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节拍

第三节 节奏、节拍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节奏、节拍以及速度是音乐的时间形式。音响运动中的快慢、强弱的不同组织与连接方式,构成了不同的节奏、节拍及速度的表现形式。

一、节奏

节奏是指音响长短的连接、停顿形态及其组织形式。在音乐作品中,节奏是与调式音高结合,并在速度、力度等要素的作用下来塑造形象、表现思想的。

1.节奏在旋律中的作用

节奏是旋律的骨骼,它将散沙似的乐音有规律地组织起来,推动音乐向前运动。旋律的节奏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律动中的一种艺术提炼。如进行曲的步伐节奏、各种有规律的劳动节奏、各种舞蹈音乐的特性节奏和自由节奏,等等。

例2-3-1

例2-3-2

上例作品取自陕北民歌,前四句运用舒缓的节奏(采用2/4拍),音乐具有叙事性;后四句经过改编,将原曲调的节奏加以紧缩(采用了3/8拍),使情绪顿时变得欢快明朗,与前半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节奏的组合形态及其运用

节奏在音乐艺术中,是最为主要的表现要素之一,也是最根本的表现要素,其组合形态丰富多样。在“基本乐科”中,节奏的组合形态划分有“平均型、长短型、短长型、复合型”几种类型。

例2-3-3

在歌曲创作中,常用的基本节奏形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均分式

每个音的时值相同,构成均分式节奏形态。在不同的节拍中可以组成不同的样式。

例2-3-4

这种节奏形态音与音之间是等时值平稳运动,一般用于歌曲的开始段落。

例2-3-5

作品表现了一个纯朴的姑娘送恋人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均分式节奏形象地刻画出这种缠绵的情调,形成了具有戏曲拖腔的曲调特色,增强了细腻情感的表述。

例2-3-6

例2-3-6中,富有民族特色的衬词和歌词巧妙地与较快速度的均分式节奏形态相结合,使歌曲情绪热烈、欢快。

(2)细分式

后部分按前部分细分,或长音之后的若干音被逐渐裁短,形成前松后紧的节奏形态;或者颠倒过来,前部分按后部分细分,形成前紧后松的节奏形态。如:

例2-3-7

例2-3-8

上例选自《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开始部分,起句便是细分式节奏形态,曲调起伏跌宕,气势磅礴。

例2-3-9

上例是一拍一个细分式节奏形态的连续进行,曲调情意浓浓、纯真动人,唤起人们对慈母无限的思念。

(3)附点式

利用附点使前音符增加一半时值的方法,形成前长后短的节奏形态。如:

例2-3-10

这种节奏形态经常与细分式节奏形态结合起来使用。如:

例2-3-11

上例全曲贯穿着附点节奏形态,使曲调充满了活力,表现了工人们劳动时的愉快心情。

例2-3-12

上例全曲同样贯穿了附点节奏形态,曲调舒畅,展现出一幅茫茫海面上船儿随风逐浪的摇曳景象。

(4)切分式

当一个音从弱拍或弱位开始,延续到下一强拍或强位,因而改变了正常的强弱规律,将重音转移到弱拍或弱位上时,便形成切分式节奏形态。如:

例2-3-13

例2-3-14

上例采用切分节奏形态和附点节奏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雄壮豪迈、坚忍不拔的列队行进形象。

例2-3-15

上例选自《黄河大合唱》中《怒吼吧,黄河》的结尾部分,在这里使用了一连串的切分节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5)弱起式

从弱拍或弱位开始的节奏形态。如:

例2-3-16

例2-3-17

上例由弱起附点节奏形态与均分式节奏形态组合而成。弱起节奏适用于各种体裁的歌曲,如下面几个例子:

例2-3-18

上例是在弱拍强位上构成的弱起节奏形态。

例2-3-19

上例是在强拍弱位上构成的弱起节奏形态。

例2-3-20

上例是在弱拍弱位上构成的弱起节奏形态。

(6)休止符

休止符与音符一样,在节奏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形成句逗、分句的主要标志,还直接参与节奏组织内部的运动,可使旋律增添戏剧性,运用恰当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具有多重表达作用。如:

例2-3-21

休止符对该作品在语气、情绪、气氛的渲染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自由节奏

自由节奏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散板”节奏形态,在记谱上,自由节奏形态的音符仍是以拍为单位来组织的。在歌曲的自由节奏形态中,有时使用临时小节线或虚小节线来提示句子的结构单位,便于指挥者或演唱者明确表现音乐结构。如:

例2-3-22

(8)节奏型

在音乐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固定节奏形态,叫做节奏型。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型可使音乐形象生动,乐思统一。

例2-3-23

上例中,前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是源于生活中人们在欢庆宴会上相互祝酒时的语气节奏形态,深刻而鲜明地表达出作品人物发自内心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例2-3-24

上例中,运用弱起节奏型,准确地刻画出了游击队员在游击战斗中“神出鬼没”的人物形象,并使音乐生动统一。

3.节奏与速度的关系

速度是指音乐的快慢程度及其变化频率,速度是节奏、节拍存在的时间环境,任何音乐都是在一定的速度中陈述的。因此,节奏形态的疏密、节奏型的运用与节拍的设定,都必须与特定的速度相联系。在不同的速度条件下,同一种节拍以及同一种节奏形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意义。

例2-3-25

这是一首委婉动听、速度稍慢的歌曲,在小柔板的速度条件下,音乐呈现出流畅自如的节奏律动。假如将其速度变快或变慢,则会破坏原歌曲所要表现的抒情性。由此可见,速度在音乐表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速度与力度在歌曲中的运用

速度在歌曲中主要有基本速度和变化速度两种方式。

(1)基本速度

基本速度是指整首歌曲或某一段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陈述。如进行曲、舞曲等。

(2)变化速度

变化速度是指歌曲结构内部或段落之间在速度上的变化过程。其中,段落之间的速度变化是以不同的速度术语进行标记;结构内部的速度变化主要有减慢、加快与恢复原速三种方式:

①减慢速度。常用的有:渐慢(rallentando缩写rall.,或用ritardando缩写rit.)、突慢(ritenuto缩写riten.)、稍慢(meno mosso)、放宽(渐慢的同时力度加强allargando)等。

②加快速度。常用的有:渐快(accelerando缩写accel.)、稍快(più mosso)、快一倍(按照音符的长度,速度加快一倍doppio movimente)、慢起渐快(lento poi accalerando)等。

③恢复原速。用于在减慢或加快之后恢复原来的速度,可直接标记为:恢复原速(a tempo)。

速度与力度是互为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即速度的渐快多伴随着力度的渐强来表现;速度的渐慢同样多伴随着力度的渐弱来表现,如渐快渐强(stringendo)、渐慢渐弱(mancando)等,它们都是歌曲创作中用来表现音乐内容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是音乐表现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节拍

节拍是指强拍与弱拍有规律地循环出现的相同时值单位。

1.节拍与节奏的关系

音乐中的节拍与节奏是共生关系,它们是交织在一起同时共存的。节奏,主要是指音的长短结合;节拍,则主要是指音的强弱交替规律。一般情况下,后者制约前者。

2.节拍的类型

(1)单拍子

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节拍,称为单拍子。如二拍子、三拍子。

(2)复拍子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型单拍子构成的组合,称为复拍子。如由两个二拍子合成的四拍子;由两个或三个三拍子合成的六拍子或九拍子等。复拍子的每小节中,有一个强拍和若干个次强拍。

(3)混合拍子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单拍子构成的组合,称为混合拍子。如由二拍子与三拍子或三拍子与二拍子合成的五拍子;由两个二拍子与一个三拍子合成的七拍子等。混合拍子的每小节中,也有一个强拍与若干个次强拍。

3.节拍在歌曲中的运用

(1)单一节拍

单一节拍是指在歌曲创作中只采用一种节拍形式。不同的节拍形式,往往与一定的体裁形式相联系。

四二拍与四四拍,是歌曲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节拍形式。它们能适应于各种不同内容、体裁、风格的歌曲,如进行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等。

四三拍与八三拍,具有不同于四二拍、四四拍的律动感,常用于轻快的舞曲或稍慢优美的抒情歌曲。

八六拍,比八三拍更具有抒情意味,常用于船歌、摇篮曲等体裁的抒情歌曲。

(2)变换节拍

变换节拍是指在歌曲创作中,通过变换节拍律动来表达相同或不同的情感内容。有结构内部的变换和段落之间的变换两种形式。如:

例2-3-26

上例中,在节拍、节奏上采用较为自由的形式,以节奏重音作为强拍来记谱,使节拍形式随着歌词语言的重音以及曲调节奏的重音变换而变换,在歌曲结构内部打破了节拍中强弱拍规律的周期性,突出了语气与情绪的结构特征;又如在例2-3-2中,这种节拍的变换,是歌曲结构段落之间的节拍变化,属于结构外部的节拍变换形式,是作为情绪发展和对比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