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017年7月15日,我到杭州西溪湿地现场倾听“一席”的演讲。9位讲者中,钟扬是第2个出场,他的题目是《种子方舟》,讲述他在西藏16年找植物种子的故事。尽管同为复旦大学教师,平时也只是在一些会议上见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如此全面地介绍自己的西藏经历。当时的感受是太艰难、太漫长,也太惊险,一般人做不到。两个多月后的9月25日,突然听到他在内蒙古意外去世,怔怔地独坐了半天,整个世界都特别寂静。

不久,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编辑约见,希望我来写一本关于钟扬的书。他们三位的神色都充满惋惜与感动,看得出是从内心想出的一本书。受他们感染,也没有多考虑,接受了这个提议。随后开始进行采访,立刻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 每个人说起钟扬,都有些激动,感叹他不一般的奋斗精神。在西藏大学采访钟扬的博士生德吉时,她说跟着钟老师到了海拔6000米左右的雪线附近,高原反应越来越强烈,钟老师嘴唇都紫了,但他还是率领团队向上攀登。跟着钟老师,大家都忘记了自己的难受,辛苦里面也充满快乐。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翻看钟扬在这里工作时出版的三本书,钦佩油然而生: 钟扬撰写这三本科学论著的年龄分别是26岁、28岁、30岁,才华横溢。他到复旦以后,完全可以守在最先进的实验室里,攻克一个又一个尖端科研难题,然而他选择了西藏,到植物学家从未去过的雪山和峡谷采集种子,这是为什么呢?

一路采访,疑问渐渐清晰,看到钟扬的足迹,每一步都踏在空白上: 生物分类学中的数量分类与程序、青藏高原的种子、西藏大学的生态学学术团队培育、孩子的科普、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有教无类的大学教育创新、上海的红树林……他所探求的,都来自时代的紧迫需求,却很少有人倾尽全力。他身上具有探险家、创业者、播种人的综合气质,总是自觉地站在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位置上。他的复旦同事深深感叹:“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一语千钧,道出了钟扬这位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内质。

传记写作的方法有很多,这本书曾经想写成“评传”,夹叙夹议,从不同的人生角度、不同的历史背景评说钟扬的价值。也曾想写成一本生活气息浓厚的成长史,将钟扬的一道道年轮具象化。经过一系列采访和资料阅读之后,还是决定从“选择”这个时代命题来追溯他的生命历程,写他的那些“大事”。他是“文革”后的第二届大学生,个人生涯紧紧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滚滚大潮。如何追随历史的发展,做出无负于时代的抉择,这是他不断深思的问题。每一个人在这些关键点上,都会有不同的回应,而钟扬总是选择那难度最大、民族最需要的方向。“时代造就了他,他又推动了时代”——整本书的思路,都落定在这一点上。

写作这本书,首先要致敬钟扬的父母!在武汉的第一次采访,到了两位老人的家门,踟蹰很久,心情沉重,让白发人讲黑发人,痛苦是难言的。开门一刹那,看到二老慈爱温暖的面容,宽慰的话一句也讲不出来,深切感受到两位老人对来者的安抚之心。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承担了那些年月的艰辛与光荣。如今,两位老人又承担了新的失去,他们的付出,永远值得崇敬。

同样要致敬钟扬的夫人张晓艳教授。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静静地讲着与丈夫的深情岁月,那么单纯,那么让人感动。这位杰出的女知识分子,分担了钟扬的后顾之忧,没有她的理解与支持,就没有钟扬在西藏爬山涉水的16年。她对时代的贡献,融化在孩子的长大、种子的发芽中。

深深感谢西藏大学的各位教授!单增罗布、刘星、拉琼、德吉、刘薏萱……各位老师对钟扬的真情怀念,给写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推力,使人深信钟扬追求的事业仍在坚韧向前;深深感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帮助,李伟、黄德世两位研究员的讲述重现了钟扬在那里16年的卓越工作;深深感谢武汉大学的王有为教授,钟扬多年的挚友,他的追忆感人肺腑;深深感谢长沙的林绿琪老师,作为钟扬的亲戚,他提供的大量资料,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衷心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领导多次面谈,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李又顺、刘月两位编辑不断提供新的信息、思路和材料,有力促进了写作的进行。他们的真诚帮助,是写作这本书的坚实后盾。

钟扬说:“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了梦想,我独自远航。”他并没有远去,在写完这本书的时候,蓦然看到,他还在我们中间,还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故事,还在采集种子的青藏高原上……

梁永安

2018年5月于复旦园

Table of Contents

第1章 “父母是我人生最好的老师”

第2章 中国科大的“文科生”

第3章 在植物王国画出最美的线条

第4章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

第5章 “西藏,我来晚了!”

第6章 奋斗在西藏大学

第7章 “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第8章 巨柏、拟南芥和鼠麴雪兔子

第9章 给上海一个红树林的梦

第10章 在国外的日子里

第11章 打通科学和大众间的“最后一公里”

第12章 211房间的研究生院院长

第13章 丈夫、父亲、儿子

第14章 “他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那种人”

第15章 奉献者的最后28个月

第16章 他驾着方舟找种子去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