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的声调与声韵
所有诗词都讲究合辙押韵,歌词亦是如此。因此,歌词包括声调和声韵两个方面。
一、声调
声调是指语言中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在声调上有着明显差异,因此,这里仅以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平仄为基础进行说明。四声平仄是同音字上的四种不同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如下例所示:
例3-1-1
掌握四声平仄的基本规律,是把握和处理好歌曲创作中语调与音调协调统一的根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声韵
“声韵”在汉语中,通常是指一个音节的收音(一个字的韵母)。如:“妈”(mā)字的韵母“ɑ”;“表”(biǎo)字的韵母“iɑo”。经过音韵学家们长期的整理,将各种汉字中相同和相近的韵母归纳成了诗界所通用的十三道辙,也叫十三韵。每个声韵由两个字代替,分别称为“发花”、“梭波”等。
例3-1-2
合辙押韵是诗歌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关键要素,也是广泛流传的根本。
歌词常见的押韵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句句韵
句句韵是指每句都押韵。这种方式以其特有的声韵结构,形成连贯、紧凑、顺畅的效果。如下例所示:
例3-1-3
山寨相亲
晓光词
善良的阿爸躲进青翠竹林,(lin)
慈祥的阿妈低头编织彩锦,(jin)
相亲的阿哥走进山寨门,(men)
美丽的小阿妹急得无处藏身。(shen)
劈柴的阿爸笑得难合嘴唇,(chun)
做饭的阿妈急得鸡鸭不分,(fen)
勇敢的阿哥急得汗湿衣襟,(jin)
幸福的阿妹羞得脸儿似云。(yun)
这首歌词整篇用的是“人辰”韵(in、en、un)。歌词以情景画面式的叙述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物心理丰富变化的过程。押韵方式的选用对作品情绪的渲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下例李叔同的《送别》使用的是“言前”韵。
例3-1-4
送别
李叔同词
长亭外,古道边,(biɑn)
芳草碧连天。(tiɑn)
晚风拂柳笛声残,(cɑn)
夕阳山外山。(shɑn)
2.偶句韵
偶句韵是指偶数句的句尾押韵。这种押韵方法最常使用在“呼应”句式当中,使单、偶句之间形成对比统一的关系。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偶句中,使用了“中东”韵:
例3-1-5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shenɡ)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shenɡ)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minɡ)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chenɡ)
除了“呼应”句式外,还有一种“起承转合”式的声韵结构,这种句式的特点是首句、偶句与末句合韵。《诗经》中就有多篇采用了这种形式,如《周南·关雎》中第一、二、四句运用“由求”韵。
例3-1-6
关关雎鸠,(jiu)
在河之洲。(zhou)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qiu)
又如方冰作词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所采用的是“遥条”韵。
例3-1-7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cɑo)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liɑo)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xiɑo)
3.换韵
换韵是指在歌词中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采用不同的声韵。这种押韵方法,可使诗歌的声韵丰富多变,从而有利于情感的深化与展开。如山西左权民歌“开花调”《有了心思慢慢来》:
例3-1-8
樱桃好吃树难栽(zɑi)
心中有事(哥哥呀)口难开(kɑi)
山丹丹开花背凹凹开(kɑi)
有了心思(妹妹呀)慢慢来(lɑi)
谷地里带高粱不一般般高(ɡɑo)
人里头挑人哥哥呀数你好(hɑo)
青石板开花光溜溜(儿)(liu)
俺要比你(妹妹呀)没一头(儿)(tou)
上例开始的四句采用“怀来”韵;第五六句换用“遥条”韵;最后两句又换为“由求”韵。又如下例《桂花开放幸福来》(崔永昌词):
例3-1-9
桂花生在硅石岩,
桂花要等贵人来,(lɑi)
桂花要等贵客到,
贵客来到花才开!(kɑi)
桂花好比苗家的心,(xin)
贵客就是解放军,(jun)
毛主席他比太阳明,(minɡ)
照亮苗家桂树林。(lin)
上例中,第一段的所有偶句使用了“怀来”韵,第二段换用了“人辰”韵;第一段歌词用“桂花”比喻了等待贵客的急切心情,第二段用“桂花好比苗家的心,贵客就是解放军”这样真挚的情感点明了“桂花”和贵客的所指。不同内容的段落之间进行换韵,反映了人物情绪的不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