死)。因此,Akapana指的就是人们死亡的地方。还有一些学者在仔细研究了亚卡帕纳金字塔内部引水系统的特征后指出:这些人工水道极可能是洗矿设备的一部分,也许是用来冲洗附近开采的矿砂。
从亚卡帕纳金字塔往西,便可见位于蒂华纳科古城西南角的卡拉萨萨雅广场。卡拉萨萨雅广场被当地人称为“石头竖立的地方”。为什么当地人这样叫呢?原来广场旁那座用不等边四边形巨石砌成的墙,每隔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树立着一根形状如短剑、高12米多的石柱,尖端朝天,底部插入的的喀喀湖畔高原的红土中。以这种方式建成的石栅栏相当辽阔,面积达500平方英尺,比沉陷在地下的神庙高出地面约两倍之多。
卡拉萨萨雅广场的用途是什么?学者们一般认为,它主要用于观测天象,订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期,精确预测一年的四季。墙中的某些装置(包括墙体本身),显然是配合天上的某些星座而设计的,以方便测量春、夏、秋、冬四季太阳出没的方位角。
编年史家皮德罗·迪里昂在论及蒂华纳科古城时写道:“每一个到过蒂华纳科古城的人都无法不为它的恢宏气派和神秘气氛所震慑,每一个考古学家都会有探寻它的真正主人的欲望……”。
建筑的奇迹
4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这座古城遗址时,仍然无法不为它的气势所震慑。尽管几个世纪以来饱受掠夺,蒂华纳科城周遭依旧散置着一座座用整块岩石雕凿成的碑柱。这些石头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笨重,却又切割得如此的整齐,雕凿得如此的精美,以至于人们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出自神祇之手。尤其是那些1.8米长、0.5米宽、如同玩具一样散落一地的石头水管,其制作之精巧令人吃惊。与如此精巧的石制水管相比,如今的水泥管真可谓粗制滥造。对此,人们不免心存疑问:蒂华纳科城的祖先们究竟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制作了这些水管?这个城市隐藏着什么秘密?来自别的世界什么样的信息在玻利维亚高原上等待着人们去解释?我们又将从中窥探到什么?
要知道从环境来看,那里位于海拔3812米的荒漠高原上,这里低压、缺氧、空气稀薄,寒风阵阵,彤云滚滚,必须到5千米以外的高山上去挖取巨大石材,一般石块重达数吨、数十吨,有的石块重达200吨。据考证,古印加人不会冶炼铁,他们没有钢铁工具,没有炸药,更不可能有飞机、火车或汽车、拖拉机。当时美洲人还没有创造出任何机械、轮子和绞车。在高寒、低压、缺氧,甚至连呼吸都极为困难的恶劣环境中,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从高山上挖取这样巨大的石块?怎样经过崎岖的山路把每块重达数吨、数十吨甚至重达200吨的巨石运到湖畔广场工地上并抬上高耸的城堡、宫殿的顶部呢?当时根本没有起重机之类的先进器具,光靠人力,运用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据有人计算,散布在石豹湖畔的所有巨石建筑物的总工程,比修筑埃及金字塔还要艰巨。究竟是何人何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石豹湖畔的奇迹呢?西方学者对此议论纷纷。
西方有些人认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印加族人,根本不可能在石豹湖一带的层峦叠嶂之中创造出辉煌的蒂亚瓦拉科文化。20世纪60年代,作家路易斯·波威斯和雅克·伯杰曾认为,在非常遥远的古代,来自金星的“天外来客”——外星人,曾在石豹湖畔的高原居住过,创造了湖畔的奇迹,有人认为湖畔的太阳门楣上的图案描绘了外星人的形状,湖畔的巨大石像上精确地记载着27 000年前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