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旋律线

第二节 旋律线

旋律线亦称曲调线,是指在旋律进行中,由于音高的变化而形成上、下起伏的线条。一般来说,它随着感情的起伏而起伏,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旋律线的起伏,具体表现在音高的进行方向与节奏的疏密等方面。音高的进行方式包括平行、上行、下行。就旋律线条运动的形态而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级进

依照音阶的顺序上行、下行或上下交替进行称为级进。旋律上的连续级进,比较接近语言声调,是构成歌唱性曲调的基础。

例2-2-1

这首[德]贝多芬的《欢乐颂》呈现的是由上、下行交替而成的旋律线条,这种进行具有平稳、流畅的艺术效果。

例2-2-2

这首歌曲以迂回缠绕的下行级进形成了作品各乐句的主要特征、装饰音以及增二度级进的特殊音调效果,使该曲隐含着忧伤的情绪并彰显出鲜明的风格特征。

例2-2-3

上例中的上行级进,表达了一位家乡被日寇占领的同胞急切回去进行抗战的坚定信心。

一般而言,在级进中,上行级进的自然力度趋于渐强,使情感增长;下行级进的自然力度趋于渐弱,使情感缓和。

二、跳进

三度及三度以上的旋律音程进行称为跳进。

1.小跳

小跳中包含小三度与大三度两种音程,这种手法常与级进结合运用,具有一种平滑、婉转的艺术效果。

例2-2-4

例2-2-5

以上两首歌曲的旋律进行都以三度跳进为基础,其中《爱我中华》以大三度跳进为基础,其旋律风格欢快明亮;《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以小三度跳进为基础,其旋律风格柔美婉转。

2.大跳

大跳主要指四度及四度以上跳进的旋律音程。其中,以纯四度、纯五度和小七度(民族歌曲)跳进最为典型。

例2-2-6

例2-2-7

以上两例,运用属音到主音上下四、五度典型的跳进,深刻地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除此之外,《义勇军进行曲》、《走向复兴》等大量歌曲的曲调,均广泛采用属音到主音四、五度跳进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构成了旋律发展的核心。

例2-2-8

此曲以和弦分解式的三度至五度跳进进行为特点,突出了欢快明亮的情绪。

六度以上的跳进多用来表现乐曲中较大的感情起伏,或突出某字、某词、某一句话及加强某一种语气,也常用在词曲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形成作品特色的乐曲中。如下面四个例子:

例2-2-9

例2-2-10

例2-2-11

例2-2-12

上例《交城山》中,第五小节的六度跳进突出了一种地方语言韵味,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七度跳进中,大七度跳进运用很少,小七度跳进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跳之一,运用十分广泛。八度及复音程跳进中,八度跳进运用较为广泛,复音程跳进因受演唱音域的制约,运用较少。这些跳进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例2-2-13

例2-2-14

例2-2-15

例2-2-16

例2-2-17

例2-2-18

三、同音反复

同音反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乐音反复出现的进行。这种进行方式突出特定的节奏与表情,一般情况下节奏比较短促,速度也较快。

例2-2-19

上例是《卖报歌》的第一句,两小节的同音反复再配以歌词“啦啦啦”,呈现出孩童般的活泼景象。

例2-2-20

例2-2-21

上两个例子中的同音反复,强调了某种语气,使人印象深刻。

例2-2-22

此曲的同音反复,表现出一种语言化的、宛如痴情梦幻般的自言自语。

以上分别讲述了旋律线的不同形态以及各种形态的一般运用情况。在实际写作中,各种组合要基本符合以下两点:第一,以级进进行为主,以跳进进行为辅;第二,六度音程以上的大跳后要作反向进行,以保持旋律平衡的整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