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

第14章 “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

钟扬去世后,他的老父亲对治丧小组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悼词上写一句:“钟扬是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知子莫若父。老人知道,钟扬当之无愧。

什么是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这些闪光的句子,只有落实到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行动中,才会生根发芽,开出鲜艳的花朵。

钟扬最喜欢的一首藏族民歌唱道:“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藏波罗花,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的沙石地,喜光、耐寒、耐贫瘠。钟扬说:“环境越恶劣的地方,生命力会越顽强。就像这生在青藏高原的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顽强绽放。”

他就是一朵骄傲的藏波罗花,为理想燃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钟扬去世后,遗物运回上海,最重的是他那个随身不离的大背包。包特别沉,笔记本电脑、研究资料、工作手册、换洗衣物、简易食品……犹如一个微型移动办公室,到哪里都能立刻干活儿。这个包伴随他采集种子、做科普讲座、上课、开会、坐火车……钟扬的生活多么辛苦,它知道。2016年,钟扬脑溢血之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还是背着这个大包,乘了157次飞机,奔波在全国各地,其中有38个凌晨是在航站楼度过的。

也许钟扬不觉得苦,他有自己火热的信念:“人这一辈子是为了一件大事而来!”这件事,是为建立中国植物学的数量分类学开新路,是为西藏种质资源的大盘点攀高峰,是为人类的未来留种子!

做大事的人,人生都很简朴,至简方能致远。所有熟悉钟扬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 他生活很俭朴。201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几个研究生和钟扬讨论论文选题,结束时已经是晚上7点。在办公室外面还有学生在等他,见他这么忙,于是给他点了一份外卖,肉酱拌面和咸味豆腐花。钟扬就坐在研究生院办公楼外的长椅上,大口大口吃起来。学生感叹:“人来人往的复旦学生,他们一定没有注意到,眼前这个穿着格子衬衫,认真吃着肉酱面的中年男子,竟然就是我们的钟院长。”这就是他的生活,经常因为工作晚,还错过了食堂的餐点,就去学校东区门口买一个大饼,吃得又香又甜。

钟扬的入党申请书

他对生活的物质条件要求很低,随便打发自己。同事们和家人整理他的遗物时,都很伤感: 衣物是那么简陋,没有羊毛衫,没有羽绒衫,只有几十元一条的牛仔裤。学生赵佳媛记得,钟扬老师常年穿着牛仔裤,因为结实。有一回钟扬对她说:“我之前有一条花了29块在拉萨买的牛仔裤,那条裤子真的又便宜又好穿,但是穿了那么多年它还是坏了。所以,哪里还能买到那样的牛仔裤?”只有到了西藏,他不得不改变行头,加上一件带毛的藏式围裙。学生们为此没少开玩笑,说他“像一个藏族大叔”。这是钟扬没有办法的事,因为痛风和高原昼夜极大的温差,让他的膝盖疼痛难忍,不得不“花哨”起来。他渐渐习惯了这种汉藏混搭的独特服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钟江老师记得,有一天开会时,钟扬还在中间休息的时候把它穿出来,向大家“展示它穿着如何舒服,保暖性如何好”。这大概是他唯一的一次“服装秀”吧?

钟扬唯一的生活“享受”,恐怕就是“吃”。作家黄梵难忘与钟扬的一顿早餐,“他那顿吃了7个包子,3碗粥,4碟小菜”。西藏大学的同事们对这一点也特别惊讶: 西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单增罗布说,有一次钟扬请四五个人在拉萨的餐馆吃饭,满满一桌子菜。大家都说吃不完,钟扬笑了,说你们放心,包在我身上,你们吃不掉,我全吃完。这其实是个让人伤感的故事,钟扬这惊人的大胃口,是长时间往返上海与西藏之间积累出来的。医生解释: 上海的海拔只有4米,西藏4000多米,气压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二。从上海到西藏,人的身体像个气球要膨胀,心脏压力特别大。为了保持身体内外的压力平衡,体内会做出应激反应,心脏包膜会一点点加厚,肌肉也一天天加粗,人对热量的需求随之加大,变得很能吃,很需要多吃些牦牛肉、酥油茶等高热量的食物。久而久之,人就变得胃口大,体型也肥胖起来。这不是什么好事,对心肺、肌体都是不可修复的损伤,很多人受不了。钟扬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岂能不了解这些?但是为了事业,他索性拼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玩的就是心跳”。黄梵对此忧心,深情厚谊地写道:“在西藏的这些年,他的外貌上改变很大,以前他是高瘦的,可以说很帅,现在却很胖。我和他共进过一次早餐才知道为什么。他说没办法,在西藏习惯了,一定要一顿吃很多,才能保存体力。长时间下来,胃都被撑大了。但他对这些都满不在乎。”

他“不在乎”的东西太多了,他在“不在乎”中挑战极限,付出自己的全部。他说,“高原反应的表现一共有17种,每一次进藏我都能体验一两种,呼吸困难啊,头疼欲裂啊,还有时候流鼻血啊,有一次拉肚子就拉了十多天”。随后他一笔带过,轻轻地说:“我们也不能因为高原反应就怕了,是吧?科学研究嘛,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挑战。”

我们为他的“不在乎”而感动,更为之感到痛惜!不止一个人劝他多保重自己,但他不改初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周继明见他这么“玩儿命”,对他提出劝告,说“这样是相当有害身体的,他并不以为然。‘为什么要活那么长’?他反过来问我。我知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追求并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精力、时间乃至生命。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我不能有更多的说法”。2013年,纪录片导演王威鹏去西藏拍钟扬团队采集种子的专题,实地一走,才真实感受到钟扬经历的一切。寒冷、缺氧、饥饿、长途跋涉,让王威鹏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不得不放弃了拍摄长片的计划,只能改拍一个5分钟的短片。王威鹏回忆说:“当天中午到了拉萨的贡嘎机场,下午就开始了西藏大学的拍摄,然后第二天我们就去了海拔5400米的卡若拉冰川。早上起来的时候,钟扬老师的嘴唇是非常发紫的,这其实就是心脏极度缺血的表现。”钟扬也是常人,他比一般人多一些的,是高贵的牺牲精神,他把自己定位于“先锋者”,同时也是“牺牲者”。他说:“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先锋者。”

他对自己这么“不在乎”,对别人却倾尽全力,春天般温暖,这是钟扬的一贯品格。这样的事情太多了。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波及西藏地区,复旦有位学生家住震区,也受到影响,钟扬听说,立刻捐了一万元。钟扬去世后,妻子到他的办公室整理遗物,“发现在两个抽屉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发票,好多都是他的学生在他那里报了账领了钱,而钟杨就自掏腰包了”。但钟扬的温暖又是有原则的,始终保持着公私之间的清晰界限。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楚永全对这一点体会尤深,他说,“作为研究生院院长,钟扬手上是有一些‘权力’的,但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所在学院、学科的招生有什么‘关照’,也从来没有为学生毕业论文盲审打招呼,完全是秉公办事,原则性很强”。

钟扬在西藏

共产党员的必备品质,是能够在时代发展的波涛汹涌中,永远伫立潮头,做一名“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不仅需要精神和干劲,更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扎实本领。这正是钟扬的鲜明特质。他的工作极其繁忙,然而再忙,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学者,他把学习当作自己终身的事。为了在西藏与藏民交流,他开始学习藏语,背上的大包里,总是放着请藏族学生录的藏语听力教材。他说:“很多人30多岁就不学习了,反而逼着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我要一直保持热爱学习的状态,没人规定援藏干部要学藏语,但是可以用藏语是表达尊重的最好方式。现在我已经能听懂四分之一了!”

钟扬的本职岗位是一位科学家,能不能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前沿成果,这是一个衡量其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钟扬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2017年12月23日,《科学家在线》发表《钟扬的科学贡献》,统计了钟扬的科研成果: 300多篇学术论著,“和院士一样水平的H因子——全国植物学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共有31758人,钟扬教授的H因子为31,高于31666人,学术成果累计引用高达3210次,超过31638人,大约超过99.62%的同行人员,属于杰出人才梯队。”文章分项统计了钟扬的学术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

植物分子进化、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分析和计算机模拟
获奖情况: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
学术成果达到300余项,其中在SCI期刊发文84篇,EI收录21篇,北大核心期刊62篇,CSCD期刊收录64篇,其余学术期刊收录近百篇,是高产的杰出科研人员。

代表性项目:

代表性书籍:

不得不惊叹,他能够在风车一样飞速的转动中,创造出这么多学术之果!在很多人伤感“时间到哪儿去了”的蹉跎中,他一路前行,留下如此灿烂的丰饶。他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这是很多人的疑惑。答案并不复杂: 钟扬是有名的“工作狂”,他做事情、搞科研的投入度是百分之百,效率极高。他的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总是堆着高高的文件,“从正面看过去,只有放手的地方是空的”。他太忙了,最需要的是时间,他永远在和时间赛跑。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能,他把一切“废时间”都利用起来:“我很喜欢利用‘废’时间。跟朋友约会早到了5分钟,我就一定要干一件事,这样就不会冒火,甚至会觉得朋友怎么不再晚来一点呢?我能在飞机上写文章,坐在主席台上也偷偷写。我写100字的东西,如果写到50字必须去干另一件事,我就停到这里,干完回来从第51个字接着写。这和生物信息学原理一样。基因组太长,不是没法整个儿一下子测出来吗?就用鸟枪法(shotgun)打断,一段段测,再用信息学方法拼接。这个原理在上传大文件时也会用,叫‘断点续传’。有时候晚上睡觉时间少,我就常常在出租车上抓紧时间睡一觉,哪怕5分钟也好。”这样的本事不是人人都有,长期超额忙碌的人才会适应。即使如此,他还是忙不过来,只好压榨自己的睡眠时间。2011年5月,《文汇报》记者夜晚9点才等到钟扬返回办公室,开始采访。无意中,记者看到他第二天的日程计划表,不禁为之感慨:

5月16日
5:00,从上海家中出发;
17:00,到西藏大学宿舍
17:00至19:45,审阅通讯评审的论文;
20:00至22:00,为西藏大学理学院参加一项比赛的本科生做辅导;
22:15至24:00,与青年学者讨论野外工作。
5月17日
0:00至4:00,与青年学者讨论、修改学术论文;
7:00,从西藏大学出发,奔赴野外。

睡眠只有3小时,这就是钟扬的工作节奏!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的博士生扎西次仁感叹:“只要在西藏,钟老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事情太多,有时候前后撞车,稍不注意就忘了。为了防止这一点,他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叠宽窄不一的小纸条,都是他用办公废纸裁出来的,研究生顾卓雅看到,小纸条上“总是塞满了三四十件要做的事情,我们都觉得是不可能的任务,但钟老师却利用零碎时间一一完成”。

钟扬的“小纸条”

钟扬有一句名言:“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只有看到他的这些创造性成果,看到他如此踏实的每一天,我们才深深理解: 他的梦是耕耘,是开拓,是不息的奋斗。他的梦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分分秒秒,都给时代输送着新能量!他的梦很远很远,如他所说:“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了那些梦想,我独自远航。”熟悉他的人都钦佩他的高远情怀,将他看作人生的榜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亚军教授说,2015年学院上报全国先进工作者候选人,希望不大,因为“全校只有一个名额,去年的人选就是我们学院的一位院士。学校开会时,各学院工会为自己上报的院士争执起来,论起学术影响来谁也不服谁”。然而,当杨亚军报出钟扬后,各个院系的工会主席们面面相觑,纷纷表示:“既然你报钟扬,那我们确实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杨亚军说。

与他的光荣成绩相对应,是他面对荣誉的从容淡定。他并不大关心自己能获得什么奖,得到多少名誉。有一次,钟扬入围了一个大奖,还需要网络投票,有人赶紧告诉他,“你们学校那么多研究生,微信转发一下,一定能获得高票”。钟扬摇摇手,坚决制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包晓明印象最深的是,“钟院长当过编辑,可以用很规范的符号修改文稿,但对于办公室为他准备的报奖材料,他却从来没做过改动,能否得奖在他看来并不重要。”

工作和科研之外的钟扬,又是一个富于情趣的人,与三教九流都能打成一片。在他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待人接物之中,渗透着真诚的平等精神。他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长江学者,在社会人眼中,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没有丝毫高人一等的感觉,处处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朴素,在他身上,也是不可改变的本色。

在西藏采集种子,经常要和藏民交往。钟扬每次出发,都不忘换一些零钱。到了山间小路,遇上藏族孩子,问了路,都给孩子几元钱。学生们有些不解,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钱也不多啊,给不给区别不大。”钟扬告诉他们:“在我们看起来这是一点儿微不足道的钱,但对山里的孩子来说,却价值不一样。他们的父母收入不高,平时不大会给他们零用钱,这点儿钱不多,但他们可以去买个铅笔,买个本子,很有用。哪怕买块水果糖,也很开心。这些都不是用钱能衡量的。”有一天,钟扬带着团队,到了阿里地区的一家小餐馆,豪爽地请大家吃一顿烤全羊。店里有四五个藏族小孩子,看到钟扬胖乎乎的,跑过来和他玩儿。钟扬用不太熟练的藏语和他们玩游戏,顿时欢笑声一片。他一边玩儿,一边给孩子们发钱,虽说一个人不过5元、10元,孩子的快乐却是无限的。吃完饭,结账时老板只收300多元,大吃一惊,说应该是800多元。老板说,看你给我的孩子们发零钱,玩得那么高兴,知道你是大善人,有佛心,只收你这些钱。”听到这至诚的心意,一行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武汉植物所的王有为研究员回忆,钟扬特别注意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做到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为善。1997年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经常要操办一些全所的节庆或聚餐活动。他安排座位时,总是把自己放到离普通职工最近的位置,与锅炉工、勤杂工、保安等混在一起。“他很有心,一会儿和那边的研究员们说说话,一会儿和工人们聊聊天,绝不冷落这些扫地烧饭的职工。别的人都有自己的圈子,研究员们自己聊自己的,只有他特别顾及普通员工的感受。”这虽然是微小的细节,却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平民气质。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不搞三六九等,钟扬时刻都有这样的平等意识。

1991年6月,刚刚27岁的钟扬在入党申请书上深情写道:“我是一个在红旗下长大、受党的教育培养多年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在学生时代,我就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天,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不移。我愿为党工作,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愿接受党的一切考验。入党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会永远坚定自己的信念,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他做到了,平凡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