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20世纪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学界、社会和政府开始反思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研发出一批具有诊断价值的学情测评工具。比如英国学生满意度调查、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经合组织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和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这类测评工具直击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即教学与课程质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测评工具以大学生学习体验和判断为重要依据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管理工作,既考查学生个体的投入程度,又测定学生所获得的相关支持的程度,充分表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为重点、以学习者的经验和产出为基准”的教育理念,并全面诠释了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教育质量观。这也是我们关注、追求和倡导的理念。

在这些测评工具中,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特别受到关注。清华大学将其引入国内并进行了相应的“汉化”,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的首批被试高校,已经参与这个项目多年,并参加过多次培训,对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和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研究过程中,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教务处合作,连续五年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美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和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有了直观感受和体验。为了进一步深化工作和研究,我们又申请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085内涵建设工程”项目,保证了培训、调研、会议、出版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书不仅是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期关注和服务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果,也是项目团队基于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探究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项目组的集体作品,由夏人青和丁念金负责构思策划,并由夏人青完成组织、协调和统稿等工作。值此成书之际,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要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的领导和有关部处,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表示感谢!特别是张文忠编审和廖承琳编辑,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本书难以付梓。同时,我也要向项目组全体成员及各章作者表示感谢!他们分别是:岳龙(导论),何玉海(第一章),牛亏环、罗志敏(第二章),樊军(第三章)和丁念金(第四、第五章)。特别是丁念金教授、岳龙所长、樊军执行所长等,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与努力,本研究难有成就。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当之处,敬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夏人青

2015年元月